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汉昭烈帝刘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章 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从织席贩履的平民到割据一方的帝王,其一生贯穿“兴复汉室”的理想主义脉络。

他的历史评价兼具政治领袖的雄才、道德标杆的争议,以及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悲剧色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君主之一。

一、政治与军事:从草根到帝王的崛起之路

刘备的崛起突破了汉末门阀政治的桎梏,展现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与领袖魅力:

- 白手起家的创业典范:

出身平民(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实际家境贫寒),23岁因镇压黄巾起义崭露头角,此后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屡败屡战却始终坚持独立势力。

47岁时借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击败曹操,趁机占据荆州南部西郡,50岁入蜀夺取益州,60岁称帝建立蜀汉,实现了从底层到帝王的逆袭。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肯定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 识人与用人的政治智慧:

刘备以“知人善任”著称,破格提拔诸葛亮(“三顾茅庐”)、重用降将魏延(委以汉中太守)、信任寒门将领赵云,形成了以“荆州集团”为核心、兼容“东州集团”“益州集团”的政治班底。

即便在夷陵之战惨败后,蜀汉仍能凭借诸葛亮等人的辅佐稳定局势,足见其团队建设的成功。

宋代学者叶适称:“刘备知诸葛孔明之可任,故以大事属之,孔明知刘备之可与有为,故出山佐之,君臣相遇,可谓万世之表。”

二、道德形象:“仁德之君”的建构与争议

刘备的“仁德”形象是后世评价的核心焦点,兼具历史记载与文学演绎的双重色彩:

- 历史记载中的仁德实践:

- 重视民生与民心:据《三国志》,刘备任平原相时“外御寇难,内丰财施”,百姓爱戴;当阳撤退时(208年),他不顾曹操追兵,坚持携带十余万百姓同行,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虽最终兵败,却奠定了“仁德”的口碑。

- 重义守信的政治人格:与关羽、张飞“恩若兄弟”,关羽死后(220年),他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劝阻,执意伐吴为其报仇,最终夷陵惨败(222年)。此举虽被后世视为“因私废公”,但也体现了他对“义”的坚守。

陈寿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 后世争议:仁德还是权谋?

- 批评者认为其“仁德”带有政治表演性质: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刘备之言,非不弘毅也,而终之以诈”,认为他借“汉室宗亲”之名凝聚人心,伐吴之举实为争夺荆州,而非单纯为关羽复仇。

- 现代史学界则强调其“仁德”的现实意义:在汉末群雄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凭门阀根基割据,唯有刘备以“仁德”“汉室正统”为旗帜,既符合儒家,也为其政权合法性提供了依据。

这种形象建构是其政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战略得失: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刘备的战略选择既彰显了理想,也暴露了局限:

- 成功:“隆中对”的阶段性实践:

采纳诸葛亮“隆中对”策略,先占荆州为根基,再取益州成霸业,最终于221年称帝,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目标。这一战略在赤壁之战后成功落地,体现了他对长远规划的执行力。

- 失败:夷陵之战的致命失误:

221年称帝后,他不顾“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倾全国之力伐吴,结果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精锐尽失,蜀汉从此由盛转衰。

此战被视为其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暴露了他在战略上的情绪化决策——陈寿评价:“(刘备)不量敌之众寡,亲率大军致败,悲夫!”宋代苏辙更首言:“刘备不知天下之势,苟以意气用事,此其所以败也。”

西、文化影响:从历史人物到理想符号

刘备的形象在文学与民间叙事中被不断升华:

- 《三国演义》中的圣君典范:

罗贯中在小说中强化其“仁德”形象,如“携民渡江”“白帝城托孤”等情节被塑造成君主美德的标杆。

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被毛宗岗评为“千古君臣至公之语”,将其塑造成超越权谋的理想君主。

- 民间文化中的道德象征:

在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中,刘备常以“仁君”“义兄”形象出现,如京剧《龙凤呈祥》中他与孙尚香的婚姻被演绎为“美人配英雄”的佳话,而“桃园三结义”更成为“兄弟义气”的文化符号。

民间甚至将刘备视为“仁德”的化身,与曹操的“奸雄”形成鲜明对比。

五、与同时代君主的对比

刘备的历史地位在与曹操、孙权的对比中更显独特:

- 与曹操:理想主义 vs 实用主义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以法家权术治国;刘备则以“仁德”“正统”为旗帜,代表儒家理想主义的政治实践。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咏叹:“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将刘备视为与曹操、孙权并列的英雄,但其“复汉”理想更具悲剧美感。

- 与孙权:草根崛起 vs 门阀传承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依托江东士族;刘备则完全靠个人奋斗崛起,其经历更符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民想象,因此在后世民间叙事中更具亲和力。

总结:悲剧英雄的理想之光

汉昭烈帝刘备的历史评价始终围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开——他以平民之身践行“兴复汉室”的理想,虽最终未能成功,却以“仁德”“坚韧”的形象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悲剧英雄”。

正如近代学者钱穆所言:“刘备之可贵,在其为一平民,而以平民资格而具英雄之姿,此尤为三国史中一特有之人物也。”

他的一生既是汉末乱世的缩影,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关于“理想、道义与成败”的永恒思考:即便身处绝境,对信念的坚守仍能赋予生命超越成败的价值。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