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守成安民:明章之治的延续与繁荣
汉章帝(57年-88年)是东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75年-88年)继承光武帝、明帝的治国方略,开创“明章之治”的鼎盛局面。
他轻徭薄赋,多次下诏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如79年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缓解民生压力;重视农业,亲耕籍田以劝农桑,史载当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后汉书》)。
在政治上,他延续“宽柔”政策,废除明帝时期部分严苛律法,开“纳谏”之风,任用班超、郑众等能臣,使东汉国力在继光武中兴后进一步提升,疆域稳固,西夷宾服。
二、文化推手:儒学制度化与学术融合
章帝对汉代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79年,他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召集儒生辩论五经异同,最终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将儒家与谶纬神学结合,确立“三纲六纪”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成为治国根本。
他本人精通经学,史称“雅好文章,博贯经术”,推动洛阳太学兴盛,藏书量达东汉之最。
此外,章帝重视史学传承,允许班昭续修《汉书》,为后世留下重要历史典籍,其文化政策强化了东汉的思想统一。
三、边防与民族政策:恩威并施的治边实践
在边疆治理上,章帝延续“以夷制夷”策略。
对北匈奴,他采纳班超“断匈奴右臂”之计,派班超出使西域,降服莎车、龟兹等国,重开丝绸之路;对南匈奴则优抚接纳,使其成为拱卫北疆的力量。
83年,鲜卑首领率军归附,章帝封其为王,巩固了东北边防。
但他对匈奴的军事行动较明帝更为谨慎,晚年因国力消耗暂停对北匈奴的大规模征讨,为东汉后期边疆隐患埋下伏笔。
西、争议与隐患:宽政之下的权力失衡
章帝执政后期的“宽柔”政策被后世视为东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他过度纵容外戚与宦官势力:皇后窦氏家族(窦宪、窦笃等)因女宠专权,开启东汉外戚干政先河;又信任宦官郑众,使其参与朝政,为桓灵时期宦官乱政埋下祸根。此外,他废除苛法时过度放宽刑律,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复燃,土地兼并问题加剧。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其“仁而少断”,指出其优柔寡断的性格使权力逐渐旁落,清代王夫之更首言“章帝滋之以靖恭而养其奸”,认为其政策为东汉衰落埋下隐患。
五、历史定位:承前启后的过渡君主
章帝的统治兼具守成之功与转型之弊。他延续了光武、明帝都俭、勤政的传统,将东汉推向鼎盛,但其政治妥协与制度疏漏也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
从文化上看,他推动儒学制度化,影响中国近两千年的体系;从政治上看,他未能遏制外戚与宦官势力膨胀,使东汉陷入“官宦之争”的恶性循环。
后世对其评价两极:肯定者称其“守文之良主”(《后汉书》),批评者则以“短于决断”(范晔)指出其执政局限。
总体而言,汉章帝是东汉历史上兼具开创与转折意义的关键君主,其治世成就与制度隐患共同构成了对封建王朝治国模式的深刻注解。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