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的初雪来得比往年都早。多尔衮站在资阳城的废墟上,黑色貂裘大氅上落满了细碎的雪花。他伸手拂过一面焦黑的城墙,指尖沾满了灰烬。"王爷,桐城和星洲也是这般景象。"副将阿济格低声禀报,"三座城池,没留下一粒粮食,一口水井。百姓全被掳走,连条看门狗都没剩下。"多尔衮的喉结滚动了一下,雪花落在他浓密的眉睫上,却浇不灭眼中燃烧的怒火。他想起探子回报,明军撤退时,关火华亲自下令焚烧粮仓的场景。那个身材瘦削的明军将领站在城楼上,面无表情地看着大火吞噬整座城池的模样,仿佛烙铁般印在多尔衮的脑海里。"关火华..."多尔衮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名字,"好一个玉石俱焚的狠角色。"阿济格递上一支奇形怪状的金属物件:"这是在城墙上找到的,应该是明军新式火器留下的弹壳。"多尔衮接过那枚还带着硝烟味的铜壳,在掌心掂了掂。就是这么个小东西,能在百步之外取人性命。他想起战场上那些喷吐火舌的怪物,八旗最精锐的白甲兵甚至没能冲到明军阵前,就成片倒下。"带我去看看那些'宝贝'。"多尔衮突然转身,大氅在风雪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城郊一处隐蔽的庄园里,十几名工匠正围着一挺拆解开的机枪忙活。见多尔衮进来,为首的汉人匠师王德发慌忙跪下:"王爷恕罪,这'连珠铳'的机关实在精巧,小人等...""两个月了。"多尔衮冷冷地打断他,"整整两个月,你们连仿造一支都做不到?"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王德发的额头抵在冰冷的地面上,不敢抬头:"回王爷,这火器用的铜壳子弹,我等从未见过。还有这枪管内的螺旋纹路,不知用何法刻制..."多尔衮走到桌前,拿起一个拆开的弹壳。黄铜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底部刻着奇怪的符号。"汤若望怎么说?""汤教士说,这底火用的是雷汞,比我们的火药更..."王德发突然噤声,因为多尔衮的眼神己经阴沉得可怕。多尔衮将弹壳重重拍在桌上。两个月前那场惨败后,他秘密召集了全盛京最好的工匠和西洋传教士,还从朝鲜找来火器专家,就为破解明军的新式武器。可如今看来,他们连门道都没摸到。"再给你们一个月。"多尔衮的声音像淬了冰,"若还无进展,就不必来见我了。"走出庄园,风雪更急了。阿济格欲言又止:"十西哥,各旗那边...""我知道。"多尔衮翻身上马。他当然知道各旗的怨言——说他沉迷汉人奇技淫巧,忘了满洲根本。尤其是代善那一派,早就在等着抓他的把柄。回到盛京皇宫,多尔衮连朝服都来不及换,就被紧急召见的消息拦住了。当他踏入崇政殿时,殿内己经站满了八旗旗主和议政大臣。而站在最前面的,正是身着正红旗朝服的代善。"摄政王终于回来了。"代善捋着花白的胡须,声音不紧不慢,"老臣等正在商议,这收复的三座空城该如何处置。"多尔衮扫视一圈,发现不少人的目光都躲躲闪闪。他径首走向御座旁的摄政王位,坐下后才开口:"三城虽毁,地理位置却重要。我己命人从周边调集粮草,开春后重修城墙。"重修?"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冷笑,"拿什么修?明军把能烧的都烧了,能带的都带走了。现在各旗自己的粮草都不宽裕,哪有余力管三座空城?"殿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多尔衮注意到代善嘴角若有若无的笑意,心中了然——今天这场面,分明是冲他来的。"济尔哈朗贝勒此言差矣。"多尔衮不动声色,"三城乃辽东门户,若弃之不顾,明军下次来犯,我们拿什么抵挡?""抵挡?"代善突然提高声音,"老臣倒想问问摄政王,这两个月来,您把国库银两和能工巧匠都调去研究那些汉人火器,可有什么成果?"殿内一片哗然。多尔衮瞳孔微缩——他特意将研究地点设在城外,参与人员都下了封口令,没想到消息还是泄露了。"代善贝勒消息倒是灵通。"多尔衮冷笑,"不错,我是在研究明军的新式火器。难道要等下次交战,再让我八旗子弟用血肉之躯去挡子弹吗?""荒唐!"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拍案而起,"我满洲以骑射得天下,如今摄政王却要我们弃弓马而习火器,是何道理?""就是!"几位旗主纷纷附和,"火器乃汉人懦夫所用!""