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夺权:智除窦氏与亲政开篇
汉和帝刘肇(79年-105年)是东汉第西位皇帝,10岁继位,由养母窦太后临朝,窦氏外戚(窦宪等)掌控朝政。
永元西年(92年),14岁的刘肇联合宦官郑众,以迅雷之势收捕窦氏党羽,逼窦宪自杀,成为东汉首个亲政的少年皇帝。
《后汉书》载其“仁智明恕,有均一之德”,亲政初期即展现果决手腕:清除外戚专权后,破格提拔尚书张酺等儒臣,试图重振皇权,为“永元之隆”奠定政治基础。
二、政治举措:整肃吏治与权术平衡
- 强化监察:恢复刺史“奏事制度”,命其严查地方豪强与贪腐,提拔王涣、陈宠等“循吏”,史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 调和矛盾:对窦氏旧臣采取宽柔政策,既清除核心势力,又赦免部分官员,避免朝政动荡;同时抑制宦官势力膨胀,虽重用郑众,但未使其专权,形成“外戚-宦官-士大夫”三方制衡的短暂平衡。
三、经济与民生:盛世表象下的隐患
- 轻徭薄赋:多次下诏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永元五年(93年)“诏有司省减内外徭役”,并推广区种法(精耕技术),使农业产量提升,人口增至5300余万(《后汉书·郡国志》)。
- 隐忧初现:为解决财政压力,允许地方“弛山泽之禁”,导致豪强趁机兼并土地;西域屯田虽维持,但对鲜卑、羌人等边疆部族的安抚政策渐显疲软,埋下东汉后期边患隐患。
西、武功文治:疆域扩张与文化发展
- 军事成就:永元元年(89年),窦宪北伐匈奴至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封燕然山铭》),重创北匈奴;刘肇亲政后,派班超经营西域,至永元六年(94年),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东汉疆域达到极盛。
- 文化繁荣:下诏整理图谶(谶纬之学),命刘珍等儒臣编撰《东观汉记》,续补《汉书》;蔡伦于元兴元年(105年)改进造纸术,推动文化传播,此技术后经丝绸之路影响世界。
五、争议与局限:英年早逝与制度失衡
- 依赖宦官夺权:铲除窦氏时借重宦官郑众,开东汉“宦官干政”先河。虽未形成专权,但为后世桓、灵时期宦官乱政埋下伏笔,宋代司马光评其“宦者始盛焉”。
- 短命统治的遗憾:27岁病逝,其子刘隆(殇帝)仅百日继位,导致邓太后临朝,外戚(邓氏)与宦官势力再次抬头,东汉由此进入“主幼臣强”的循环,《后汉书》叹其“天厌汉德,使无年永”。
六、历史定位:东汉由盛转衰的过渡者
汉和帝的统治兼具亮色与隐忧:
- 短暂中兴的顶点:其在位期间,东汉疆域、人口、经济均达峰值,史称“永元之隆”,延续了章帝“明章之治”的余韵。李贽在《藏书》中称其“有帝王之度,善驾驭人才”。
- 衰落的序曲:亲政仅13年便早逝,未能彻底解决外戚与宦官干政的制度性问题,加之继位者年幼,使东汉迅速滑向权力斗争的深渊。
清代赵翼指出:“和帝以后,女主称制者累世”,其统治成为东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作为东汉唯一亲政并取得显著政绩的少年皇帝,刘肇以果决手段夺回皇权,开创了疆域与文化的辉煌,但也因英年早逝与制度缺陷,未能阻止王朝走向衰颓。
他的统治如同昙花一现,既展现了东汉鼎盛时期的余晖,也预示了后期政治动荡的必然性,在东汉历史上扮演了承前启后的复杂角色。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