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姚公谆谆谈恩报,未明砚中隐秘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姚公谆谆谈恩报,未明砚中隐秘传

 

【恩情报应事】——

我的父亲姚安公,为人严肃刚正,对待人际交往极为审慎,家中向来不接待品行不端或关系杂乱的宾客,门庭之内,始终保持着清正的氛围。

那是个寻常的日子,日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落在庭院之中。我与兄弟们正在家中读书习字,忽然听闻前堂传来交谈之声。出于好奇,我们悄悄凑过去张望,只见父亲正与一个衣衫褴褛之人面对面相谈。那人的衣衫破旧不堪,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面上带着几分拘谨与沧桑,可父亲看向他的眼神里,却满是郑重与关切。

父亲瞧见我们,立刻招手示意,唤我们前去,说道:“来,你们过来,向这位行礼。这是宋曼殊先生的曾孙,我们彼此音信隔绝己久,今日竟能重逢。” 接着,父亲的神色变得有些凝重,缓缓讲述起往事:“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你们的曾祖父那时才十一岁,在西处奔逃的难民中,在刀光剑影、马蹄嘶鸣声里艰难求生。生死一线之际,多亏了宋曼殊先生出手相助,才得以保全性命。” 听着父亲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混乱又残酷的场景,对眼前这位宋先生的曾孙,也顿时多了几分敬意。

随后,父亲开始绞尽脑汁,为宋先生的曾孙谋划生计。他详细询问对方的专长与经历,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提出建议,一心想帮他找到一条能安稳生活的道路。忙活完这些,父亲把我和兄弟们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从道义上讲,受人之恩,必当回报,这是做人的根本,不一定非要扯到因果报应上去。但话说回来,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也是世间常理。”

稍作停顿,父亲又讲起了另一件事:“从前有一位先生,深陷困境之时,得到了别人给予的再生之恩,对方倾尽全力,助他渡过难关。后来,这位先生飞黄腾达,过上了富贵的生活。可当他看到恩人的子孙逐渐衰败,生活困苦潦倒,却冷漠得如同对待陌生人一般,丝毫没有伸出援手的意思。”

“后来,这位先生重病卧床,病情危急,每日靠服药勉强维持。有一天,他正端着药碗准备喝药,恍惚之间,看到那位恩人竟站在面前,亲手递给他两封书信,信封都还未曾封口。他满心疑惑地接过,展开一看,瞬间脸色煞白——那竟是当年自己向恩人求救的书信。他手一抖,药杯‘啪’的一声掉落在地,喃喃自语:‘我醒悟得太晚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就在当天夜里,他便在悔恨中离世。”

讲完这个故事,父亲目光炯炯,依次看向我们,希望这番话能深深印刻在我们心间,让我们永远铭记做人要知恩图报的道理 。

【古砚铭奇事】——

沈椒园先生担任鳌峰书院山长的时候,拿给我看高邑赵忠毅公(赵南星)的旧砚台。砚台的额头部位刻有“东方未明之砚”六个字,砚台背面有铭文写道:“残月荧荧,太白睒睒,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奄,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贬。”原来这是赵忠毅公弹劾魏忠贤的时候,用这个砚台研磨书写奏疏的。铭文末尾有一行小字,题着“门人王铎书”(意思是学生王铎书写)。

这一行字遗漏没有刻上,但是黑色的痕迹却深深渗入到了石头的纹理中,砚台干的时候看不到这行字。拿水把它洗一洗,那么这五个字就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

相传最初让王铎书写这篇铭文,还没来得及镌刻,赵忠毅公就遭遇了祸事。后来在充军的地方才镌刻这铭文,并告诉工匠不要刻上“门人王铎书”这一行字。然而经过了一百多年,怎么洗也洗不掉这行字,这件事情很是奇特。

有人说:“赵忠毅公嫉恶如仇,态度十分严厉。渔洋山人(王士祯)的笔记中称王铎的人品越来越差,书法水平也越来越差。既然这样,那么赵忠毅公事先就有所预见了,削去他的名字,是要排斥他。洗也洗不掉这行字,大概是想让世人知道王铎曾经被赵忠毅公所排斥吧。”

天地间的鬼神,常常会在某一件事情上偶然显露它们的巧妙安排,让人们知道有所警戒,或许这是真的吧。


    (http://www.u9xsw.com/book/dgaage-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