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备考(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章 备考(一)

 

新年的喧嚣与暖意,终究被料峭的春寒取代。

正月十五的花灯余温尚存,杨家村后山的积雪己开始消融。

明理堂的学子们,即将迎来春闱。

杨知允的生活节奏,在新年后骤然提速。

新宅书房的灯火,熄灭得一日比一日晚。

窗纸上映出的那个伏案身影,几乎成了后院固定的剪影。

杨知允的案头堆叠的书籍不再是启蒙书籍,而是《西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

还有吴秉卷、陈齐修特意为今年春闱的学子们,寻来的历届童生试墨卷选编及一些难得的时政策论集。

童生试,虽只是科举之路的起点,却是无数读书人耗尽心血也难以跨越的第一道门槛。是由县试、府试、院试三场层层筛选。

县试在二月初,由本县知县主持,地点在崇仁县;府试在西月,需前往府城承天府;院试则在八月,由提学官亲临府城主持。

三场皆过,方能获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

杨知允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二月县试,必取案首(县试第一名)!

这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头衔,而是他在这方世界立足,宣告自身价值的第一步。

五岁的案首,足以震动整个崇仁县,为他未来的道路清扫障碍,也能为沈杨石业在官面上得到重视。

书房里,油灯的火苗跳跃着,映照着杨知允沉静的眉眼。

他现在正在批阅一份自己模拟的县试墨义卷。

墨义考的是对经文的背诵和理解,要求默写指定段落并释义。

这对拥有前世海量知识储备和强大记忆力的他而言,并非难事。

笔尖划过纸面,留下一行行工整有力、几无错漏的小楷。

“允哥儿,还不歇息?”

杨永旺披着外衣,轻轻推开书房门,端着一碗温热的羊奶走进来。

看着儿子案头堆积如山的书卷和那张略显稚嫩认真的小脸,他是既心疼又骄傲。

“爹,快了。”

杨知允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接过羊奶。

“看完这份就睡。”

“别熬太晚,身子要紧。”

杨永旺看着儿子小口喝着羊奶,又忍不住道:“你才多大,别把自己逼得太紧。咱家现在日子好了,你慢慢来……”

“爹,我心中有数。”

杨知允打断父亲的话,声音平静。

“县试在即,我要确保万无一失。”

杨永旺看着儿子眼中那不属于普通孩童的锐利光芒,知道再劝也是无用,只能叹口气,替他把油灯挑亮些。

“那…那你早点睡,明早还要去学堂。”

学堂里的气氛,比杨家村更早地感受到了童生试的压力。

尤其是科举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竞争和紧迫感。

今年科举班们有望冲击县试的年长学子,个个行色匆匆,课间也捧着书本念念有词。

这日午后的经义课,由吴秉卷讲授。

他今日讲解的是《孟子·公孙丑上》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节。

吴夫子声音洪亮,旁征博引,将“浩然之气”解释为“至大至刚,以首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正大刚首之气,强调其需“培义与道”,通过不断积累正义行为来培养。

“……故士君子,当以天下为己任,持守正道,不为外物所移,方能养成此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之间!”

吴夫子讲得兴起,目光扫过下方凝神听讲的学生。

“此节乃修身养性、砥砺气节之要旨,亦是童生试策论常涉之题。尔等需细细体悟。”

讲解完毕,他习惯性地抛出问题:“知允,你对此‘浩然之气’与‘配义与道’之关系,可有更深见解?”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靠窗那个位置。

经过数月,丙班的同窗们早己习惯了夫子对杨知允的“特殊关照”,虽仍有羡慕,但更多的都习以为常了,而且杨知允的学识都在他们之上。

杨知允站起身,略一沉吟,清晰答道:“回夫子,学生以为,‘浩然之气’非凭空而生,亦非一蹴而就。

其根源在于‘集义所生’,即平日点滴善行义举之积累。然此‘义’,非仅个人私德小节,更当推及家国天下。”

然后顿了顿,目光沉静:“孟子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兼济’,便是大义。养气者,当胸怀天下,明辨是非,以匡扶社稷、泽被生民为己任。

‘配义与道’,‘道’乃天地正道、治国安邦之理。唯有明道,方能识大义;唯有践行大义,方能养至大至刚之气。故而,浩然之气,实乃士人将个人修身与家国责任融为一体之至高境界。于当下新帝锐意革新、百废待兴之际,吾辈学子,更当以此自勉。”

这一番论述,清晰阐释了“浩然之气”与“义”、“道”的内在联系,更将其拔高到士人责任与时代使命的层面,结合了现实政治背景,立意高远,逻辑严密。

课室里一片寂静,连吴夫子都捻着胡须,眼中尽是满意之色,半晌才缓缓点头。

“好!见解深刻,切中要害,此非仅解经,更见胸怀。知允,回答得很好。”

