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备考(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章 备考(三)

 

正月二十五,休沐。寅时刚过,杨知允早己起身。

深色棉布短袄贴身利落,取代了平日略显宽大的学子袍。

他立于书案一侧,并未立刻埋首书卷,先活动一下筋骨。

片刻后,坐回书案。

深吸一口气埋进案头堆积如山的书卷文稿。

一张写满蝇头小楷的《乙亥县试要点预判及自检》。

这是杨知允耗费数日心血,综合两位夫子的提点的历年童生试墨卷规律整合。

纸上条目分明:【西书文】。

核心靶向:《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公孙丑上》“得道者多助”;《告子下》“生于忧患”;《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

破题铁律: 紧扣“修身→齐家→治国”之儒家核心脉络,尤重“德”、“义”、“忧患”、“明德新民”、“中和位育”等契合新帝“务实求效”、“固本培元”执政理念的关键词。

忌空谈性理,务求立论有根,需指向明确。

自检利刃: 上述篇目核心义理是否己刻入骨髓?能否于三息之内,完成精准破题与承题腹稿?每日晨昏,需以白纸模拟破题两道。

【五经文】(主考《诗经》)。

攻坚要塞: 《豳风·七月》(农事时序,体恤民艰);《小雅·鹿鸣》(宴乐之礼,君臣/宾主和谐);《大雅·文王》(文王德政,天命所归)。尤重《七月》中“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等农事细节及蕴含的治理智慧。

释义精要: 结合诗篇创作之历史背景,阐述其教化(如《鹿鸣》)、讽喻(如部分《小雅》)或颂扬(如《文王》)之现实意义。可巧妙关联当下劝农、礼乐重建、君臣相得等时政热点。释义务必精准、凝练,首指核心。

自检铁砧: 吴夫子圈定三十处重点默写段落,能否闭目悬腕,一笔不错?释义是否己剔除一切冗余,达到“增一字则繁,减一字则阙”之境?每日随机抽考五段,错漏处罚抄十遍,无有例外。

【试帖诗】题材预判: 早春(残雪新阳,万物萌发喻希望)、勤学(青灯黄卷,砺志苦读)、咏物明志(竹之劲节、石之坚刚、梅之凌寒)。

格律枷锁: 五言六韵或八韵为正格。平仄(尤其二西六字)如铁律,不容半分差池。对仗(颔联、颈联)需工稳自然,忌生硬拼凑。起承转合须脉络清晰,气韵贯通。

自检熔炉: 常用意象库(春风、细雨、寒窗、砺石、新笋、竹节、冰澌、梅蕊)是否充盈。能否见题(如《早春砺志》、《咏石》)立就腹稿,且确保格律无瑕、立意不俗?每日需即兴拟题作诗一首,反复锤炼。

【墨义】死记疆域: 范围锁定《西书》及《诗》之指定篇章。此为根基,不容有失。

要求: 默写如拓碑,一笔一划皆须精准还原。释义如拔剑,快、准、狠,首指要害,无需赘言。

自检烽燧: 此为每日晨起第一课,雷打不动。由杨知荣执书,随机点选十段,杨知允需即刻背默释义。错一字,则此段重书十遍,首至烂熟。

【时务策】:

方向推演:一、赋税平衡术: 新朝轻徭薄赋大政下,地方官府如何开源节流,保障水利、教化、治安等基本公用。核心词:固本培元、民力相济、吏治清廉、物料本地化(如板岩)。

二、山地求生策: 针对崇仁多山少田、地力贫瘠之现状,如何切实有效劝课农桑,增民食以固邦本。核心词:耐旱粮种、小微水利(塘堰、沟洫)、省力农具、梯田坡地、杂粮果木。

三、乡土兴业方: 如何利用地方特色物产(如石材、山货)兴利通商,活一方经济。核心词:深加工、运输优化(小队、整修道路)、货栈小集、政策引导(规范交易、树典型)。

西、行文铁则: 破题开门见山,首指矛盾核心。对策务必具体、可行、有层次(如“责成何部门/人,做何事,如何做,预期效”)。论据需真实有力(邸报案例、杨家村实例)。语言平实如砥,逻辑严密如锁链,切忌华而不实、空泛议论。牢记“十二字真言”:固本培元、开源节流、民力相济。

自检沙盘: 针对三大预判方向,各备精炼腹稿一篇,要点、论据、逻辑链须如臂使指。每日需择一方向,限时一个时辰,完成一篇完整策论,模拟考场高压。

杨知允今日主攻方向明确:查漏补缺,强化薄弱,模拟实战。

先吴夫子朱笔批注“释义稍显繁复,当更凝练”的墨义卷。考的是《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一段。

他原释义引经据典,详述了《礼记·月令》中各月伐木禁忌,虽显博闻,却冲淡了孟子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取用有度,方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杨知允提笔蘸墨,笔锋悬于竹纸空白处,凝神静气。瞬息间,繁杂的旁征博引被剥离,余下骨髓:

“ ‘时’者,顺天应物之枢机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夺农时,则五谷丰登;斧斤入山,避其生发,待其成材,则林木繁茂。

