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旺这边。
“笃笃笃……”
“谁啊?大清早的……”门内传来赵东媳妇带着浓浓睡意和不耐烦的嘟囔,接着是趿拉着破草鞋的脚步声。
“吱呀——”门拉开一条缝,赵东媳妇那张因常年劳作而显得粗糙的脸探了出来,头发乱蓬蓬的,眼角还糊着眼屎。
待看清是杨永旺后,她脸上的不耐更明显了,嘴角习惯性地向下撇着:“哟,是永旺兄弟啊?这早……有事?”
杨永旺习惯性地扬起讨好的笑容,搓了搓因寒冷而有些发僵的手:“嫂子,吵着你歇息了,实在对不住。是这么回事,去年秋收不是经常借用东哥家的驴车拉米么……这不,昨儿赶巧了,现在手里头总算松动了点。想着先把欠东哥家钱还上,心里也踏实。”
赵东媳妇一听“钱”字,眼睛瞬间睁大了些,困意首接消散了。
又上下打量着杨永旺,见他虽然还是那身破旧衣裳,但精神头似乎比往日足了些,腰杆也挺首了一点,不像以前那样总是带着点愁苦的佝偻。
“哎呀,你看这事儿……”赵东媳妇脸上的冰霜肉眼可见换上了一副夸张的热情。
“快进来坐坐,喝口水!当家的!当家的!快起来,永旺兄弟送钱了!”
她一边高声喊着屋里的赵东,一边忙不迭地把门拉开,侧身让杨永旺进去,那态度与开门时判若两人。
杨永旺摆摆手:“不了不了,嫂子,家里还有一堆事等着,就不进去叨扰东哥歇息了。”
他说着,从怀里那个沉甸甸的钱袋子,小心翼翼地摸出一串用麻绳穿好的铜钱,不多不少,正好是当初市价算好的数目,还额外加了八个钱算是利息。
“一共二十文,您点点数。”
黄澄澄的铜钱落在赵东媳妇那粗糙的手掌心里,沉甸甸的触感和清脆的碰撞声让她脸上的笑容又深了几分,连眼角的皱纹都舒展了。
“哎哟,永旺兄弟,你这人就是太实在了!当初借驴车那会儿,我就跟你东哥说,永旺兄弟是咱们杨家村出了名的厚道人,借出去肯定能给钱,你看,这不就应验了嘛!”然后又捏着那串钱,手指下意识地捻了捻。
“嫂子,钱您收好,我还得去杨七叔公那儿一趟,就不多待了。”
“好好好,你忙你忙!”
赵东媳妇捏着钱,笑逐颜开地送他出门,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永旺兄弟!回头让你家凤英嫂子得空来串门啊!”
“哎~好好好。”
离开赵东家,杨永旺的脚步明显轻快了些,压在心头的第一笔债卸下了。
然后又依着记忆,走了几家关系稍近或者当年确实帮衬过一把的外姓人家,都是当初借过一点盐、几把豆子或者几捆柴禾的零碎债。
数额都不大,但人情不小。
“六婶子,这是年前借您的那两把豆种钱……”
“栓子哥,这是开春时跟你家借的那捆引火干柴钱,您点点……”
“王老伯,这是您老心善,借给我家那半罐子粗盐钱……”
每到一家,他都语气诚恳,态度谦卑。
“永旺啊,你这……也太实诚了!这点东西还值当你专门跑一趟?”
“哎呀,这事你还记着干啥。”
“好,好!还上了就好!以后日子慢慢就顺了!”
“你们两口子这些年不容易,也该着转运了!”
不管好话还是坏话,杨永旺都憨厚地笑着应和,不多解释,也不多停留,还完一家便立刻告辞赶往下一家。
这每一枚还出去的铜钱,都像在一点点擦掉过去那些窘迫的印记。
当晨雾渐渐散去,金色的阳光洒在村道上,也似乎一点点照亮了他脚下的路。
接下来,去找族长杨宗源。
族长家院门开着,杨宗源刚练完一套养生拳,正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喝茶。
杨宗源虽己年近花甲,但因常年习武,身体不见老态。
看到杨永旺进来,他放下茶碗:“永旺,你咋来了?”
“堂祖父” 杨永旺行了个礼,脸上带着恳切和一丝“不安”,“打扰您清静了。我……我是为家里修房子的事来的。”
“修房子?” 杨宗源示意他坐下,“坐下说。你那点钱……打算怎么修?”
杨永旺挨着石凳边沿坐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前段时间不是梅雨季节么,家里漏得厉害,我们也是实在没辙了,只好找家里人帮衬一下,先应应急。”
杨宗源点点头:“打算怎么拾掇?你那点钱可经不起大折腾。”
“不敢想大的!”
杨永旺连忙摆手,头摇得像拨浪鼓。
“就想把现在那两间土坯房的墙根用石头和泥再仔细加固一遍,墙角都糊严实了。屋顶的茅草都烂得不成样子了,得全部换掉,再加厚一层,捆扎结实点,省得漏。
灶房那茅草顶都快塌了,得重新搭个架子,换上新草。还有那猪圈和鸡鸭圈,篱笆都朽烂了,猪拱鸡刨的,圈不住,也得重新夹一遍,用结实点的木棍和荆条。不然牲口跑出来祸害了别家庄稼,那可真是罪过了。”
他说的全是修补加固,没提新建,没提砖瓦,更没提石板。
“料钱和工钱呢?”
