第22章 文化碰撞 第二节:辩经激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章 文化碰撞 第二节:辩经激辩

 

三日后,那烂陀寺的辩经场化作一片绛红色的海洋。数百名僧众身着袈裟,手持贝叶经卷,在莲花座蒲团上整齐列座。中央三丈见方的青石台上,檀香萦绕的青铜香炉青烟袅袅,陈玄策与五位天竺高僧分坐两侧,台下数千双目光汇聚于此,连寺外的信徒也踮脚张望,试图一睹这场跨文化论法的盛况。

"今以'玉符之道'为题,望诸位畅所欲言。"戒贤大师手持沉香木杖,缓缓开口。他身后的十二面金箔经幡随风轻摆,将阳光折射成细碎光斑,洒在辩经台中央悬挂的"卍"字符织锦上。陈玄策微微颔首,腰间玉符突然泛起温润白光,与织锦上的金纹遥相呼应,引得台下一片低呼。

左侧首位的智光法师率先发难。这位因明学宗师轻抚锃亮的光头,铜铃般的嗓音震得檐角风铎轻响:"陈将军,玉符既为神器,究竟是'自生'、'他生',亦或'共生'?若自生,缘何需借人力驱邪?若他生,此'他'又是何方神圣?"话音未落,他身旁的月官论师己击掌附和,念珠在指间捻出清脆声响。

陈玄策指尖着玉符边缘的符文,忽忆起龙首山之战时玉符与法器的共鸣。"法师之问,恰似《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他抬眼望向寺中巍峨的舍利塔,"玉符非自生,非他生,乃天地灵气与人心执念交融而生。正如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机缘到时,神器自显。"

台下响起零星赞叹,却被右侧密宗高僧金刚手比丘的冷哼打断。这位身材魁梧的僧人脖颈挂着人骨念珠,腕间缠绕的赤蛇形法器突然昂首吐信:"好个玄妙说辞!但玉符既由人心而生,何以引发迦叶宗之乱?莫非人心本恶?"他猛地挥动手臂,法器尖端喷出幽蓝火焰,将地面烧出焦痕。

玉符瞬间爆发出刺目光芒,将火焰逼退三丈。陈玄策目光如炬:"非玉符引恶,乃恶念染符。"他扯开衣袖,露出手臂上尚未完全消退的赤瘴藤伤痕,"就像这伤痕,本是抵御疫病的印记,若执念成魔,亦可化作伤人的利刃。密宗讲究'以毒攻毒',难道不正是此理?"

金刚手比丘瞳孔骤缩,正要反驳,却见戒贤大师抬手示意。老住持望向一首沉默的耆那教苦行僧达摩那:"达摩那尊者,您游历诸国,遍访沙门,对此有何见解?"

这位形容枯槁的僧人缓缓起身,身上的鹿皮衣簌簌作响:"陈将军言及'执念',倒让贫僧想起耆那教的'业报说'。玉符或许本无善恶,只是人心的镜子。迦叶宗见它是凶器,将军见它是护符,正如..."他突然抓起地上的尘土,"这尘土落在莲花上是点缀,落在腐肉上则成蛆虫。"

妙喻引得全场哗然,陈玄策亦不禁抚掌。然而话音未落,玄奘法师突然起身,双手合十道:"诸位所言皆妙,但贫僧想起《大般若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玉符无论何种来历,若执着于其形,终究是镜花水月。"他目光清澈如恒河水,"将军能以玉符救人,不在于符,而在于'救'之一念。"

这句话如晨钟暮鼓,震得陈玄策心头一颤。他忽然想起库马尔舍身取药的身影,想起苏烈浴血守护军营的模样,玉符在体内的共鸣愈发强烈。"玄奘法师所言极是!"他霍然站起,玉符光芒冲天而起,在半空凝成莲花形状,"玉符之秘,不在材质,不在符文,而在持符者的本心!就像大唐与天竺虽语言不同、信仰各异,但守护苍生的慈悲心,便是跨越一切的桥梁!"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良久,戒贤大师缓缓起身,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他颤巍巍走向陈玄策,解下颈间佩戴七十年的佛珠:"老衲修行一生,今日方知佛法真谛,不在经卷,而在人心。这串佛珠,望将军收下,愿它护佑大唐与天竺永世交好。"

当佛珠落在陈玄策掌心的刹那,玉符发出清越鸣响,与寺中千年古钟共鸣。辩经场外,不知何时聚集的百姓们纷纷跪地礼拜,他们看见七彩祥云在玉符光芒中翻涌,仿佛预示着两个古老文明将在思想的碰撞中,孕育出新的希望。而这场辩论,也将作为传奇,永远镌刻在那烂陀寺的青石墙上。


    (http://www.u9xsw.com/book/jbgjbi-1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