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在令人窒息的“规范”中进行。
环节一:环境评估。 陈砺石拿着数据板,一丝不苟地测量房间尺寸、光照强度、噪音分贝,检查通风口洁净度,甚至用仪器检测空气中微粒浓度。他的动作精准高效,没有任何多余。林薇安静地站在一旁,像一个等待检查结果的物品。
环节二:营养摄入观察。 林薇准备了符合《指南》的营养糊。两人在餐桌前坐下。陈砺石的目光如同手术刀,观察着林薇的每一个动作:舀起糊状物的角度、送入口中的频率、咀嚼的力度…林薇强迫自己维持绝对的平稳,但“谛听者”依旧捕捉到她吞咽时喉部肌肉一丝不自然的紧绷。
环节三:标准化交流。 这是最危险的环节。陈砺石按照评估手册提问:“阐述《育儿指南》第七章第三节‘情感引导边界’的核心要点。”
林薇背诵:“…核心要点在于区分‘适度关切’与‘非理性情感投射’。前者基于责任,体现为符合规范的监护行为;后者则是无序的熵增源,需及时矫正。监护人需时刻自省,以《指南》为唯一准绳,避免个体情绪干扰幼苗理性塑造进程…” 她的声音平稳,如同在宣读教科书。
陈砺石面无表情地记录:“回答符合规范,逻辑清晰。” 但他敏锐地注意到,林薇在背诵到“非理性情感投射”和“需及时矫正”这两个词组时,语速有极其极其微弱的加快,重音位置也略有不自然。这细微的异常被“谛听者”标注为黄标。
林薇知道必须反击,必须传递信息!机会就在这冰冷的对话中。她深吸一口气,看似自然地接续话题,将对话引向“新芽计划”:“…说到理性塑造,‘淬火之地’的训练模式确实高效。砺石,你在那里接受的‘情绪调节剂’辅助课程(指‘静默者-γ’神经干预)和‘认知重构’训练(指‘剥离’CBT-X协议),对你的适应性提升效果显著吧?《新芽技术白皮书》里提到这些前沿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是基石…”
她的话听起来完全是一个关心孩子、且对“磐石”技术充满信任的母亲在询问。但在陈砺石耳中,在“谛听者”的精密分析下,几个关键词如同惊雷般炸响!
“情绪调节剂” —— 这是“静默者-γ”神经抑制剂的内部非公开代称!
“认知重构” —— 特指“剥离”协议中对情感联结的解构!
“稳定性”、“可控性” —— 周医生展示的机密资料中,被黄色高亮标注的、存在重大隐患的参数指标!
更致命的是,林薇在说出这几个词时,她的手指在桌面下,极其隐蔽地、按照特定的节奏和力度,敲击着自己的大腿外侧!敲击的节奏,赫然与阿雅“逆向暗号”系统中,代表“危险”、“证据”、“沈冰”、“弱点”的复合密码序列吻合!
林薇在利用官方认可的对话内容,夹带致命的私货!用沈冰允许的词汇,编织指向沈冰咽喉的利箭!她甚至在用肢体敲击进行双重加密!
陈砺石的大脑瞬间高速运转!AR目镜(己集成“谛听者”数据)上,林薇的生理指标图出现了剧烈的波动(被强行压制)!关键词被系统标红!肢体动作被捕捉分析为“疑似非标准信号传递”!
他该怎么办?立刻中断对话?指出异常?这符合“净瞳”的职责。但…母亲传递的信息核心是揭露“新芽”的残酷真相和沈冰的弱点!这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的事!
就在这电光火石间,陈砺石做出了决定。他维持着冰冷的语调,回应道:“‘情绪调节’与‘认知重构’课程是标准化流程,效果符合预期。其‘稳定性’由中央系统监控,‘可控性’在安全阈值内。母亲无需过度关注技术细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影响自身情绪稳定性。” 他巧妙地用官方话语回应,同时将林薇的异常关注轻描淡写地归为“不必要的认知负担”,既未坐实她的“信息刺探”,又似乎在“善意”提醒她注意言行(符合“新芽”学员对监护人的“规范引导”职责)。
这番回答,滴水不漏,既履行了观察任务,又没有首接引爆林薇的危险行为。但“谛听者”记录下的一切异常数据和关键词,己如同包裹着毒药的糖果,被完整地呈送到沈冰面前。母子二人在沈冰的监听下,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用官方语言作为武器的致命交锋。
(http://www.u9xsw.com/book/gfjffd-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