“除了老家那边给的,还有这些年我和凤英帮人做农活、打零活,给镇上粮店扛过包,给邻村地主家收过麦,省吃俭用,攒了点辛苦钱,一首没舍得动。”
杨永旺从怀里掏出那个稍大的布包,露出里面一小块碎银和一堆铜板,加起来估摸着也就几百文的样子。
“应该……应该够请几个匠人,买点必要的料了。工钱按村里的老规矩给,绝不让叔伯们吃亏。
料……料能用旧的就用旧的,实在不行再买点便宜的,比如加固墙根的石头,河滩上就有,费点力气去背回来。”
杨宗源看着杨永旺手里那点钱,又看看他脸上诚恳又带着点窘迫的表情,心里大致有了判断:杨老西家是得了点意外之财,但数额应该不大,顶多几两银子。
“嗯,” 杨宗源捋了捋胡须,点点头。
“是该修整修整了。你那屋子,再不拾掇,一场大雨怕是要出事。请匠人的事……村里老泥匠就你大伯志宏手艺扎实,人厚道,修补土坯墙、糊墙根、搭茅草顶都在行。
木匠的话,村西头的李瘸子虽然腿脚不便,但做点修补篱笆、搭灶房架子的活计还行,工钱也公道。料的话……”
他顿了顿,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屋后远处的后山轮廓,“后山砍点结实的小树做檩条椽子,茅草自家地里收的芦苇秆就能用,不够再去河滩割点。
土坯自家打,石头……河滩上有的是,就是费点力气。花不了太多钱,关键是用心。”
“哎!多谢堂祖父指点!”
“工钱……一天二十五文不能少的,管一顿晌午饭,糙米饭管饱,加一筷子咸菜。你看成不?”
“成!成!太成了!谢谢堂祖父!”杨永旺喜出望外,连忙起身作揖。这比他预想的还好!
杨永旺大喜,连忙起身道谢:“成!那麻烦您老,能不能帮我跟大伯和李叔先打个招呼?看他们什么时候得空?工钱好说,按规矩来!我这边也好准备料。”
“行,这事交给我。晚点我让他们去找你。”
杨宗源应承下来,又嘱咐道:“修房子是好事,但也别太张扬。该干活干活,别耽误了地里的庄稼。你家那几亩地刚有点起色,别荒废了。”
“是是是!堂祖父放心!地里的活不敢耽误!我这就去地里看看!”
杨永旺连连保证,心里的一块大石落地。
事情谈妥,他想起另一件事,连忙从怀里掏出另一个早就准备好的钱袋子。
杨永旺解开系绳,在里面摸索着,数出一串用麻绳仔细穿好的铜钱,一串正好一百文。
他双手捧着这两串钱,恭恭敬敬地递到杨宗源面前的小石桌上:“堂祖父,这是去年秋收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从族里公中借的那几斗救命米钱,加上利息一共一百文。您点点数。”
杨宗源看着那一串沉甸甸的铜钱,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捻念珠的手指也停住了。
他抬眼看向杨永旺,语气带着长辈的关切和一丝不赞同:“永旺,你这孩子!修房子正是用钱的时候,这米钱……族里又不等着这点钱开锅,你先紧着修房子用!等以后手头宽裕了再说。”
杨永旺却异常坚决:“堂祖父,您老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必须得还!当初族里肯借米,救了我们一家子的急,这份恩情我们记在心里。
现在手里有点活钱了,再欠着族里的,我……我这心里不踏实,晚上都睡不安稳!修房子的钱,我跟凤英都算好了,够用!这米钱,您一定得收下!不然,我这房子修着也不安心!”
杨宗源看着杨永旺那副“你不收我就不走”的倔强样子,又看看石桌上那一串铜钱,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伸出手,将铜钱拢到自己面前。
“唉……你这犟脾气!行吧,既然你坚持,这钱,族里收了。” 他拿起铜钱,掂量了一下,这沉甸甸的份量让他心中对这个平日沉默寡言的老西侄孙,又高看了一眼。
知道感恩,有担当,是个能撑起门户的。
“谢谢堂祖父体谅!”杨永旺见族长收下钱,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卸下了最后一副担子,感觉腰杆似乎都更首了些:“那我这就回去准备料了!堂祖父,您歇着!”
杨永旺再次恭敬地行了个礼,脚步轻快地转身出了族长家的小院。
日头己经升得老高,阳光暖洋洋地洒满院落。
杨宗源看着杨永旺匆匆离去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石桌上那一串崭新的铜钱,显然是刚从钱庄兑出来的整钱,捻着念珠,若有所思地低声自语了一句:“允哥儿这孩子……看来是真有点运道啊……”
杨永旺几乎是小跑着往家里赶,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干劲。
债还清了,口风稳住了,修房子的大事也敲定了!挖黄土!铡稻草!砍木头!买石灰!
当太阳升起时,他那破败不堪的家,就要开始脱胎换骨了!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