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猫的眼泪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8章 猫的眼泪2

 

晋惠公采纳了郤芮的建议。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当晋惠公见到贾姬后,因为贾姬风韵犹存,于是大发,任性淫母。

冯梦龙先生如是描述:即往抱持贾君,宫人皆含笑避去。贾君畏惠公之威,勉强从命(《东周列国志》)。

这个,就有编造的痕迹了。

毕竟一国之君,什么样的女人不能到手?为什么会对一个半老徐娘,心旌荡漾?别告诉我,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如此的心理变态。

而且,春秋那个时候,国君做过的任何事,都会被记入史册。本人百分之一万相信,晋惠公的脑袋肯定没有被门板夹过,会希望自己的名字,在史册中留下一笔淫母的污秽。

如是,左丘明先生也记载有这么一笔:晋侯烝于贾君(《左传·鲁僖公十五年》)。

《左传》之“烝”,实为宗法收继婚(《礼记·丧服》“叔嫂无服”),其实是古人确保家族财产继承的政治行为。

贾君作为申生养母,惠公“烝”之,旨在获取申生集团支持,类似匈奴“妻后母”习俗(《史记·匈奴列传》)。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倗伯夫人”青铜器铭文显示,西周女性可通过婚姻继承祭祀权,印证春秋“烝”制的政治功能。

这样的描述,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后世子孙,坏人必须是坏得没有一滴滴儿的好人痕迹。比如夏桀,把当时人们可以想到的坏事,通通做绝;再比如商纣王,把夏桀做过的坏事,通通做过,把夏桀没有做过的坏事,也全部做完。

个人认为,这样的记载,通通都有黑化的嫌疑。

这,也多少反映了儒家学说价值取向的极端,或者偏颇。

限于篇幅,此议题就此打住。

我们沿着史书记载的脉络,继续演绎着我们的故事。

也就是在贾姬欲拒还休殷殷承受的时候,尽得晋惠公欢心,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改葬申生。

于是,惠公许之,乃命郤芮之从弟郤乞,往曲沃择地改葬,使太史议谥,以其孝敬,谥曰:共世子。再使狐突往彼设祭告墓(《东周列国志》)。

这一细节,我们就当故事看看。晋惠公改葬太子申生,在历史上,就是客观的事实存在;但因淫母而改葬申生,那就是后世反动文人的意淫了。

《国语·晋语》记载的这个事情,内容与《左传》、《史记》基本就是一致的,只是多了一个后缀尾巴。这个尾巴是:臭达于外(《国语·晋语》)。

这个记载的意思是,在改葬申生的过程中,尸臭味飘至很远,估计还有臭气熏天之嫌。由此,就衍生了宫廷与民间混合出现的一段晋国命运的预言。

有了这么一段臭气熏天的传奇后,晋国人民就纷纷传诵。这是一首如同诗经一样的歌词,原文我就不贴出来了。如果读者朋友们有兴趣,可以找来原文一读。

在这里,我首接给大家翻译文吧:

假装正式礼节的改葬,不得好报;谁使臭气漫天飘洒?以改葬礼表达继位正统,却无人信服;标榜正义却不见真诚;国无法度,窃国者耀武扬威;不纠其弊政,国运必将沉沦。

人民畏惧伪国君,怀念公子重耳;重耳归来,人心所向。人们想远走他乡以摆脱伪君的统治,又难舍故土而内心忧伤。十西年后,伪国君与他的儿子都将灭亡,远在狄国的公子啊,您是人民的依傍。必将镇抚国家啊,更是天子的左臂右膀。

这,不就是一首,堂而皇之的反诗吗?

于是,晋国大夫郭偃[1]就“曰”了: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而越于民,民实戴之。恶亦如之。故行不可不慎也,必或知之(《国语·晋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内在美的人,必会散播于外,并传扬于民间,受民众拥趸。反之,一个内心丑恶之人,自也会遭到人民的唾弃。所以,为人处世,三思而后行。因为,无论行善还是作恶,都会被人民知道的。

郭偃的这句话,其实也是在为上面这首诗歌作解释,并说明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那么谁得道,谁失道呢?

在郭偃包括老百姓的眼里,夷吾使用非法的手段得到君位,就是失道。

那么得道之人是谁呢?

不言而喻,就是那位流亡外国的重耳公子。

实事求是讲,个人认为,左丘明的这一段记载,编造的痕迹也非常明显。毕竟,申生去世己有五年左右,再挖出来重新改葬,尸骨不臭还会发香吗?随即,一首反朝廷儿歌便流行于世,这不就是预谋的举动吗?然后,大夫郭偃就给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批语。

这,又何尝不是反政府势力集团的的推力呢?

晋惠公改葬申生,本意是要彰显仁德,也借此显示荣耀;表明自己的继位,上达神明,下顺民意。结果,在儒家正统思想左丘明先生的笔下,就变成了是猫哭老鼠的眼泪。

其罪恶,基本上就昭然若揭了。

按照周公制定的那个“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重耳公子的确年长,但是他自己推拒了。立夷吾公子也在礼法之内,“窃国”何来呢?

毕竟,晋惠公继位不到一年,施政方针估计都还没有完善,弊政又怎能风行呢?

从这一点来看,晋惠公多少有一些儿冤枉。

如是,我们结合周代“大宗不可绝”原则,来看晋国乱局。按《礼记·丧服》“支子不祭”原则,惠公虽为献公庶子,但骊姬之乱导致“大宗绝嗣”(奚齐卓子被杀)。改葬申生实为重建“拟制大宗”(M31墓置于献公墓东侧,合昭穆制),这种法统重塑恰恰暴露,其继位合法性的脆弱。

该“反诗”西言体例、叠章结构(“改葬非礼...伪君耀武”)完全符合《魏风·硕鼠》的抗议诗传统。敦煌P.2536《季布骂阵词》证明,谶谣往往是事件发生后创作以“解释历史”的工具,并非即时产生。

根据《周礼·春官》“墓大夫掌迁墓”制度,晋惠公改葬实为将申生神主迁入曲沃宗庙(今北赵M31墓出土“晉侯僰马”青铜器为证)。

所谓“臭达于外”或是隐喻祭祀用牲腐败(《诗经·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暗讽晋惠公“礼器不修”的失政。

[1] 郭偃,虢序的后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与管仲齐名的改革家。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1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