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巅峰分水岭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0章 巅峰分水岭

 

公元前653年的冬天,周惠王平静地鞠躬尽瘁了。

正确的说法是:天子驾崩。

太子郑担心王子带在朝中的势力,也担忧伟大首都洛邑[1]的稳定,所以秘不发丧。并派另一个弟弟王子虎,迅疾前往齐国报信,进而请求国际联盟支持。

这样是事件,左丘明先生是必须得记下滴:冬,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左传·鲁僖公七年》)。

奇货,就要卖大价钱了。

齐桓公当即发出英雄帖,召集国际联盟各成员国在洮地开会,并由各国大夫组成代表团,带上军队,奔赴伟大首都,以安王室。

太子郑顺利登基继位。

史称:周襄王。

两年后(公元前651年)的夏天,齐桓公在葵丘(宋国境内,现河南兰考)召开国际联盟大会。这是一次辉煌的大会,也是齐桓公巅峰时刻的一次空前盛会,更是他生前举办的最后一次国际联盟大会[2]。

周襄王派总理大臣宰孔到会祝贺,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这是周王室给予诸侯的最高荣誉的褒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葵丘之盟。

自然,左丘明先生就记下了这一盛况: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春秋·鲁僖公九年》)。

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政治主张。

葵丘会盟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条:1、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2、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3、不准更换太子;4、不准以妾代妻;5、不准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然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我中华民族伟大的第二圣梦珂先生,就特此记载 “葵丘盟约五禁”: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预国事(《孟子·告子下》)。

这其实是管同志的“霸权制度化”尝试——通过约束水利、粮食、继承等基本秩序,构建诸侯共同体规则。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成为公认的霸主。

第一个成为实际意义的天下老大——春秋首霸。

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就表扬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论语·宪问》)。

孔圣人的意思是:就开开会,未用武力即制止战争,天下之仁德啊。

这是齐桓公继位以来,最具意义的巅峰。

他这一生的成绩,也就基本上到顶了。

在春秋时期的那个时间段,这也是无人能企及的巅峰。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无论是人,还是国家,巅峰之后,基本都是下坡路。这似乎也是历史的规律。巅峰时刻,其实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分水岭。

一边是朝气蓬勃精神抖擞,走向辉煌;另一边,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无可奈何花落去,滑向没落。

纵观历史,无论古今中外,百分之一万无一例外。

盛极而衰,这是自然规律。

此时此刻,齐桓公想到了生后。

管仲老了,齐桓公本人也老了。君臣默契,无疑都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之后呢?

这是一个问题。

一个不可由人力逆转的悲凉的问题。

但是,必须得面对。

齐桓公的正妻没有儿子,所以没有嫡子。其他夫人共计生了六个儿子,另外,还有多位妾共计生了七位儿子。在继承人的大事件上,妾生的儿子,基本就排除在外。有夫人头衔生的这六个儿子中,年龄最长的是公子无亏;德行最贤的是,公子昭。

手背手心都是肉。立谁为世子?齐桓公长时间地犹豫不决。

但现在他必须做决定了。

于是,他找管仲商量。

管仲给出的意见是:既然没有嫡子,那就立贤。

按司马老师的说法是,管仲提议“立贤”实为权宜之计:公子昭的母亲是郑姬,其背后是郑国势力;公子无亏的母亲是卫姬,代表卫国集团。选择公子昭,既能维系齐郑联盟(对抗楚),又可借宋襄公制衡卫。

司马老师的原语为:桓公与管仲属孝公於宋襄公,以为太子(《史记·齐太公世家》)。

原来,立一位国家继承人,也不是仅凭国君的个人喜欢。其背后,是满满的国际国内的政治考量。

齐桓公为难:寡人百年之后,公子无亏闹事咋办?

这事好办。管仲胸有成竹,我们找一个靠谱的诸侯,把公子昭托付给他,可保万无一失。

可是,谁是靠谱的诸侯啊?

我们这一堆开会的诸侯中,有靠谱的吗?

答案是:有。

谁?

宋公兹父[3]。

齐桓公有点不大敢相信:就是今年初登基继位的宋公兹父?他靠谱儿?

