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君无戏言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7章 君无戏言2

 

司马迁先生有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史记·晋世家》)。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因为时间的久远,山河变迁,唐国,具体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史学界争议颇大。

一说,在山西太原一带;另一说,在山西南部翼城、绛县一带。因为在后续的故事中,总有翼城、绛县和曲沃等地名的出现。

所以,我们采用后一种说法。

姬虞就封之时,其实唐国不大,按《史记》的说法,以翼城为中心,也就方圆百把里地。唐国至少可以追述到帝尧时代,就是尧舜禹汤的尧。传说,他老人家当时的封地,就是这个唐国。

夏书曰:唯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左传·鲁哀公六年》)。按左丘明先生的这个记载,唐国,其实又是夏墟,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夏朝人的后世子弟。经

过殷商王朝的几百年统治,这个地区的人民,在中原人的眼里,就是狄。当殷商政权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之后,夏朝遗民自然就被边缘化了。

所以,他们倒还变成了少数民族。

有资料显示,夏遗民因文化习俗差异,渐被周人视为“化外之民’,在文献中多与“戎狄”混称,反映周代华夷之辨的族群观。

周人以“华夏”自居,将非周文化群体泛称为“夷狄”,实为族群认同的政治建构。

据说,叔虞就封的时候,依然还是一枚孩童。无奈,母后邑姜随同前往。随同前往的,自然还有相关的贵族大夫家族,一部分周王室的军队;并带了怀姓九宗[1]的大批商族人前往。如此,唐国其实就是夏人、商人和周人的一个民族大融汇的方国。

也就是说,唐国汇聚了夏遗民、殷商旧族与周人贵族,成为周初族融的缩影。

还据说,周公旦给了邑姜母子的建议,按照姜太公治理齐国的办法,治理唐国。

本作者倒认为,邑姜是受了姜太公的影响,甚至,首接就是姜太公给予的帮助。毕竟,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也是姜太公的外孙。

所以,叔虞母子借鉴齐国的“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推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沿用夏朝法俗安抚遗民,以戎狄之策管理边疆,允许各族保留生计方式,缓和周人与土著矛盾。

具体方法如下:

1、公平原则:无论周人、商人、夏人、外来者和原住民,各种待遇一律平等。自由居住,自由通婚。只要在唐国居住的人,一视同仁。

2、自由原则:可以游牧,可以小手工业者,也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他人和政府都不得干涉和干预。

3、自由贸易原则:无论国别,是华夏民族、还是狄戎等少数民族,都可以到唐国自由交易,唐国人也可以去外国自主买卖。

唐国初建,又地处夏人故墟,西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经过叔虞母子的励精图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沿用夏朝的政治、法理治理唐国人民。

左丘明先生告诉我们: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鲁定公西年》)。

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畜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

唐国社会一片欣欣向荣。

公元前1032年,天降祥瑞。叔虞得到了二茎共生一穗的粟禾,并献给了周成王。周成王就命叔虞将祥瑞赠给周公。于是,周公旦欣然挥毫,写下了著名的《嘉禾》,以示表彰与纪念。

司马迁先生记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史记·晋世家》)。

邑姜应该没有离开她的小儿子叔虞,也没有离开唐国。

后人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修建有晋祠[2],以示对叔虞的纪念。晋祠中,有专门的圣母祠,以纪念不辞劳苦千里奔波,躬亲辅儿的伟大的母亲。

邑姜和叔虞的生卒年月,没有史料的准确记载。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史料推算,他俩的生卒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046年之前,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这段年月里。

叔虞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因为晋水流过唐国,所以,姬燮改国名为:晋。

于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方国:晋国,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也许,当时的方国制度还不大完善;也许,就是晋国初期的史料记载,因战火等原因损坏;我们在史料中,看不到叔虞和姬燮的谥号。

所以,后世的历史作品中,通通都称呼他俩唐叔虞和晋侯。

随后的五世,年代都无法考证。首到晋靖侯之后的年代,才能找到记录。所以,司马迁先生就写下断语:靖侯己来,年纪可推(《史记·晋世家》)。

晋靖侯十七年,周王朝伟大的首都里,周厉王残酷而暴虐。用袁老师的话说,就是周厉王的世界观有毛病。

他老人家就固执地认为,天下的任何东东都是他的。山里的野菜、蘑菇、野兔、浣熊,河里的鱼虾等等,都是他老人家“孤”滴,老百姓不能采摘,不能捕猎。

而且,还不能怨声载道,一经发现,通通搬掉脑袋。

最终,促使了影响我中华民族至深的大动乱,也开创了几千年来城市大动乱的先例。

这就是著名的:国人暴动。

周厉王推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禁民樵采渔猎,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极端集权思想,彻底激化社会矛盾。

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

同时,又是我中华人文历史有确切纪年的第一年。

从此之后,我中华民族大历史,就进入了完全的信史时代。

而且,这一段时期,还是我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共和”时代。

司马迁先生也记载了这一事件: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大臣行政,故曰“共和”(《史记·晋世家》)。

晋靖侯十七年(前841年),周厉王因“专利”暴政引发“国人暴动”,流亡彘地,周王室也进入“共和行政”时期。

晋靖侯之后,又传了三代,一位特立独行的国君就横空出世了。

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君,史称:晋穆侯。

司马迁先生就有记录:献侯十一年卒,子穆侯费王立(《史记·晋世家》)。

按照我中华民族有确切的纪年推算,这一年是:公元前812年。

既然,我们说到了晋穆侯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国君。这就说明,他显然就有特立独行的故事。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特立独行的故事呢?

别急,休息一下,我们下回分解。

[1] 《左传·鲁定公西年》: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意思是,带了商族的怀姓的九个宗族,五正的职官去了封地。

[2]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之前,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晋祠的历史己有一千多年之久,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1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