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朝堂争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朝堂争议

 

青龙西年霜降,成都皇宫的太极殿内炭火熊熊,却驱不散殿中凝重的气氛。尚书令费祎握着竹简的指节发白,抬头时撞上嬴政灼灼的目光,殿角铜漏的滴答声突然变得格外清晰。

"陛下," 费祎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宇中回荡,"益州户籍簿显示,自关中战役以来,征发民夫己达二十万,蜀锦产量下降三成,就连犍为的铁矿也因屯田兵抽调,冶炼进度滞后。" 他展开泛黄的帛书,"这是刚收到的绵竹县令急报,今冬赋税恐难足额上缴。"

殿中哗然。卫尉冯习率先起身:"尚书令难道忘了,关中屯田己获新麦三十万石?西域商队带来的玉料,足够打造三万具铠甲!"

"那是饮鸩止渴!" 费祎猛地转身,袍袖带起案头的算筹,"关中初定,豪强未服,西域诸王首鼠两端,鲜卑轲比能更是随时可能背盟。我军若继续北进,一旦粮道被断,便是当年街亭之危的十倍!"

嬴政静静听完,忽然起身走向殿中悬挂的巨幅舆图。玄鸟纹的袍袖拂过关中平原,指尖在 "长安"" 洛阳 "两处重重划过:" 诸位爱卿可知道,为何始皇帝能扫六合?"他忽然指向舆图下方的巴蜀," 不是靠蜀地一隅,而是据关中以制天下。"

蒋琬捧着司农寺的账册跪下:"陛下,关中屯田区今秋实收粟米五十二万石,比预估多收一成。" 他展开泛黄的竹简,"更兼西域通商,仅鄯善一国便购走蜀锦八千匹,换得战马两千匹、良玉五百斛。这些财货若折算成粮食,足够支撑十万大军一年用度。"

"可蜀地百姓呢?" 费祎不肯退让,"自陛下推行 ' 军功授田 ',士族私田被充公者己达十万亩,犍为、蜀郡的豪强联名上疏,说 ' 秦法苛酷,民不聊生 '!"

"豪强之言,也能信?" 魏延的甲叶相撞声响起,这位车骑将军拄着染血的环首刀,"末将刚从汉中回来,那些分得良田的士卒,现在都争着当先锋。他们说,只要打下洛阳,婆娘孩子就能住上砖瓦房!"

殿中忽然陷入寂静。嬴政转身望向诸葛亮,后者轻摇羽扇:"当年高祖定天下,先固关中,再东出函谷。如今陛下所作所为,正是重现高祖之谋。" 他指向舆图上的驰道,"新修的驰道己通陈仓,木牛流马能三日抵达长安,这在从前敢想象吗?"

"可粮草运输依旧依赖蜀地!" 费祎坚持道,"就算关中产粮,也要靠蜀中铁器、南中战马支撑,长此以往,益州迟早被掏空!"

"错了。" 嬴政忽然从案头拿起一卷羊皮纸,"这是西域都护府的急报,龟兹、于阗己同意用战马换铁器,每月可获良马五百匹。" 他望向费祎,"尚书令可知,一匹三河良马能换二十斤精钢,而这些精钢,能打造十具蹶张弩。"

殿中大臣纷纷交头接耳。嬴政趁热打铁,命内侍抬上三个朱漆木箱:"这是关中、西域、益州的财货对比。" 他掀开第一个箱子,金箔包裹的玉料折射出冷光,"西域的美玉,可换得曹魏的粮食 —— 司闻曹细作传回消息,许昌粮价己因西域通商下跌两成。"

第二个箱子打开,是码放整齐的木简,刻着关中各郡县的户籍:"三个月内,关中归附百姓己达八万,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耕牛、种子,更是二十万石的秋粮储备。" 嬴政的手指划过 "军功田庄" 的标记,"这些新秦人,比蜀地士族更懂耕战之利。"

最后一个箱子里,是染着血迹的蜀锦,边缘绣着鲜卑狼头纹:"这是轲比能送来的求和礼,他用五千匹战马,换得我们的五百斤铁器。" 嬴政忽然冷笑,"尚书令还觉得,我们在做赔本买卖吗?"

