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备考(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3章 备考(二)

 

正月二十,社日己过。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厨房飘出炊烟和米粥的香气。

姜凤英将一碗撒了细碎咸菜末的稠粥和一碟切得薄薄的咸肉放在杨知允面前。

“允哥儿,多吃点,今儿去学堂路远,又冷。”

她看着儿子略显清瘦的小脸,满是心疼。

“知道了,娘。”

杨知允应着,捧起碗小口喝着温热的粥。米粒软糯,咸菜爽脆。

杨永旺在一旁吃着,对姜凤英道:“今日族里要议开春采石场的事,还有学堂那边要修葺屋顶。”

前些日子,杨知允提议在村里建造学堂和送家里女娃去读书时,村长和族长思索了一遍,最后觉得此事可行。

如今杨家村的日子过得红火,钱袋子都鼓起来了。大部分人家都赞同建学堂,但是送女娃读书只有几家同意。

最后杨知允提出以后但凡杨家村的女娃想读书,他杨知允供了。这才有些人陆陆续续同意。

“嗯,族里事要紧。”姜凤英点头。

“金花,待会儿你让李婶把后院鸡圈拾掇一下,开春了,鸡也爱动弹。”

“哎!”杨金花利落地应下。

李婶是家里请来的厨娘兼帮佣,平日里除了做饭,就是在宅中做些杂务。自从迁入新宅,在杨知允反复强调下,杨永旺给家里添了几个下人。

家里的田地也寻了佃农。

杨知荣飞快地扒完最后几口粥,着急地抹了把嘴:“允哥儿,我们快走!今日学吴夫子要考校昨日功课!”

杨知允也放下碗筷,拿起自己的书袋。他的书袋明显比杨知荣的沉得多。

“哎呀,这么着急。”

姜凤英怪嗔一声,连忙让吉祥去准备马车。

吉祥是专门配给杨知允和杨知荣的小厮,方便接送他们上下学。

“娘,我们走了。”

“路上当心。”杨永旺和姜凤英异口同声。

“娘,我们走了。”

“路上当心。”杨永旺和姜凤英异口同声。

吉祥己经利落地套好了那辆青布小马车,正牵着缰绳等在院门口。

车厢不大,够兄弟俩乘坐,遮风挡雨,比骑驴车舒适。

“允少爷,荣少爷,上车吧。”吉祥恭敬地掀开车帘。

杨知荣一个箭步就蹿了上去,嘴里还催促着:“允哥儿,快点快点!”

杨知允点点头,步履沉稳地登上马车。

车厢内铺着厚厚的棉垫,隔绝了木板的寒气。他靠窗坐下,将书袋放在身侧。

“驾!”

吉祥轻喝一声,鞭梢在空中虚甩一下,拉车的骡子便迈开蹄子,稳稳地驶上村道。

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杨家村,车轮碾过湿漉漉的板岩路面,发出规律的辘辘声。

“允哥儿,你看!”

杨知荣也凑到窗边,指着村中心祠堂方向。

“那边好热闹,好多人!”

杨知允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祠堂前的空地上,聚集了不少人,大多是族里的青壮汉子。

杨永刚那标志性的大嗓门隐约传来,似乎在指挥着什么。有人扛着木头,有人抬着工具,还有人在丈量空地。

祠堂侧面那排原本用作族老议事和存放杂物的偏房,屋顶己经掀开了一部分,露出里面的椽子。

“这么早就开始修葺屋顶了”

杨知允“嗯”了一声,目光扫过那片忙碌的景象,又落回手上的文书。

建学堂是他提议的,但具体的落实,族里自有章法。

“允哥儿。”杨知荣安静了一会儿,忍不住又开口。

“你说,咱们村真要自己办学堂了?那以后是不是就不用跑那么远去明理堂了?夫子……会是谁啊?”

杨知允的目光没有从文书上抬起:“族学初建,意在启蒙,教族中适龄孩童识字明理,打基础。

明理堂有吴夫子、陈夫子这般良师,科举正途,仍需在那里进学。至于族学夫子人选,族长和长老们自有定夺,或是族中略有学识的长辈,或是外聘童生、老秀才。”

“哦……”杨知荣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那也挺好,像知繁、知临还有大姐,和玉兰姐她们,就不用像咱们当初那样,跑那么远的路去镇上蒙学了。”

“是这个理。”杨知允应道。

普及基础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方便,更在于提升整个宗族的底蕴和未来潜力。

杨知允重新将注意力投回文书,脑中不断地将承天府的水利措施,与昨日梳理的、适用于水雍镇本地的小型水利修缮要点进行印证、补充。

明理堂科举班的课室里,肃穆依旧。

上午的经义课由吴秉卷讲授《尚书·洪范》中“农用八政”一节。

吴夫子声音沉厚,条分缕析:“…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西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此八政,治国之纲维也。‘食’为首,‘货’次之,足见农桑为本,通商为用,乃安民富国之基……”

讲解深入浅出。

吴夫子尤其强调“食”与“货”在当下新朝休养生息阶段的重要性。

“……故为政者,当明察地方物产,疏导商路,使货畅其流,地尽其利,民得其惠。此乃‘洪范’八政于今日之要义。”

吴夫子讲完,照例目光投向杨知允。

“知允,你对此‘食’‘货’二政于地方实务之施行,可有见解?”

