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是辕涛涂。
前文我为大家讲过,辕涛涂忽悠齐桓公,被申侯举报、又被齐桓公抓了起来。之后,辕涛涂也不得不在齐国辗转盘桓了几个月。陡然之间,就又出现在申侯眼前。
这这,这,是要来报仇吗?
不是的,辕涛涂很开心,很真诚。我是来感谢你的。
感谢我?
对啊,感谢你。我到齐国就为齐桓公上书了一篇光辉灿烂的诗篇,狠狠地赞美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丰功伟绩。于是,齐桓公就把我安排到国家大妓院常住。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荷尔蒙膨胀起来,想和谁睡觉就与谁睡觉。一切都由齐国政府埋单。弄得我真就不想回来。
申侯惊掉了下巴:真的啊?
千真万确。
如此艳福,早知道,我还不如举报自己呢(《贾志刚说春秋》)。
于是,申侯好好款待了辕涛涂,留辕涛涂在虎牢城逗留了好几天。辕涛涂也投桃报李,以他诗人的眼光,给予申侯加固和粉饰虎牢城的建议。
申侯想想,毕竟诗人眼光,这境界真与常人不同,这些建议永远都超凡脱俗。
好,就按辕涛涂的建议办。
大家以为辕涛涂真是来感激申侯的吗?
不,他是真的来报仇的。
公元前654年,齐桓公亲率宋、鲁、陈、卫等诸侯联军伐郑,此乃“召陵之盟”后齐国第七次组织多国军事行动,彰显“九合诸侯”的霸业格局。
理由很简单:郑国背盟。
左丘明以不屑的笔调写道: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左传·鲁僖公六年》)。
郑文公并没有慌张,因为他己经有了强大的楚国作后盾。于是,下令军队坚守城池;同时,又派了申侯入楚请救。申侯迅疾驾车入楚。
申侯前脚去了楚国,辕涛涂后脚就到了郑国。
他来干什么?
他是来搬弄是非的:郑伯啊,你可要当心申侯啊。他对您积怨很深啊。他说虎牢城是齐侯给他的,他的功劳这么大,您居然一点赏赐都没有。
你瞧他,背着您加固虎牢城,又常常找借口往楚国跑。外面早就在传,他要借助楚国的力量,谋划郑国的呢。
这些话,郑文公不一定信;但也不一定不信。
无论郑文公信与不信,辕涛涂都知道,猜忌的种子,己经种在郑文公的心坎上了。
因为,这是人性的软肋。
申侯到了楚国。
楚国君臣很快就想出了办法。首接派军队包围许国,国际联军只能撤军救许。
楚成王采用了雷同于后世的“围魏救赵”战术,出兵围攻许国(今河南许昌)。许乃齐盟重要成员国之一,距郑仅百余里,迫使联军回援,成功化解郑围。
左先生也很玩味,继续写道: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左传·鲁僖公六年》)。
救国家于危难。对申侯来说,这显然是大功一件。所以,他自然趾高气扬地回到郑国。其他不多说,热情洋溢的欢迎归来的仪式,自不会少。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整个国门冷冷清清,别说欢迎,连一众聚集的百姓都没有。进宫见了郑文公,礼节性地来了一句:爱卿辛苦。
申侯大失所望,“劳资”周旋于楚国,挽狂澜于既倒,岂止辛苦?
出得宫来,骂骂咧咧。
要命的关键来了。第二年的夏天(公元前653年),气势汹汹的齐国大军,再次杀奔而来。这一次,齐桓公没有调动国际联军,而仅以齐国之军力,凶狠杀来。
公元前654年,诸侯联军围郑新城;次年(前653年)春,齐国单独出兵深入郑境。这种“先联攻后独击”的战术,体现管仲“伐交”与“伐兵”相结合的霸权策略。
左丘明先生不厌其烦,记载:春,齐人伐郑(《春秋·鲁僖公七年》)。
这架势,是动真格的架势。
一般来说,国际联军动静大,影响广,轰动效应非常明显,但也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不杀人;而齐国军队单独冲杀而来,无声无息,突然而至,那就是要置敌于死地了。
所谓,不叫的狗才咬人。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郑文公背脊发凉,冷汗首冒。
怎么办?
在这生死存亡之间,一封鸡毛信飞到大夫孔叔的手里。信是辕涛涂写的,信的内容是:申侯前以国媚齐,独擅虎牢之赏。今又以国媚楚,使子之君,负德背义,自召干戈,祸及民社。必杀申侯,齐兵可不战而罢(《东周列国志》)。
言下之意,申侯外专楚宠,内削公室,郑祸皆起于此人。
孔叔第一时间将信交给了郑文公。郑文公一看:这狗日滴,自己发财,却把老子拖下了水。
于是召来申侯。申侯以为又得出使楚国,这一次得端起了,别又办了事,没得赏赐。大模大样走进殿来。不曾想,即刻就被郑文公给抓了起来。
郑文公劈头盖脸就是一通呵斥:汝言惟楚能抗齐。今齐兵屡至,楚救安在(《东周列国志》)?
冤枉啊!
郑文公没有给他辩解的机会,首接挥手让拉了出去。
然后,脑袋搬家。
可怜申侯一辈子算计,到头来,自己怎么死的都没有算计明白。
俗语说得好啊,出来混,总是要还滴。
这不,申侯连脑袋都给还进来了。
写道这里,左先生捋捋胡须,微笑着笔走龙蛇: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左传·鲁僖公七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郑国杀申侯取悦齐国,是听信了陈国辕涛涂的诬陷。
一骑快骑驶抵齐军大营,申侯的人头被送进大帐。
鉴于郑文公认错的态度,真诚而恳切,齐桓公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原谅了他。郑国也如愿以偿,回到国际联盟的怀抱。
申侯其人,善纵横之术,先以“虎牢之封”获宠于齐,复以“联楚制齐”取信于郑。然其“外仗强援,内轻其主”之举,终致杀身之祸。
据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载,申侯“善交诸侯,利口覆邦”。其辗转郑、楚之间的政治投机行为,成为春秋中期小国大夫“挟外势以自重”的典型案例。
申侯之死,也为史学界留下如许启示:1、小国生存困境。郑处齐、楚两强之间,“朝晋暮楚”实为地缘政治必然。犹如《战国策》谓之,郑之亡,非亡于韩,亡于两强之间也。
2、霸权规则。申侯之死印证《管子》“诸侯之臣有擅国命者,主必危”的论断,反映春秋时期“卿大夫外交”的风险性。
3、历史循环。辕涛涂谗杀申侯,与后来费无忌谗害伍奢(《史记·楚世家》)如出一辙,体现专制政体下“舌辩之士必危”的政治规律。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10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