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人生:底层经历铸就治国根基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原名刘病己,为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
因“巫蛊之祸”受牵连,自幼流落民间,在长安市井中长大,亲历百姓疾苦。这段经历使其深知吏治腐败与民生艰难,继位后(前74年)便以“知民事”为执政底色。
《汉书》载其“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底层视角成为其治国理政的独特优势——他既懂民间疾苦,又能以亲历者视角审视官僚体系,为“孝宣之治”奠定了务实基础。
二、政治革新:严明吏治与集权巅峰
宣帝执政以“严明赏罚、信赏必罚”著称,构建了西汉最高效的官僚体系:
- 考核制度化:首创“刺史考课”制度,按“殿最”(优劣)定期考核地方官员,提拔龚遂、黄霸等“循吏”,严惩贪腐,史载“汉世良吏,于是为盛”。
- 皇权强化:削弱霍氏外戚(霍光家族)势力,收回朝政大权,同时设立“尚书台”分丞相权,使中央集权达到西汉顶峰。
前68年霍光病逝后,宣帝逐步清除霍氏专权,却仍尊霍光为“定策功臣”,展现政治手腕的成熟。
- 法治平衡:废除武帝时期部分酷法,强调“刑不滥加”,同时命丞相魏相整理律令,形成“宽猛相济”的治国风格,《汉书》称其“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三、经济与民生:轻徭薄赋与社会保障
宣帝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使西汉经济从武帝后期的疲惫中全面复苏:
- 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田租(如前73年减天下田租一半),设立“常平仓”调节粮价,打击商人囤积居奇,使“谷至石五钱,边郡亦然”(《汉书·食货志》)。
- 社会保障:制度化赈济灾民,前67年设“流民还归假公田”政策,为流民提供土地与种子;重视水利,命赵充国在西北屯田,既固边防又促生产,边疆出现“金城、湟中谷斛八钱”的繁荣景象。
西、武功文治:开疆拓土与文化复兴
- 军事巅峰: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单于朝于甘泉宫,汉家威德远播西域”,这是西汉首次实现匈奴主动称臣;派郑吉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奠定后世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辖基础。
- 文化复兴:召集刘向等儒臣整理典籍,编订《五经》文本,设立“石渠阁会议”研讨经学,使儒学在武帝“独尊”后进一步系统化。
他本人“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推动西汉文化走向繁荣。
五、争议与局限:皇权专制下的阴影
宣帝治世亦存争议:
- 用法严苛:为集权重用“酷吏”,如诛杀盖宽饶、杨恽等首臣,被司马光批评“以刑名绳下”“持法稍深”。
- 继承隐患:偏爱儒术的太子刘奭(元帝),明知其“柔仁好儒”易败政,仍因“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顾虑未能废立,导致元帝时期外戚(王氏)与儒臣党争兴起,为西汉衰落埋下伏笔。
清代王夫之评其“柔而不刚,仁而不断”,指出其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优柔寡断。
六、历史定位:西汉中兴的巅峰与制度范本
汉宣帝被后世视为西汉最具治国才能的君主之一:
- 史书盖棺论:《汉书》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将其与高祖、武帝并列;唐代虞世南在《帝王略论》中赞其“吏称其职,民安其业”,认为其治世成就超越文帝、景帝。
- 制度影响:其“循吏治国”“考核吏治”等理念为后世王朝效仿,唐代“刺史考核”、明代“考成法”均可见宣帝制度的影子;对西域的管辖模式,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一步。
从囚徒到帝王的传奇经历,使宣帝的治国实践兼具民间智慧与帝王权术。
他既延续了武帝的开拓精神,又以务实手段修复了民生创伤,将西汉推向国力巅峰。
尽管其统治后期存在集权过度与继承失误,但“孝宣之治”仍被视为中国古代治世的典范,他本人亦以“中兴之主”的身份,在汉代帝王谱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