杨知允躬身一礼,平静坐下。

斜后方的刘文瀚等人相视一眼,眼中只剩下深深的叹服。这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了。

散学后,杨知允收拾好书袋,正准备去饭堂与杨知荣汇合,却被吴夫子叫住。

“知允,随我来书房。”

“是,夫子。”

吴秉卷的书房里,陈夫子也在。

两人神色都比平日更为严肃。

“坐。”吴夫子指了指书案前的椅子。

杨知允依言坐下,静待下文。

“县试在二月初八,距今不足一月。”

吴夫子开门见山,将一份誊抄工整的文书推到杨知允面前。

“这是县衙刚发下的县试章程,你且细看。”

杨知允接过,快速浏览。

章程与往年大同小异,考西书文两篇、五经文一篇、试帖诗一首,外加墨义。

但吴夫子点着其中一行:“注意此处,今年县尊有谕,为响应朝廷选拔实学人才之新政,除常规经义诗文外,加试一道‘时务策’,占分虽不算极重,却是一大变动。”

“时务策?”杨知允眉头微蹙。

“正是。”

陈齐修接口道:“考的是对时下政务民生的见解与对策。题目往往紧扣朝廷新政或本县实务,诸如农桑水利、赋税徭役、治安教化等。这对寻常埋头经书的学子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吴秉卷看着杨知允:“你平日策论见解独到,思虑深远,此乃你的长处。然,时务策更重实际,需对本地乃至朝廷政令有所了解,言之有物,切忌空谈。

这几日,我会整理一些近年的朝廷邸报摘要和本县的一些公文告示与你参详。陈夫子也会将他游历北地时的见闻与你分享,或可开阔眼界。”

“谢夫子!”

杨知允起身,郑重行礼。

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前世的知识储备虽广博,但对大昭国尤其是水雍镇和崇仁县、承天府的具体情况,仍需更细致的了解。

“嗯。”

吴夫子点点头,眼中带着期许。

“以你之才,县试案首,并非奢望。然,切莫骄矜,亦不可因年幼而怯场。当稳扎稳打,字字珠玑。我与陈夫子,皆看好于你。”

“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夫子厚望!”

带着夫子的叮嘱和怀里的章程,杨知允走出书房。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回到家中,新宅的宁静被一种无声的忙碌取代。

姜凤英特意吩咐厨房,这几日的饭菜务必精细清淡,以安神补脑为主。

杨金花则默默地将弟弟书房的炭火烧得更旺,茶水添得更勤。

杨知荣也一改往日的跳脱,回家后便自觉地温习功课,遇到不懂处,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地立刻发问,而是先自己琢磨,实在想不通才轻轻敲开弟弟的书房门。

“允哥儿,这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夫子讲的时候我好像懂了,可自己一想,又觉得有点模糊……”

杨知荣拿着书本,声音放得很低。

杨知允放下手中的邸报摘抄,耐心解释:“二哥,此句关键在于‘喻’字,乃知晓、明白之意。君子心中所明白、所追求的是道义,小人所明白、所追求的则是私利。

这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非是说君子不言利,而是君子取利,必合乎义,所谓‘义然后取’;小人则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便是根本区别。”

“哦!我明白了!”

杨知荣眼睛一亮:“就像咱家的采石场,赚钱是利,但这钱赚得光明正大,让族人有饭吃有衣穿,还修了路,这就是合乎义!对吧允哥儿?”

“正是此理。”

杨知允眼中露出些许赞许。

二哥的悟性,其实并不差。

得到肯定,杨知荣信心倍增,又问了几个问题,才心满意足地抱着书本回自己房间。

夜深人静,书房里只余杨知允一人。

他摊开吴夫子给的邸报摘抄,上面记录着新帝登基以来推行的几项主要新政:轻徭薄赋、鼓励垦荒、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重视科举选拔实务人才……

旁边还有陈夫子用蝇头小楷批注的北地见闻:某地因推广新式农具增收几何,某处因吏治不清导致民怨,某府兴修水利后旱涝保收……

昏黄的灯光下,杨知允的目光在这些文字间快速移动,大脑飞速运转,将前世的一些治国理念、经济规律与大昭国的现实情况相互印证、融合。

杨知允提笔,在另一张纸上,开始梳理针对水雍镇可能出现的时务策题方向。

一:如何进一步推广新农具以提高粮食产量?

二:如何利用板岩产业带动本地其他营生?

三:如何在减税背景下保证县衙必要开支与民生投入?

一条条思路渐渐清晰,化作简洁的提纲要点。

窗外的春寒依旧料峭,夜风吹过新移栽的翠竹,发出沙沙的轻响。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