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深秋寒意渐浓,训练基地后山的枫树己经红透。周日下午,难得的休息时间,林宇被华裔助教陈哥叫到了资料室。
"帮我整理这些老录像带,"陈哥指着角落里一堆落满灰尘的盒子,"按年份分类。"
林宇正想拒绝这无聊的差事,突然瞥见一个标签上写着"1984 Iional"——正是父亲参加选拔赛的那一年!他立刻来了精神,开始仔细翻找。
大多数录像带都是常规比赛记录,首到他发现一个没有标签的黑盒子。出于好奇,林宇把它塞进老式放映机。
雪花点过后,画面逐渐清晰:一个年轻的亚洲选手站在十米跳台上,身形修长,眼神专注。即使画面模糊,林宇也能认出那是父亲!年轻的林爸爸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一套前所未见的动作组合——起跳极高,转体迅猛,但在最后打开入水时,明显有犹豫,导致水花过大。
录像突然中断,跳出一段德语字幕:"实验性动作'梦幻之跃',林强,1984.6.15"。
林宇的心跳加速。这个动作,不就是建国叔叔笔记里提到的"未完成梦想"吗?他反复观看这短短十几秒的录像,发现父亲的技术细节和自己惊人的相似,尤其是起跳时的摆臂动作。
"找到宝贝了?"陈哥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
"这...这是我爸爸!"林宇指着屏幕,"您知道这个'梦幻之跃'吗?"
陈哥的表情变得复杂:"这个动作太危险,后来被禁了。怎么,你想试试?"
林宇没有回答,但心里己经埋下了种子。当晚视频时,他迫不及待地告诉苏悦这个发现。
"太神奇了!"屏幕上的苏悦眼睛发亮,"这不正是纪录片最好的素材吗?代际传承,未完成的梦想..."
"但我查了资料,"林宇压低声音,"这个动作后来导致了好几起事故,所以被国际泳联限制使用了。"
苏悦皱起眉头:"那你还想尝试?"
"不是现在..."林宇摸了摸右肩的旧伤,"等我技术更成熟些..."
视频那头突然传来敲门声,苏悦匆匆说了句"明天再聊"就下线了。林宇盯着黑下去的屏幕,心里空落落的。他翻开日记本,画下了"梦幻之跃"的动作分解图,又在旁边写道:"爸,这就是你当年没完成的动作吗?"
第二天训练时,林宇忍不住向施密特教练打听"梦幻之跃"。
教练的脸色立刻变了:"Woher wei?t du das?(你怎么知道这个?)"意识到自己说了德语,他又换成生硬的英语:"危险动作,禁止尝试!"
但越是禁止,林宇越好奇。午休时间,他溜进资料室,想再看一遍那卷录像带,却发现它不见了。
"找这个?"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林宇转身,看见施密特教练拿着那盒录像带,表情严肃。
"教练,我..."
"跟我来。"
教练办公室墙上挂满了照片和奖牌。施密特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泛黄的剪报,上面是年轻的他和一个亚洲选手的合影。
"我和你父亲...同期选手。"教练的英语突然流利了许多,"1984年奥运会选拔赛,我们都失败了。他因为这个动作受伤,我因为心理素质太差。"
林宇震惊地看着照片。父亲从未提过这段往事!
"后来我改当教练,你父亲..."施密特摇摇头,"命运很奇妙,不是吗?现在你在这里,带着他的天赋。"
"那这个动作..."
"不是不能做,而是要等待对的时机。"施密特拍了拍林宇的肩膀,"等你准备好了,我会教你。但不是现在。"
训练结束后,林宇迫不及待地给父亲打了视频电话。当屏幕上出现父亲熟悉的面容时,他首接举起那张剪报:"爸,你认识施密特教练?"
林爸爸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这个小气鬼还没退休啊...没错,我们当年是竞争对手,也是朋友。"
"为什么不告诉我?"
"过去的事了,"林爸爸摇摇头,"重要的是你现在有自己的路要走。"
但林宇注意到,父亲说这话时,手指不自觉地着胸口——那里曾经挂着一枚奖牌,后来送给了儿子。
挂断电话,林宇站在训练基地的湖边,看着夕阳在水面上洒下碎金。他突然明白了父亲这些年沉默背后的含义——那不是遗憾,而是守护。就像施密特教练说的,等待对的时机。
***
巴黎这边,苏悦正在为期末作品发愁。李莉教授布置的作业是"拍摄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她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弄堂里等待拆迁的老人,咖啡馆里等待恋人的女士,甚至公园里等待投喂的鸽子...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你需要更个人的视角,"李莉教授看完她的提案后说,"最好的作品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晚上和妈妈视频时,苏悦无意中提到这个困扰。苏妈妈笑了笑:"记得你小时候等林宇训练回来的样子吗?搬个小板凳坐在弄堂口,数到一百就重新开始..."
这个记忆像闪电般击中了苏悦。她翻出从国内带来的素材,找到一段珍贵的画面——七岁的她坐在照相馆门口,数着数字等待林宇从少年宫回来。而现在的林宇,不也在"等待"那个合适的时机完成"梦幻之跃"吗?
灵感如泉水般涌出。苏悦连夜修改剧本,决定拍摄一部关于"不同时空的等待"的短片——童年的等待,现在的等待,甚至李莉教授等待与姐姐重逢的三十年...
拍摄持续了三天。最后一场戏在塞纳河畔进行,苏悦请李莉教授当"特别演员",只需静静望着河水,手腕上的铃铛随风轻响。这个没有台词的镜头,却成了全片最动人的部分。
剪辑时,苏悦特意插入了一段林宇训练的视频——他站在跳板上凝神静气的瞬间,与李莉教授等待的姿态形成奇妙的呼应。两种等待,同样充满希望。
作品交上去的当天,李莉教授就把苏悦叫到了办公室:"苏悦,Luc和我决定推荐你参加下个月的青年电影人展映。这个作品...很特别。"
苏悦惊喜得说不出话来。展映是戛纳电影节的一部分,能在那里亮相意味着巨大的曝光机会。
"但是..."李莉教授犹豫了一下,"展映日期和你们原定的回国时间冲突了。你需要多留两周。"
苏悦的心一沉。这意味着她和林宇的分离时间又要延长了。更糟的是,德国那边也传来消息——由于表现优异,林宇被邀请参加国家队与奥地利的一场友谊赛,时间刚好也是那几天。
当晚视频时,两人都刻意回避这个话题,聊着日常琐事。首到最后,林宇才轻声问:"你会留下来参加展映,对吧?"
苏悦咬着嘴唇:"你呢?会参加那个友谊赛吗?"
两人隔着屏幕相视一笑,答案不言而喻。
"反正..."林宇晃了晃手腕上的铃铛,"我们总能找到对方。"
"嗯!"苏悦也晃了晃自己的铃铛,"不管在哪里。"
挂断视频后,苏悦翻开日历本——己经撕掉了十七页,还有整整二十一天。她在今天的日期旁边画了个小铃铛,然后轻轻碰了碰手腕上的真铃铛,仿佛这样就能穿越时空,触碰到远在德国的那个男孩。
与此同时,林宇也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学会了耐心。有些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窗外,慕尼黑的夜空繁星点点,而巴黎的月光同样明亮。两座城市,两个孩子,怀着各自的梦想和期待,在漫长的等待中悄然成长。
(http://www.u9xsw.com/book/gdeiad-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