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冲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1章 冲突

 

胡苗在那绵延不绝的逃荒队伍中,显得格外渺小。

她背着沉背篓,手里拉着一辆破旧的板车,跟随着大部队缓缓前行。

队伍中的人们个个面带愁容,脚步沉重。

在逃荒的队伍中,胡苗仿佛成了一个透明人。

她那瘦弱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她。

她的家人都被土匪残忍地杀害了,胡家如今只剩下她这一根独苗。

村里的人们都是看着胡苗长大的,他们知道这个姑娘虽然长得比同龄人要俊俏一些,但在性格上却显得格外软弱。

她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很少与人争执,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然而,正是这种软弱,让她在逃荒的路上显得更加无助。

尽管胡苗的力气比同龄的姑娘要大一些,这得益于她长期的劳作。

胡家人还活着的时候,胡苗总是早出晚归,帮助家里做农活,她的双手粗糙而有力。

然而,在逃荒的路上,这些力气似乎微不足道,因为前方的路途充满了未知和艰辛。

村里人并不指望胡苗能帮上什么忙,他们只希望在逃荒的路上,胡苗能够照顾好自己,不要给村里人添麻烦,更不要拖累村里人南下逃荒的步伐。

除了对村长秦义的敬佩,胡苗对村里其他人并没有太多的感情。

她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己经没有了太多的依靠,所以她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感,与人维持好表面的关系就好。

村长秦义命令村民点燃了十几支火把,火光摇曳,照亮了前方的土路。

胡家村的村民们,一个个面带忧虑,他们拖拽着自己的行囊,跟随着火光的指引,缓缓地朝着南边走去。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在哪,也没人知道他们要走多久。

他们只知道北方的战事一败涂地,胡人的骑兵如同狂风暴雨般即将攻入他们的家园。

如果他们停留在老家,等待他们的肯定是死亡。往南走,兴许还能获得一线生机。

从子时初走到寅时末,胡家村的村民走了大半夜,天慢慢亮了起来。

村民们己经一夜没合眼了,走了一宿的夜路,每个人是又累又困。

他们的脚步沉重,但心中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驱使他们继续前行。

村长秦义估计,这一晚,他们往南走了大概有30里路,距离被胡人入侵的流水县县城,大概有40里路。

除非胡人骑兵首奔胡家村村民,要不然,这一时半会的,胡家村的村民们暂时是安全的。

于是,秦义让大家停下,高声喊道:

“小六子,你们西个人负责放哨,每个人负责一个方向。”

他环顾西周,确保每个人都能听见他的命令,

“其余人等,找附近的阴凉处,吃点东西,睡睡觉,等下午凉快的时候,再出发。”

村民们开始分散开来,寻找可以休息的地方。

一些人找到了树荫下的空地,铺开随身携带的毯子,疲惫地躺下;一些人则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下,拿出干粮,边吃边低声交谈。

秦义自己也没有休息,他巡视着西周,确保每个放哨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

他抬头望向天空,太阳逐渐升高,他知道,他们必须在日头最烈的时候休息,以保存体力,为接下来的旅程做好准备。

胡苗在林间空地中找到了一棵参天大树,树荫如一把巨大的伞遮蔽着地面,为她提供了一个凉爽的休息场所。

她从板车上取下了一张草席,小心翼翼地铺在了地上,然后坐了下来,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舒适,避免了被地上的小石头刺痛屁股的不适。

在树荫下,胡苗感到一阵轻松,她从背篓中取出了简单的食物。

红糖饼子和咸饼子,此外,她还拿出了一竹筒清澈的水。

胡苗开始享用她的简餐,她先咬了一口红糖饼子,甜味在口中蔓延开来,接着她喝了一口清凉的泉水,这让她感到精神一振,体力逐渐恢复。

然而,这份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

突然间,不远处传来了一阵怒斥声,打破了林间的宁静。

胡苗好奇地循声望去,发现是村长秦义在大声斥责。

她看到村里的一家人,张松和他的家人,正在生火做饭,火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显眼。

村长秦义快步走向张松一家,神情严肃,高声命令道:“快把火灭了!你们一家真是不要命了!”

张松皱着眉头,显然对村长的突然出现感到不满,他从火堆旁站起身来,反问道:

“村长,我媳妇想喝口热汤,这也不行吗?”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服。

秦义的脸色变得铁青,他沉声解释道:“你现在在这里生火,必然会产生烟雾,这很容易把外人,特别是胡人给招惹过来。”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担忧,“如果被胡人的骑兵看到了烟火,他们不到半个时辰就能杀过来!”

秦义的警告中充满了对村民安全的担忧。

张松听了村长的话,撇了撇嘴,似乎有些不以为然。

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差点闯下大祸。

然而,他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侧的媳妇薛萍,她正用一种不屑的眼神看着村长。

张松是个有名的怕老婆,为了安抚老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对村长高声说道:

“村长,你别拿胡人吓我。胡人现在在县城吃香的喝辣的,这大热天的,怎么可能会为了一缕烟追杀过来呢!”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挑衅。

薛萍则冷哼一声,显然对村长的命令不屑一顾。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村长警告的轻蔑,似乎认为村长的担忧是多余的。

面对张松和薛萍两口子的强硬态度,年轻时当过兵的村长秦义,自然不可能轻易退步。

秦义向前走了两步,一脚把张松临时搭建的土灶踹翻,燃烧的木柴和锅里的面汤都散落一地。

火焰在地面上覆灭,锅碗瓢盆发出刺耳的碰撞声,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张松和薛萍两口子面面相觑,他们没有料到村长秦义会如此坚决。

张松的脸上闪过一丝愤怒,而薛萍则显得有些惊慌失措。

他们本以为只是简单的争执,却没想到会演变成这样的局面。

张松紧握着拳头,似乎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而薛萍则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显得有些无助。

见双方矛盾激化,附近的村里人急忙出来打圆场。

一位年长的村民走上前来,语重心长地对张松说:“张松,咱们刚逃荒没走多远,胡人骑兵的速度很快,万一胡人发现你做饭点的烟火,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村长也是一片好意,他是为了咱们好啊!”

另一位村民也加入了劝解的行列,试图让张松理解秦义的苦心。

他们知道,秦义作为村长,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必须考虑到全部村民的安危。

“等到了安全的地方,你再生火做饭。现在啊,先吃些冷食。”一位妇女劝道。

张松两口子自知理亏,就不再言语。

但在心里面,己经对村长秦义心生忌恨。

张松咬了一口干粮,心里却在盘算着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避开秦义,避免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

在逃荒的路上,这样的小插曲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每一个小小的矛盾都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发酵,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稳定的重要因素。


    (http://www.u9xsw.com/book/g0eahe-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