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汉后主刘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汉后主刘禅

 

刘禅(207年-271年),蜀汉末代皇帝,又称“后主”,因其在位期间亡国且留下“乐不思蜀”的典故,历史评价长期两极分化:既有“昏庸无能”的负面标签,也有“明哲保身”的另类解读

。他的形象在历史记载与文学演绎中不断被重塑,折射出对“亡国之君”的复杂认知。

一、传统史观中的负面标签:“昏聩亡国之君”

受《三国志》及后世儒家史学影响,刘禅常被视作导致蜀汉灭亡的首接责任人,核心批判集中于以下几点:

- 耽于享乐,不亲政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委婉提醒“亲贤臣,远小人”,暗指刘禅易受宦官黄皓等小人蛊惑。

据《三国志》,后期刘禅“信用黄皓,皓专权恣擅,朝政日非”,甚至在姜维上表提醒曹魏军事动向时,因黄皓谗言而不予重视,最终导致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263年)。

宋代胡寅评价:“刘禅昏愚暗弱,纵使有忠良之佐,亦不能保其国矣。”

- 缺乏气节,投降亡国

邓艾兵临成都时,刘禅在谯周等主降派劝说下,未作抵抗便开城投降,甚至下令坚守剑阁的姜维投降。

此举被视为丧失君主气节,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叹:“可怜安乐椅,傍著后主卧”,以“安乐公”(降魏后封号)讽刺其苟安。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更首言:“刘禅之降,非其志也,然偷生视息,甘为俘虏,亦何足贵哉!”

- “乐不思蜀”的耻辱象征

降魏后,司马昭设宴问他“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汉晋春秋》),成为“忘本”的典型。

后世常用“扶不起的阿斗”(“阿斗”为刘禅小名)形容无能之人,此典故进一步固化了其昏庸形象。

二、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近年来史学界开始跳出“忠君气节”的框架,从现实政治角度重新审视刘禅的选择:

- 亡国非一人之过,蜀汉颓势早现

蜀汉后期国力本就弱于曹魏:据《三国志》,263年蜀汉人口约94万,兵力仅10万,而曹魏人口超400万,兵力30万以上。

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消耗国力,益州本土士族(如谯周)对蜀汉政权认同感低,投降实为士族利益的选择。

刘禅的投降避免了成都百姓遭战火屠戮,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刘禅之降,盖亦知天命难违,而欲全蜀民之命耳。”

- “愚钝”表象下的政治隐忍

刘禅在位41年(223-263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远超孙权(32年)、曹丕(7年)。

诸葛亮辅政时,他完全放权:“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三国志》),既避免了君臣猜忌,也保证了蜀汉政策的连续性;诸葛亮死后,他平衡蒋琬、费祎、姜维等派系,维持政局稳定近20年。

这种“无为而治”被认为是一种务实的政治智慧——正如学者田余庆所言:“刘禅并非雄主,但也绝非庸才,他的隐忍是小国君主在夹缝中的生存策略。”

- “乐不思蜀”的自保之举

面对多疑的司马昭,刘禅的回答实为保命之策。试想若他表现出思蜀之心,必遭猜忌诛杀。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分析:“刘禅忍耻含羞,乃所以全性命也,此亦智也。”

这种“大智若愚”的解读,为其形象增添了复杂色彩。

三、文学演绎与民间形象:被矮化的悲剧符号

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叙事中,刘禅的形象被进一步简化为“昏君”代表:

- 小说中的“扶不起”符号

罗贯中强化了其无能特质,如诸葛亮北伐时他屡次因听信谗言召回大军;邓艾兵临城下时,他“面如土色,不知所为”,最终献城投降。

毛宗岗评点时称:“刘禅之昏,甚于蜀后主,而其亡也宜矣。”将其作为“亡国之君”的反面教材。

- 民间文化中的喜剧化演绎

戏曲、评书常将“乐不思蜀”改编为滑稽桥段,刘禅被塑造成呆傻形象,甚至有“此间乐”的唱词流传。

这种演绎虽增强了故事性,却也让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消失在脸谱化标签中。

西、与同时代亡国之君的对比

刘禅的评价需置于三国末期背景中审视:

- 与孙皓(吴末帝):残暴 vs 温和

孙皓在位时滥杀大臣、荒淫残暴,最终亡国时无人同情;刘禅则以“温和”著称,虽宠信黄皓,但未大规模迫害忠良,降魏后也得以善终(享年65岁)。

唐代虞世南在《帝王略论》中对比:“刘禅庸常之君,虽无德政,然亦未为大恶,较孙皓为优矣。”

- 与曹奂(魏元帝):傀儡 vs 自主

曹奂是司马氏的傀儡,全无实权;刘禅则在诸葛亮死后亲政多年,其决策(如停止大规模北伐、与民休息)对蜀汉民生有一定积极影响。

学者吕思勉指出:“刘禅实非昏愚,其见夺于黄皓,亦不过如后世之庸主,为左右所蔽耳。”

总结:被标签掩盖的复杂人性

刘禅的历史评价本质上是“结果论”与“过程论”的冲突:以“亡国”论成败,他是无可辩驳的失败者;但若从“小国生存”“乱世自保”的角度看,其41年执政中的隐忍与妥协,未必不是一种现实选择。

正如历史学家方诗铭所说:“刘禅的投降是蜀汉政权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将亡国责任完全归咎于他并不公允。”

他的形象恰似一面镜子,映出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乱世中弱国君主的无奈——在历史的洪流中,所谓“昏庸”与“明智”,或许只是后人站在不同立场的解读而己。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