杨知允起身,略一沉吟,结合昨日梳理的要点与今晨所见,清晰答道:“回夫子,学生以为,‘食’政之本,在于固农。崇仁多山少田,欲增食,非仅劝农,更当因地制宜。

其一,选育耐旱粮种,推广坡地梯田之法;其二,兴修小型陂塘堰坝,蓄积雨水,备不时之需;其三,推广新式农具,如省力之犁、高效之耙,精耕细作以增单产。此三者,需官府引导、族老协同、富户示范,方见实效。”

然后顿了顿,继续道:“至于‘货’政,当通有无,活经济。例如杨家村盛产板岩,质优而储丰,此乃天赐之‘货’。然石料粗笨,运输维艰,获利有限。

若能就地加工,制成石磨、石臼、铺地石板等实用器物,规格统一,则价值倍增,便于行销。再则,整修村道连接官道,鼓励乡民以骡马牛车组成运输小队,既可运石货出,亦可贩日用入,降低行商成本,货流自通。

村口设简易货栈,定期小集,引西方商贩,则本地山货、农产亦得流通之利。如此,‘食’因‘货’而增其值,‘货’因‘食’(农产山货)而丰其源,相辅相成,地方可活。”

这番论述,将经典“食货”二政首接落到了崇仁县、水雍镇、乃至杨家村的具体操作层面,既有宏观方略,又有微观举措,且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尤其是将杨家村正在发展的板岩产业作为“货”政的核心范例,更显务实。

课室内一片寂静,连翻书的声音都停了。

其他学子,包括年长些的,都露出思索或恍然的神色。

什么?他在说什么?什么加工,什么规格统一……

吴夫子捻须的手停住了,凝视杨知允片刻,缓缓颔首,满眼赞许。

“好!能引经据典,切中时弊,更难得是立足乡土,条陈具体可行之策!此非纸上谈兵,乃经世致用之才!坐下。”

吴秉卷顿了顿,环视众人。

“尔等当知,读圣贤书,非为记诵词章,更当明其理,通其变,用于实务。知允此番见解,可为范例。”

杨知允躬身一礼,平静落座。

只感受到身后和侧面投来各种各样的目光。他们今天算是知道了,杨家村闻名远扬的板岩,估计就有杨知允的手笔。

课间休息时,刘文瀚拿着自己的笔记凑过来,指着“规格统一”几个字,虚心求教。

“知允,你方才说的‘规格统一’,可是指将石磨、石板等物,定下统一的尺寸大小来制作?此有何深意?”

“正是。”

杨知允耐心解释:“文瀚兄试想,若每件石磨大小厚薄不一,商贩采购时便需逐个挑选议价,费时费力,运输堆叠也困难。

若杨家作坊皆按统一尺寸制作,则商贩可放心批量采购,运输装载效率倍增,成本自然降低。于买家而言,尺寸统一,更换配件也方便。这便是‘规格统一’带来的便利与效率,亦是‘货畅其流’的基础之一。”

“原来如此!化繁为简,利商便民!”

刘文瀚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允哥儿,你这心思,真是……真是缜密实用!”

下午的课程依旧是策论演练。

陈齐修夫子出的题目与赋税民生相关,但角度更偏向地方治理的平衡。

问:新朝轻徭薄赋,泽被黎庶。然地方教化(如社学、义仓)、治安、水利诸事,亦不可偏废。当此之时,州县财力有限,如何权衡轻重缓急,使有限之财帛,收最大之善政实效?

题目一出,又引来一片低低的讨论声。

这题比昨日吴夫子的更考验对地方政务的理解和取舍智慧。

杨知允凝神审题。

这与他梳理的“赋税民生”中“开源节流”与“民生保障”部分高度相关。

闭目,脑中昨日写下的要点清晰浮现:“社仓义学(政策引导,树典型)”、“工程物料本地化”、“吏治清廉高效”、“明确受益者责任”……

结合“农用八政”中“司空”(掌工程)、“司徒”(掌教化)、“司寇”(掌刑狱治安)的职能划分,一个框架迅速成型。

梳理好后,杨知允铺开答卷纸,提笔写下破题:

“臣闻善政如良医用药,不在多寡,贵在配伍得宜。今上轻徭薄赋,乃固本培元之方。地方行善政,当效此道,以‘急务先行、实效为本、民力相济’为纲,使有限之财,收事半功倍之效……”

此篇论述的核心在于“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急务先行: 治安,保境安民乃第一要务、防灾水利当优先保障。

实效为本: 教化宜依托宗族、富户捐资兴办,县衙给予政策扶持(如免税、旌表)及有限督导,而非大包大揽。水利小修小补(如清淤、加固田埂)可发动受益乡民以工代赈或轮值完成。

民力相济: 大力倡导并规范宗族义仓、义学,明确其管理章程,县衙监督而非主导。鼓励乡绅捐资修桥补路,立碑表彰。

节流增效: 再次强调吏治清廉、物料本地化以降低成本。

一个时辰在专注的书写中飞快流逝。

杨知允检查无误后搁笔。

陈夫子在巡视到他桌边时,目光在那份卷面整洁、论述条理分明、对策极具操作性的答卷上停留了数息,微微颔首。

散学的钟声敲响。

吉祥早己驾着马车等候在学堂门外。

杨知荣己经坐在车里,正眉飞色舞地跟吉祥说着学堂里的趣事。

“允哥儿!”

看到杨知允出来,杨知荣立刻掀开车帘。

“快上来!饿死了!对了,吉祥,路过镇东头老张记的时候停一下,娘让我买两斤他家的桂花米糕回去!”

“好嘞,荣少爷。”吉祥笑着应道。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