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韬光养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章 韬光养晦

 

御前风波之后的几日,林渊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周遭的氛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来自东宫内部。

张輗和朱勇那两个纨绔子弟,虽然依旧对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但至少在明面上收敛了许多,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公然挑衅。显然,朱元璋在谨身殿的那番敲打,以及朱允炆的明确维护,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他们或许依旧在暗地里盘算着如何报复,但在找到万全之策前,暂时选择了隐忍。

而另外两位伴读,吴溥和王道,对林渊的态度则变得有些复杂。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无视林渊的存在,偶尔在课间,甚至会主动与林渊探讨几句课业上的问题。言语之间,虽然依旧带着几分世家子弟的矜持,但也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和……敬畏?或许是林渊在御前应对时的那份镇定和急智,让他们意识到这个来自松江的少年并非池中之物。

至于皇太孙朱允炆,他对林渊的态度则更加亲近了些。除了日常课业的探讨,有时还会私下里召林渊到他的书房,就某些政务或历史典故,听取林渊的看法。虽然朱允炆依旧保持着储君的威仪,但言谈之间,却少了几分刻意的疏离,多了几分平等的交流。

林渊明白,这是朱允炆在向他释放善意,也是在进一步观察和考验他。他对此自然是小心应对,既要展现出自己的“才学”,又要避免锋芒太露,引人忌惮。他深知“过犹不及”的道理,尤其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

除了东宫,林渊也感觉到,似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暗中注视着自己。

他知道,这很可能是来自朱元璋的锦衣卫。那位多疑的帝王,绝不会因为自己一番巧言辩解就完全放下戒心。对自己进行暗中调查,几乎是必然的。

对此,林渊倒也并不十分担心。他相信自己的“林家三公子”这个身份,应该是经得起查验的。毕竟,他只是一个穿越者,原主林渊的过往清清白白,并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至于他所说的那些“前朝札记残卷”,本就是虚构之言,锦衣卫就算掘地三尺,也查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他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会不会露出什么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破绽。因此,他更加谨言慎行,努力让自己融入这个时代,学习这个时代的语言、礼仪、思维方式。

他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原主林渊的一些习惯,比如每日清晨会临摹半个时辰的字帖,午后会静坐读一个时辰的经史。他甚至开始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在他看来有些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试图从中找出这个时代文人墨客的行文规律和思想脉络。

他知道,自己现在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这是林渊给自己现阶段定下的八字方针。

他明白,自己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时间和实力。他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时代,需要时间来学习这个时代的知识,更需要时间来积蓄足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而东宫,无疑是他目前最好的“潜伏”之所。在这里,他可以接触到大明王朝未来的权力核心,可以了解到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位未来的建文皇帝。

当然,他也并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朱允炆身上。历史己经证明,这位仁厚的皇帝,最终还是败给了他那位心狠手辣的叔叔。林渊不确定自己能否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至少要为自己,也为那些他想保护的人,争取到一线生机。

因此,在“韬光养晦”的同时,林渊也开始暗中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布局”。

他利用青儿这个单纯的小丫鬟,作为自己了解外界信息的一个窗口。他会旁敲侧击地向青儿打听京城内外的一些奇闻异事,市井百态,甚至是一些官员之间的传闻。青儿虽然知道的不多,但也能提供一些零散的信息,帮助林渊对这个时代有一个更首观的了解。

他还开始有意识地与小院里那个负责洒扫采买的粗使婆子套近乎。那个婆子姓王,是个寡妇,在京城也算有些门路。林渊会时不时地赏她一些碎银,或者让青儿送些点心吃食过去。王婆子得了好处,自然对林渊感恩戴德,也乐于向他透露一些她从市井中听来的消息。

这些消息虽然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林渊却能从中分析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最近京城的米价又涨了多少,某个官员因为贪腐被锦衣卫抓了,某个勋贵又在外面惹是生非了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信息,却能让他对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生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他还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一些“有用”的人。

比如,吏部侍郎黄观。

那日从谨身殿回来后不久,黄观便派人送来请柬,邀林渊过府一叙。

林渊知道,黄观这是想当面提点他一番。他欣然赴约。

在黄府,黄观果然旁敲侧击地告诫林渊,要他日后行事低调,不可再锋芒毕露,以免招惹是非。

林渊自然是恭敬受教,并对黄观的举荐之恩表示了感谢。同时,他也巧妙地展现出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时政的一些“浅薄看法”,让黄观在欣赏之余,也对他刮目相看。

一来二去,两人之间的关系倒是亲近了不少。黄观也乐于将一些朝堂上的见闻和自己的为官心得,讲给林渊听,权当是提携后辈。

林渊知道,黄观是建文帝的铁杆心腹,将来在朝中必定位高权重。与他打好关系,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除了黄观,林渊还开始留意东宫之内的一些小人物。

比如,负责打扫文华殿的一个老太监,名叫刘全。此人看似不起眼,但在宫中待了几十年,见惯了风风雨雨,对宫中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林渊会时不时地塞给他一些碎银,或者托青儿送些他爱吃的点心。刘全久在宫中,深谙生存之道,得了林渊的好处,虽然嘴上不说,但看林渊的眼神也和善了许多,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向林渊透露一些宫中的秘闻。

再比如,负责守卫东宫的一名禁军百户,名叫陈武。此人武艺高强,为人也还算正首。林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帮他解决了一个小麻烦,陈武便对林渊心生感激。林渊也借此机会,与他攀谈了几句,了解了一些京营和卫所的情况。

林渊知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或许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未雨绸缪,广结善缘罢了。

当然,他最重要的“攻略”对象,还是皇太孙朱允炆。

他每日在文华殿伴读,除了认真听讲,完成课业之外,也会抓住一切机会,与朱允炆进行交流。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藏拙,而是会适时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比如,在讨论历史典故时,他会引用一些朱允炆闻所未闻的“野史趣闻”,引人入胜;在分析政务得失时,他会提出一些看似新奇却又合情合理的观点,发人深省。

他也会注意观察朱允炆的喜好和性格。他发现,朱允炆虽然仁厚,但也并非完全没有主见。他喜欢读史,对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尤为推崇。他也颇有文采,能诗善画,只是性格中,确实少了一些帝王应有的杀伐果断和权谋心机。

林渊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只能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朱允炆。

他会在与朱允炆的交谈中,不经意地提及一些权谋之术的重要性,或者讲述一些历史上因为过于仁慈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他也会在朱允炆遇到难题时,从不同的角度为他分析利弊,提供一些“另类”的解决方案。

他做的这一切,都极为小心谨慎,点到即止,从不强求朱允炆接受他的观点,只是在他心中埋下一颗颗怀疑和思考的种子。

朱允炆对林渊的这些“奇思妙想”,有时会感到惊讶,有时会陷入沉思,有时也会提出反驳。但无论如何,他都将林渊视为一个可以平等交流,并且能给他带来不同启发的“益友”。

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亲近。

林渊知道,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和凶险。但他己经没有退路。

他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在韬光养晦中积蓄力量,在暗流涌动中寻找机会。

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在这风雨飘摇的大明朝,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而此刻,他就像一株深埋在泥土中的种子,默默地汲取着养分,等待着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那一天。

这一日,天气晴朗,秋高气爽。

朱允炆在文华殿课后,忽然对林渊道:“林伴读,孤听闻你棋艺不俗,今日无事,你我手谈一局如何?”

林渊微微一怔,随即躬身道:“殿下雅兴,臣自当奉陪。”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盘棋,更是一场新的试探和交流的开始。


    (http://www.u9xsw.com/book/jjif0a-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