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血抗争的“悲情天子”:以卵击石的帝王尊严
1. 临危继位与政治觉醒
- 曹髦13岁被司马师立为皇帝时,曹魏政权己被司马氏牢牢掌控。
但他不同于傀儡皇帝曹芳,自幼聪慧好学,《三国志》称其“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
继位后不久,他便借祭祀孔子、减免赋税等举措树立威信,并试图通过拉拢朝臣(如任命王经等)分化司马氏势力。
- 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价:“髦以冲龄嗣位,知司马氏之专权,欲力挽颓运,其志可嘉。”
认为他年少即位却不甘傀儡,主动抗争的态度值得肯定。
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终极反抗
- 260年,曹髦见司马昭权势日盛,愤慨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率僮仆数百人讨伐司马昭,最终被武士成济弑杀于宫门之外。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皇帝讨伐权臣”的极端案例。
- 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虽为晋朝官修史书,仍隐晦记载曹髦“英武奋发,欲亲政事”,对其反抗精神暗含敬意;而宋代朱熹在《通鉴纲目》中更盛赞:
“曹髦讨司马昭,虽死犹为天下之君!”将其视为维护皇权正统的英雄。
二、“轻躁狂悖”的反面典型:理想主义的政治幼稚
1. 传统史书的批判视角
- 《三国志》引用《汉晋春秋》称曹髦“情乖明后,智阙宏图”,认为他以皇帝之尊率“乌合之众”对抗权臣,是“轻躁妄动”之举;
西晋史官孙盛更首接批评:“髦欲因际会,希冀万一,虽死无补,可谓狂悖。”
将其行为定义为不切实际的冲动。
- 这种评价多源于封建正统观念对“君臣秩序”的维护——即便权臣跋扈,皇帝也不应主动“犯上”。
如元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说:
“髦不量强弱,轻行讨贼,身死兵解,哀其志而鄙其识。”
2. 现代史学的理性审视
- 部分学者认为,曹髦的反抗虽勇气可嘉,但缺乏政治策略。
如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分析:
“髦无兵权,仅凭宫奴僮仆发难,无异以卵击石,其败必矣。”
指出他忽视了军事力量对比的悬殊,将理想主义凌驾于现实之上。
- 也有观点认为,曹髦的行为本质是“绝望中的呐喊”。
当时曹魏宗室己无实权,他的反抗虽无胜算,却以极端方式揭露了司马氏篡权的合法性危机。
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说:
“髦之死,非为智愚,实为曹魏皇权最后的尊严象征。”
三、文化符号的多维解读:从“烈士”到“文人君主”
1. 文学与艺术领域的“才子皇帝”
- 曹髦精通诗赋、绘画,尤其擅长人物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其作品《祖二疏图》《盗跖图》等,称“曹髦之迹,独高魏代”,将他列为三国时期重要画家。
他还曾与学者讨论经义,主持编纂《春秋左氏传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
- 这种“文人特质”使其与曹操、曹丕的“枭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近代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说:
“髦以艺文见长,然生不逢时,竟以文弱之躯抗权臣,悲夫!”
2. 思想史层面的“正统捍卫者”
- 曹髦之死对魏晋士人的精神冲击极大:
一方面,他以生命践行了“忠君”理念,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气节象征”;
另一方面,其失败也让部分士人对传统产生怀疑,加速了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潮的兴起。
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虽未首接参与政治,却在《太师箴》中影射“君道沦替,臣权日隆”,暗含对曹髦悲剧的同情。
西、历史定位:曹魏灭亡的“精神拐点”与晋朝合法性的隐患
1. 王朝终结的悲情注脚
- 曹髦之死是曹魏政权彻底崩塌的标志性事件:尽管司马氏随后迅速拥立曹奂为帝,但“弑君”的污点始终成为西晋王朝合法性的软肋。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尖锐指出:
“司马昭弑君,实开千古未有之恶例,晋之得国不正,故其祚短。”
认为司马氏因篡权手段卑劣,导致西晋统治根基不稳。
- 与曹芳对比:曹芳作为傀儡默默被废,而曹髦以激烈反抗赴死,两者的不同选择使其历史评价截然相反——前者是“无奈的牺牲品”,后者是“主动的殉道者”。
2. 对后世皇权更迭的警示
- 曹髦的悲剧成为后世权臣篡权时的“反面教材”:
南北朝时期,权臣废立君主多会避免首接弑君(如萧道成逼宋顺帝禅位),以防重蹈司马氏“弑君”的舆论危机。
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总结:
“自曹髦死后,权臣篡国,必假禅让之名,盖畏天下之议也。”
总结:在“悲剧英雄”与“政治幼稚者”之间的永恒争议
后世对曹髦的评价,始终交织着“情感共鸣”与“理性批判”:
- 肯定者视其为维护皇权尊严的烈士,称颂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抗争精神,如明末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叹:
“曹髦可与项羽并论,皆以血气勇力而亡,然其志可哀可敬。”
- 否定者则批评其政治不成熟,认为其行为加速了曹魏灭亡,如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髦不度德量力,徒取灭亡,于魏何益?”
但无论立场如何,曹髦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生命诠释帝王尊严”的君主。
他的存在,既暴露了魏晋之际权臣专政的残酷现实,也成为封建时代“理想君主”与“现实权力”激烈冲突的缩影。
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言:
“曹髦之死,非独魏之亡,实乃中国士大夫精神之一大转折,此后权臣代立,而君臣之节遂衰。”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