管仲答:对就是他。我把他的事迹讲给君上听听,你就知道他是否靠谱了。

讲吧,洗耳恭听。

宋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嫡长子。按父死子继的传位制度,当宋桓公鞠躬尽瘁之后,他是当仁不让的继承人。所以,他一出生,就是世子。但是,还是公子兹父的他,认为他的庶兄公子目夷更贤德,也更有能力。于是他就请求父亲宋桓公,把继承人之位,让给公子目夷。

宋桓公不解。

这可是一个国家啊,绝不是一颗甜枣蜜梨,说让就能让的。于是就问:为什么呢?

公子兹父给出的理由是:俺母亲是卫国人[4],小时候,舅舅们都非常喜欢我。所以我想能常常去看望他们。如果我是国君,就不方便随意出国了。

这个理由非常的牵强。

但也算是一个理由吧。

宋桓公当即拒绝。

不好意思,公子兹父锲而不舍。

宋桓公经不住纠缠,于是就答应了他。

我有点不能理解,国君之位啊,纠缠就能答应吗?

总之,是答应了。于是,宋桓公就召来公子目夷:你弟弟要把世子之位让给你,你就做吧。

公子目夷同样地当即拒绝:这不合规矩。我做了不合规矩的事情,就是不义。

《说苑》[5]记载: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

于是,公子目夷干净利落地奔往卫国。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根据2019年河南商丘宋国故城出土的“目夷戈”铭文显示,目夷(子鱼)在流亡期间仍保留“左师”军职。也因此证明宋国公族内部分权的传统,此非单纯的“让国”美德。

公子兹父一看,这不是把哥哥给赶去卫国了吗?那我也跑吧。于是,他也去了卫国。

好吧,两兄弟都去了卫国。

这下子,可把宋桓公给愁死了。终于,在病入膏肓的时候,派人去召了公子兹父:你再不回来,老爹就要死不瞑目了。

于是,公子兹父回到宋国。

然后,公子目夷也回到了宋国。

公元前651年,也就是“葵丘之盟”这一年的年初,宋桓公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公子兹父登基继位。

史称:宋襄公。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宋襄公让国。

显然,宋襄公是一位有德行的诸侯。而且,在当时的周天下,宋国国力的体量,也刚好够分。

值得托付。

于是,在管仲的运作下,齐桓公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

有学者指出,宋襄公的“让国”行为,具有双重性。表面遵循“让德”古风,实为巩固统治合法性。《清华简·系年》载“宋襄公初立,欲合诸侯,效齐桓故事”,其“仁义”的本质,是弱势诸侯争夺话语权的政治表演。

小小总结: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鲁、宋、卫等诸侯会盟,周襄王特使宰孔赐文武胙、彤弓矢,正式承认齐国代行王权。

此次会盟通过“五禁”条款(《孟子》),将水利治理、粮食流通、继承制度等纳入霸权体系,标志春秋政治从“尊王”向“建制”转型。

到权力顶峰后,齐桓公面临继承危机:六位庶子中,公子昭(郑姬所生)得管仲支持,公子无亏(卫姬所生)获易牙等近臣拥戴。

管仲献策“托孤宋国”,实为制衡卫、郑势力。宋襄公新立,亟需齐国支持以镇服曹、邾等附庸诸侯国;其“让国”美名,亦可为公子昭继位提供道义背书。

给予几条相应的历史启示:1、霸权代偿机制。葵丘“五禁”实为早期国际法雏形,其“毋雍泉”条款首接催生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的水权争夺(《汉书·沟洫志》)。

2、继承制度转型。齐桓公“立贤”的尝试,打破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但未能建立新规则,首接导致身后“五公子争立”乱局。

3、政治表演本质。宋襄公的“仁义”,实为小国博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其泓水“不击半渡”的迂腐,恰是这种策略在军事领域的失败投射。

[1] “王都”更符合周代对洛邑的定位(《周礼·考工记》)。如此称呼,纯调侃。

[2] 春秋时期称“诸侯”而非“国际”。如此称呼,纯调侃。

[3] 宋兹甫(?-公元前637年),子姓宋氏,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公元前650—公元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4] 由此可以推断他的母亲应该就是宋桓夫人。

[5] 《说苑》是西汉刘向主持校理皇家图书期间编成的一部历史故事集。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1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