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于是,在我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就出现了著名的:三监。这也是风行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封建的雏形。
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于殷,将原殷商遗民封给了武庚禄父。以殷商时期的固有的相关祭祀、制度和方法统治这些遗民,以达商人治商的社会和睦的目的。同时,因为原殷商之地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也为了辅助和监督武庚禄父,又封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为三监。
这其实又是一个兄弟力量的具体表现。
具体实施的办法就是,把原来商朝首接统治的除商都以外的地方,分成三个部分。商都以北的地区为邶,由管叔掌管;商都以南的地区为墉,由蔡叔掌管;商都以东的地区为卫,由霍叔掌管。
在殷都附近建立邶、墉、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这其实就是,影响我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社会生活至今的周文化的源头。
司马迁也记录了这个事情: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史记·周本纪》[1])。
同时,这也是一个兄弟团结协作的好局面。
同样的,这仍然体现了兄弟们不可分割的力量。
团结的力量。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公元前1043年,也就是周武灭商之后的两年,布置完这一切后的周武王,也就完成了在人间的任务。无可奈何的光荣地挂掉了。
正确的说法是,周武王驾崩了。
周武王的嫡长子姬诵登基继位,史称:周成王。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这个时候的周成王[2]年仅12岁。
一个12岁的孩子,显然无能力执政。
这一局势表明,周武王在完成新政布局后,溘然长逝,其子成王幼年继位,周王朝旋即陷入权力真空。
紧要时刻,周公旦挺身而出,摄政当国。
司马迁先生如是“曰”了: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史记·周本纪》)。
但是,又一个不好意思的事实是,不满的情绪也出来了。
周公旦推行的礼制以“尊尊亲亲”为核心,通过五等爵位和畿服制度划定诸侯权力边界,触动了管叔等宗亲的既得利益。
毕竟,在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年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才最有资格摄政。因此,他认为武王的遗命被周公旦给篡改了;加之周公旦制定的礼制,也严格限制了各诸侯的势力,自然,就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
《尚书·金縢》记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在如此情况下,管蔡等联合了武庚禄父,就反他娘滴了。
分配不公,或者就是不服气。
于是,兄弟阋墙了。
这就是周初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前文中,己经讲过三监之乱故事的大致情况。在这里,我就不过多重复叙述了。但是,我必须说明的是,正因为三监之乱,周公旦就顺势祭起了正义的大旗。
正义的大旗高举,武庚和三监都被消灭(见《中国历史忒得劲儿》第一卷·群雄并起)。
显然,这是一次同室操戈的惨烈而又残酷的战争。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基本上就是不争的事实。
不好意思,被牵连的,还有一大串原归附殷商帝国的众多方国。于是,周公旦又亲率大军,历时三年的浴血奋战,才最终得以平叛。可见,其战斗之艰难。
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有一个叫“唐”的方国,被周公旦率领的坚不可摧的英勇的周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枯拉朽一般给予踏平。
这个方国的统治阶层,就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空窗期。
我们的故事,就得从这个叫“唐”的方国说起。
我在《热血激荡铸春秋·第一卷·群雄并起》中,就为大家讲过,姜家出美女。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诗经·卫风·硕人》对庄姜的赞美。
同时,在前文中,我还为大家讲过宣姜和文姜的故事。这两块“姜”也是当时轰动天下的美女,她俩的故事,也基本上占有了我那部作品的大部分篇幅。几百年来,在周王朝的那个天下,姜家女儿,几乎都是各路诸侯趋之若鹜的对象,百分之一万都以娶到姜家女儿为荣。
在当时的那个周王朝,有一句著名的流行语,叫做:岂其娶妻,必齐之姜(《诗经·衡门》)。
这说明了姜家的女儿,该胖的地方,横流;该瘦的部位,线条优柔。
要命的关键是,肤若凝脂,貌若桃花,还知书达理。
一句话:养眼又馋涎。
所以,必齐之姜。
如是的一大段话,都是在讲姜家出美女。好像姜老同志的基因,就是生美女一样。其实,是我想告诉我亲爱的读者们,周武王的王后,也刚好就是齐国开国老祖姜太公的女儿。
她的名字叫:邑姜[3]。
邑姜为周武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就是我们在前文中,说到的周成王姬诵;次子就是我们即将要讲到的一个新生国家的开国君主,姬虞。
也称叔虞,或者唐叔虞。
邑姜在怀周成王的时候,《大戴礼记·保傅》[4]就描述了她端庄得体的状态: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这意思是说,己有身孕的邑姜,站立的时候,挺拔坚定;坐着的时候,端正严肃;说笑的时候,不喧闹不张扬;独处的时候,不随意蹲坐,更不会来一个葛优瘫;恼怒的时候,也不会颐指气使,破口骂人。
归纳起来,就是:站有站相,坐有坐姿;说笑不喧嚣,独处不放纵,恼怒不跋扈。
显然,这是一位端庄贤德的国母。
必须指出的是,汉代《大戴礼记·保傅》追述邑姜孕中仪态,称其“立而不跂,坐而不差”,虽未必全然史实,却折射汉儒对“贤母”的理想化构建。
[1] 传统的说法是,管叔、蔡叔、霍叔称为“三监”。但《史记》《汉书》等都未记载霍叔为“三监”之一。在这里,我使用的是传统的说法。
[2] 关于周成王登基时候的年龄,有两种说法。1、《史记·鲁周公世家》亦曰: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2、《孔子家语》里说周成王十三岁(虚岁)登基。在本文中,我根据史料的记载周公旦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所以我采用的是《孔子家语》的说法。道理很简单,如果周公旦摄政的时候,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的话,七年后,周成王也只有七岁,依然无法执政。
[3] 邑姜,生卒年不详,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邑姜和唐叔虞。
[4] 《大戴礼记》亦称《大戴记》,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中期戴德编纂。原有八十五篇,今本残缺,仅存三十九篇。其中《保傅》篇记载了西周胎教的实施和保傅制度。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1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