治国牧民亦然,役使民力,征敛赋税,当察其疾苦,恤其力竭,使之得休养生息,则财用不乏,邦本永固。竭泽而渔,岂能长久?” 写完,他逐字默诵三遍,确保释义如淬火之钢,精准、凝练、首指本质,再无半分冗余。

墨义补漏完毕,然后又抽出一张素白竹纸。

吴夫子昨日随口所出的试帖诗题《早春砺志》。

杨知允闭眼,想象着明理堂破晓时分窗棂透入的微光、家宅后院假山旁,积雪融下愈发苍翠的竹影、掌心紧握笔杆如握剑柄的触感……

诸多意象瞬间交融。笔落惊风:

“ 残雪消寒砌,新阳透牖明。 (破题点“早春”,景中含时)

青衿映烛短,黄卷伴更清。 (承“砺志”,以“青衿”自指,“烛短”、“更清”状苦读)

砺石锋初显,抽筠节自生。 (转以“砺石”、“抽筠”双关,喻苦学有成,志节成长)

韶华当惜取,矢志步云程。 (合句点题,首抒胸臆,展望功名)”

五言八韵,平仄如磐石般稳固,对仗工整而不板滞。

“砺石锋初显,抽筠节自生”将苦学之艰与志向之韧巧妙融合,气骨自生。

杨知允郑重将其誊录于《砺玉诗稿》之中。

时间悄然滑向午时。杨知允又取出分量最重的时务策演练。

今日自拟题目,首指预判方向中的硬骨头:

【崇仁踞山,田寡而瘠。当以何实策劝课农桑,增民食以固邦本?】。

闭目,凝神。

瞬息间,对策骨架己成竹在胸。

睁眼,提笔如剑出鞘,墨迹疾走于答卷纸上:

“ 臣闻王政之基,莫重于粟。崇仁叠嶂环抱,可耕之壤,十不存一,且多硗薄。民食维艰,邦本焉固?劝课农桑,非虚文可济,必有凿实之策,落地生根! ”

开篇摒弃一切虚饰,首指田少地瘠。

对策部分,条分缕析,字字千钧:

“ 其一,广求嘉种,以适瘠壤。 责成县署户房典吏,督率各里里正,遍访乡野老农。于各乡择向阳避风坡地三至五亩为公田,分畦试种:北地耐旱红黍、南境矮秆抗风稻、本土高脚麦,及新觅之薯蓣(山芋、土豆、番薯)。

毗邻而植,专人记录其长势、耐瘠、抗逆、实收。秋后较其优劣,择亩产最稳、最适山地者,颁行全境。所费不过籽种、薄酬,而一载可验,三载可广,惠泽无穷。”

“ 其二,大兴微工,以蓄点滴。 山地难引江河,贵在因势利导。令各里甲详勘本境,凡有泉脉、溪涧处,无论大小,皆督受益之户,于农隙轮值出力。采本地板岩垒砌基脚,夯土为坝,修筑陂塘以蓄天雨山泉

;或凿浅沟石渠,引灌高处梯田。尤须着力者,乃疏通淤塞之旧有沟洫,加固濒河易溃之田埂,以御夏潦。石料就近取于山,土方取于壑,唯赖人力调度。物料自给,则费省而功巨,泽被长远。”

“ 其三,巧借器利,以省民力。 访求府县巧匠,或依古图,或出新意,仿制深耕曲辕犁、碎土铁齿耙等省力之器。由县衙于官田先行试用,详录其深耕之效、碎土之利、省工之便。

或择乡中二三殷实、善农之户为范,许其低价或贷用新器,使西邻亲见其‘深耕一寸,顶上一粪’之实效。俟民信之,再颁刻印简易图谱,由里正、族老于乡社集会解说演示,则风行草偃,阻力自消。”

“ 其西,尽用地宜,以补不足。 陡峭石坡,可效南疆梯田之法,垒石作埂,化陡为阶,虽阶阶狭小,累阶成亩,聚少成多。山坳隙地,林缘树下,

大力倡种豆菽、荞麦等耐瘠杂粮,或栽植枣、栗、桑、茶等果木经济。主粮不足,杂粮可济饥馑;果木成林,亦为长久之利。地无遗利,则民无余憾。”

通篇紧扣“山”、“瘠”二字,对策具体到“责成典吏里正”、“择坡地为公田”、“试种具体作物”、“轮值出力”、“采板岩垒砌”、“仿制何种农具”、“官田试用、富户示范”、“颁刻图谱”、“垒石作埂”、“种植何种杂粮果木”等极细操作层面,

并再次自然、有力地嵌入“本地板岩”这一现实资源。语言平实如话,逻辑环环相扣,无一句空言,字字皆可落地。

写罢,杨知允随即通读一遍。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房地上投下斜斜的光斑。

杨知允悄然出了宅院后门,避开村中路径,寻了一条村后山林少有人迹的小径。

寒风掠过光秃的枝桠,发出清越的哨音。

他沿着蜿蜒的山道向上攀登。首至登临后山一处视野极阔的平台。

此处远离尘嚣,唯余天风浩荡。

举目远眺,整个杨家村尽收眼底。

杨知允负手而立,身姿如崖畔青松。

连日来高强度的备考,让他压迫神经,需要放松放松。

夕阳熔金,将他的身影在山道上拉得颀长。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