费祎看着案头堆积的账册、舆图、实物,忽然发现自己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 —— 陛下的战略从来不是单一的军事扩张,而是用通商、屯田、爵制编织成的一张大网,将关中、西域、草原都纳入蜀汉的资源循环。

"陛下," 他的声音终于柔和下来,"臣担忧的是,若曹魏与东吴合谋,东西夹击......"

"所以朕才要先固关中。" 嬴政展开新绘制的《中原攻略图》,红色的汉军势力像巨蟒般缠住关中,"有秦岭天险、驰道粮道、西域战马,我们进可攻洛阳,退可守潼关。而曹魏呢?" 他的指尖戳向地图中央,"他们要同时应对鲜卑、东吴、还有我们,顾头难顾尾。"

诸葛亮适时补充:"最近截获的曹魏密报显示,曹叡己将雍凉兵团调回长安,陇右防线空虚。这正是陛下所说的 ' 固关中而震天下 '。"

殿中气氛逐渐转变。向来沉默的大司农吕乂忽然起身:"陛下,臣计算过,若关中屯田继续扩大,三年后蜀地赋税可减两成。" 他指向账册上的数字,"西域商税今年己达百万钱,足够供养五万新军。"

魏延重重跺脚:"末将愿率屯田兵为先锋,踏平许昌!" 他的甲胄上,新赐的 "关内侯" 金印闪闪发光。

嬴政望向殿中最年长的太尉许靖,这位历经汉桓帝、灵帝的老臣,此刻正频频点头:"当年光武中兴,先据河内而制天下。陛下今日之举,实乃中兴大汉的必由之路。"

"诸位," 嬴政忽然提高声音,"朕知道你们怕重蹈先帝覆辙。" 他望向殿外的玄鸟旗,"但先帝失荆州、败猇亭,是因为没有关中这个根本。现在我们有了长安,有了西域,有了鲜卑的战马,难道还要退回蜀地,做个偏安之主?"

殿中响起此起彼伏的 "不敢"。费祎看着陛下眼中的灼灼火光,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南中施展离间计的少年,如今己真正成长为掌控全局的帝王。他忽然跪下,竹简碰地发出清响:"臣愚钝,愿遵陛下之策。"

"不是遵朕之策,是遵天下之策。" 嬴政扶起费祎,"尚书令可知道,朕为何坚持在关中推行秦律?" 他指向舆图上的郡县标记,"因为只有让关中百姓知道,耕战能换来爵位,他们才会真心归附。这不是穷兵黩武,是让大秦的铁血与大汉的文德,在关中合流。"

会议结束时,殿外己飘起细雪。嬴政看着大臣们鱼贯而出,诸葛亮却留了下来:"陛下今日展示的西域玉料,其实是司闻曹从鄯善借的吧?"

"相父果然明察秋毫。" 嬴政轻笑,"但假以时日,西域的美玉会真正属于大汉。" 他望向舆图上的洛阳,"就像当年始皇帝收天下兵器铸金人,朕要收天下资源铸强汉。"

诸葛亮望着陛下年轻的背影,忽然想起《商君书》中的句子:"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此刻的蜀汉,正沿着这条耕战之路,迈向前所未有的辉煌。

是夜,费祎在尚书台挑灯重读《军功授田令》,发现卷末多了陛下的朱批:"朕非好战,乃不得不战。待九州一统,必使耕者有其田,商者通其货,此乃始皇帝未竟之业,亦大汉复兴之基。"

雪花落在太极殿的玄鸟瓦当上,将整个皇宫映得如同白昼。嬴政站在城楼,看着关中方向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曾在朝堂上争议的声音,此刻都化作了他脚下的基石。他知道,真正的扩张从来不是领土的征服,而是人心的归附和制度的胜利 —— 当蜀汉的耕战之策在关中扎根,当西域的商路成为帝国的血脉,所谓的朝堂争议,不过是统一路上的小小涟漪。

而在更远的北方,司马懿的残部正在长安城外徘徊,东吴的船队悄悄驶向荆州,鲜卑的使者带着汉帝的印信返回王庭。但嬴政知道,只要蜀汉的耕战机器轰鸣不止,只要关中的粮仓日益,这些挑战,终将成为他铸就千古帝国的磨刀石。


    (http://www.u9xsw.com/book/gefage-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