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经大会的余韵尚未消散,戒贤大师便履行诺言,亲自引领陈玄策前往那烂陀寺最为隐秘的藏经密阁。穿过七重月洞门,绕过刻满梵文咒语的青石经幢,众人行至寺院西北角一座看似普通的灰砖佛塔前。塔门紧闭,门前石狮双目圆睁,爪下按着造型古朴的玉符状石雕。
"此塔名为'玄秘藏',己封闭三百年。"戒贤大师的声音低沉而庄重,布满皱纹的手掌按在塔门铜环上,"自先师圆寂后,再无人踏入。若非将军今日以辩经之妙解触动天机,老衲也不敢贸然开启。"话音未落,玉符在陈玄策腰间剧烈震动,符文光芒如活物般游走,竟与石狮爪下的石雕产生共鸣。
随着一阵沉闷的轰鸣,塔门缓缓开启。陈玄策举着松明火把踏入,扑面而来的是潮湿腐朽的气息,夹杂着陈年香料的残韵。密阁内光线昏暗,火把光芒所及之处,可见蛛网状的裂痕在墙壁上蔓延,但令人惊叹的是,绘于其上的壁画却依然色泽鲜艳,仿佛时光在此停滞。
"这些壁画绘制于戒日王朝鼎盛时期。"戒贤大师手持黄铜油灯,灯光摇曳间,壁画上的人物仿佛活了过来,"画师们耗尽毕生心血,将天竺上古传说与佛法奥义融为一体。"他的油灯停在一幅巨大的创世图前,图中梵天手持莲花,从毗湿奴的肚脐中诞生,西周环绕着十二道奇异光芒。
陈玄策的目光突然被画面右下角吸引。在繁密的祥云纹饰中,隐隐绘着十二块形状各异的玉符,每块玉符上都刻着不同的符文,与他腰间的玉符如出一辙。更令人震惊的是,玉符下方竟用梵文和古汉字双语标注:"天地劫起,玉符现世;血脉相融,方解轮回。"
"这...这不可能!"随行的玄奘法师失声惊呼,"古汉字传入天竺不过百年,而这些壁画至少己有五百年历史!"他凑近仔细辨认,"但这字迹刚劲有力,确是正宗的魏碑笔法,绝非后人伪造。"
陈玄策的心跳骤然加快,玉符在怀中滚烫如烙铁。他顺着壁画继续看去,只见另一幅画面中,千手阎摩神像从地底升起,十二位身着华服的王者手持玉符,结成巨大的封印法阵。而在神像背后,竟有一位身着大唐服饰的将领,身姿与他极为相似。
"将军请看。"戒贤大师用灯芯挑亮火焰,照亮壁画顶端的隐秘角落,"这里还有一行用朱砂书写的偈语——'东土来人,破妄见真;非符救世,乃心渡人。'"老住持的声音微微颤抖,"五百年前,先师留下遗言,说当这行偈语显现时,便是玉符之谜解开的时刻。"
就在此时,玉符突然脱离陈玄策的腰间,悬浮在空中。符文光芒如潮水般涌向壁画,原本静止的画面竟开始流动。陈玄策看到阿罗那顺叛乱的场景,看到迦叶宗在黑暗中密谋,更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种种经历。而在这些画面的间隙,穿插着大唐长安的繁华盛景,以及中天竺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画面。
"原来如此..."陈玄策喃喃自语,"玉符不仅是封印邪物的神器,更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它的力量,取决于持符者的选择。"他想起辩经时玄奘法师的话,心中豁然开朗。
然而,当画面转到迦叶宗的密会场景时,异变突生。壁画中的黑袍人突然转头,空洞的眼窝中射出两道幽光,首刺陈玄策。玉符光芒大盛,与幽光相撞,密阁内顿时地动山摇。戒贤大师急忙诵念佛经,玄奘法师也挥舞锡杖,施展佛法结界。
"小心!这壁画被下了禁制!"戒贤大师大喊,"迦叶宗余孽当年妄图篡改壁画内容,将玉符描绘成邪恶之物,但被先师以大神通镇压。如今将军触动天机,封印松动了!"
陈玄策咬紧牙关,调动全身真气注入玉符。"以慈悲为引,以智慧为钥!"他大喝一声,将辩经所得的感悟融入力量。玉符光芒化作一道金色莲花,缓缓罩住壁画。随着一声清越的佛号,躁动的壁画逐渐恢复平静,而在莲花中心,竟浮现出一段全新的画面:大唐与天竺的商队在丝绸之路上往来,僧侣们相互交流佛法,百姓们共同耕种劳作,玉符的光芒化作桥梁,连接着两个遥远的国度。
尘埃落定后,戒贤大师双手合十,老泪纵横:"善哉,善哉!五百年的预言终于应验。将军不仅解开了玉符之谜,更找到了大唐与天竺真正的共处之道。"
陈玄策望着重新归于平静的壁画,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玉符的秘密虽然初现端倪,但迦叶宗的威胁仍未消除。而他,将带着这份跨越时空的启示,继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新的传奇。
(http://www.u9xsw.com/book/jbgjbi-1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