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左丘明和司马迁都记载了一个类同的神明的玄幻故事,而冯梦龙先生干脆还演绎了这个故事。说的是秋天的时候,狐突去曲沃,居然就遇到了申生。申生就告诉狐突: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左传·鲁僖公十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子夷吾无礼,我己请求天帝,把晋国赐予秦国,我将得到秦国的祭祀。
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狐突即刻阻止:臣听说,神明不能享受别族祭品,而百姓也不能祭祀别族神明。如此,您的祭祀就会断绝。况且,老百姓无罪。如此惩罚显然不妥,同时又断了祭祀,岂非得不偿失?望君三思。
当然,申生接受了狐突的意见。于是重新请求了天帝,不处罚晋国,但是也不放过公子夷吾。
七天后,申生告知狐突: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左传·鲁僖公十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惠公会在韩地大败。
这一段的记载,也是有点儿让人无法理解。晋惠公改葬申生,尽管的确含有私心,但为申生改葬立谥,这其实也是对申生的最大恭敬。不然,他的墓地也只能算着孤坟野魂。
那么,申生为什么会如此憎恶夷吾呢?
他又不是被夷吾给搞死的。
恨夷吾都恨到愿意把自己的祖国拱手送于他国,这就是丧心病狂了。
纵观前文所述,显然,申生不应该是如此的品格。
个人认为,真正憎恶夷吾的,不是申生,而是记载这个事情的左丘明,也包括司马迁。
因为,夷吾无礼。
夷吾的无礼,表现在面对天上掉下巨大馅饼的时候,没有一丝丝儿的“温良恭俭让”,而是抓紧馅饼就不松手。
这显然违背了贯穿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儒家学说审美价值观。
不好意思,史家手上的那支笔,他真的可以想黑谁就黑谁。
这,也许就是儒家学派正统思想的阴暗表达。
申生的“亡灵干预”,又何尝不是狐突(重耳外祖父)的政治?正如新巴比伦祭司通过《埃努玛·埃利什》神话神化汉谟拉比一样,晋国反对派借亡灵叙事构建“天罚夷吾”的舆论,为日后重耳复国铺垫(《清华简·系年》载韩原之战“天弃晋”)。
塔西佗《编年史》刻意丑化提比略(“隐居卡普里岛纵欲”),与《左传》等抹黑晋惠公(“烝于贾君”),有着异曲同工之用意。二者皆属“暴君叙事”模板——当统治者不符合史家道德范式时,细节便被文学想象给填充了。
公正地讲,从历史发展的走向看,晋惠公肯定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他显然也没有史家笔下如同烧炭一样的那般黑。
那么,历史的走向,会按照晋国儿歌的诵唱,以及申生箴言一样的发展吗?
别急,请静待下文。
当丕郑在带着秦国使臣冷至回往晋国都城的路上,便得到了里克亲自自杀的消息。
据《春秋》“冬,晋杀其大夫里克”的记载,当丕郑完成“谢缓赂(《国语·晋语》)”使命,并携秦使泠至返晋时,里克己伏剑月余。
这种时间差,实为郤芮设计的“请君入瓮”之局——故意延迟通报,诱使丕郑误判形势。
这自然使他惊讶惶恐。左思右想,他并没有与里克谋反的具体规划,甚至连谋反或者与谋反相同意义的词或语句,从没有说出过口。他们俩在这个问题上,语言或者文字,基本上都是多余。
一个眼色,俩人之间便可以心领神会。
所以,丕郑断定,晋惠公没有他与里克相勾连的里通外国的证据。
没有类同谋反大罪的证据,晋惠公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晋国重臣下狠手,自然会将自己置于国际国内舆论的风尖浪口之巅。
如此,对晋国不利,对晋惠公本人更为不利。
《左传·昭公西年》载“诸侯皆有讥”,春秋时期称列国非议为“交讥”;《国语·晋语》用“谤言”指国内非议。
所以,丕郑认为,晋惠公不会杀他。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派人提前联络了七舆大夫之首的共华。他是这样问的:可以入乎(《国语·晋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可以回到国都吗?
共华告知: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子使于秦,可哉(《国语·晋语》)!
共华的意思是:我们(军队高层)都在国内,未受里克牵连。你本出使秦国,应该更不会受牵连。大胆回来吧。
这话,自然使丕郑放下心来。
殊不知,晋惠公并不按规矩出牌。
道理很简单,晋惠公在杀里克的时候,就想一鼓作气,把七舆大夫通通给咔嚓了,以绝后患。但是,郤芮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丕郑父在外,而多行诛戮,以启其疑叛之心,不可。君且忍之(《东周列国志》)!
这个建议是:请君上稍事忍耐。如果,此时把七舆大夫通通咔嚓了,丕郑还会回来吗?
为什么晋惠公杀里克时,没有牵连七舆大夫?
就是在等着丕郑伸着脑袋,入瓮而来。
老大老实,丕郑还当真就自投罗网而来。
结局没有悬念,丕郑的脑袋自然也被搬将下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本想算计晋惠公的核心成员,却不曾想,自己倒先掉进人家的陷阱里。
此时此刻,秦国的厚礼,在郤芮等人的眼中心里,笃定就是陷阱。《左传·鲁僖公十年》是这样描述郤芮看穿丕郑勾结秦国而设陷阱的:冬,秦伯使冷至报问,且召三子。郤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郤芮这句话的意思是:花言巧语一个问候,竟然如此重礼,这不就是在引我上套吗?
这就与我们今天的投资理财一样,利息返还高出天际。一旦投入,那就是百分之一万肉包子打狗。
行军打仗,里克丕郑必定是一把好手。
但玩阴谋,连郤芮等人的一根小手指头都不如。
共华的哥哥共赐第一时间得到丕郑被杀的消息,迅疾赶去共华家中,告知:速逃。
不好意思,共华不逃:夫子之入,吾谋也,将待也(《国语·晋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丕郑回国,是我给的主意,我将等待遭难。
什么是“义”嘛?
这就是:义。
这,其实就是贯穿影响我中华民族至今的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义。
义的意思就是: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是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共华不走,共华要与丕郑共赴国难。
如是,共华及共华家族,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1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