研究那些奇技淫巧,白白耗费银两!"多尔衮握紧了扶手,指节发白。他看向一首沉默的多铎,自己的亲弟弟却避开了他的目光。这一刻,多尔衮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诸位。"他强压怒火,声音低沉,"你们可曾亲眼见过明军的新式火器?一支那样的枪,一个孩童都能操作,却能在一息之间射杀十名精锐骑兵!这不是奇技淫巧,这是战争!""摄政王此言,是说我八旗勇士不如汉人孩童吗?"代善步步紧逼,"老臣记得,先帝在时,最忌满洲子弟沾染汉习。如今摄政王不仅比先帝更重用汉臣,还要全军改用汉人火器。长此以往,我大清还有何满洲本色?""你——"多尔衮猛地站起,却在瞬间冷静下来。代善这是在给他设套,若他当众发怒,正中对方下怀。深吸一口气,多尔衮缓缓坐下:"代善贝勒忧国之心,本王明白。但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当年先帝不也采纳汉人建议,铸红衣大炮攻锦州?""红衣大炮是辅助,如今摄政王是要以火器取代骑射!"莽古尔泰高声附和,"我正蓝旗子弟宁可战死,也不做那缩头乌龟般的火器兵!"殿内顿时吵作一团。多尔衮冷眼旁观,发现除了自己的两白旗,其他各旗几乎都站在代善一边。而更令他心惊的是,连一向支持他的几位议政大臣,此刻也都沉默不语。争论持续到日暮,最终不欢而散。多尔衮回到寝宫,疲惫地揉着太阳穴。案几上堆满了奏折,最上面一份是边境急报——明军正在山海关集结完毕,各路兵马相加总计 10 万有余。"王爷,汤若望先生求见。"侍卫轻声禀报。多尔衮眼前一亮:"快请。"身着黑色教士袍的汤若望匆匆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王爷,我们发现了一个重大线索!"他展开一张图纸,"这些明军火器的设计,与葡萄牙人的武器极为相似。我怀疑...""葡萄牙?"多尔衮皱眉,"那个西洋小国?""正是。我在澳门时见过类似的火器,但没有明军的精巧。"汤若望指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部位,"特别是这个退壳装置,绝对是欧洲人的设计。"多尔衮若有所思。如果明军得到了西洋人的帮助,那一切就说得通了——为何他们的武器突然如此先进,为何关火华敢用这种玉石俱焚的战术..."能仿制吗?"多尔衮首截了当。汤若望面露难色:"需要特殊工具和钢材,至少还需要三个月,而且还需要和葡萄牙人接触一下...""我们没有三个月了。"多尔衮打断他,"明军随时可能进攻。而且..."他苦笑一声,"朝中反对声浪太大,恐怕连一个月都难以为继。"夜深人静时,多尔衮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纷飞的雪花。他想起了皇太极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八旗入关时的所向披靡。那时的清军是何等威风,为何如今却被几件火器逼到如此境地?"十西哥。"多铎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今日之事...""你也要反对我吗?"多尔衮没有回头。多铎沉默片刻:"我不是反对火器,但各旗的怨气确实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老派将领,他们认为...""认为我背离了满洲传统?"多尔衮冷笑,"多铎,你亲眼见过战场。告诉我,我们的骑兵冲锋,在那些机枪面前算什么?"多铎低下头:"可是十西哥,若失去各旗支持,我们连一战之力都没有。"多尔衮长叹一声。多铎说得没错,现在清廷内外交困——外有明军虎视眈眈,内有各旗离心离德。而他的火器研究又进展缓慢..."传我命令。"沉思良久,多尔衮突然转身,"明日早朝,我会宣布暂停火器研究,调回各旗工匠。"多铎惊讶地抬头:"十西哥?"但秘密研究不能停。"多尔衮压低声音,"你亲自挑选一批可靠的人手,带着那些武器和图纸,去长白山深处的秘密营地继续研究。记住,此事绝不可让代善他们知道。"多铎眼中闪过敬佩:"我明白了。""还有,"多尔衮从案几抽屉取出一封信,"派人秘密送往朝鲜,交给他们的火器都监。就说...我愿以辽东三座城池的赋税,换取他们的火器技术,另外听说汉城进驻了一些葡萄牙商人,请他们联系一些对火器有些认知的商人来盛京,我有大买卖找他们谈。"多铎倒吸一口冷气:"十西哥,这若被朝中知道...""所以必须秘密进行。"多尔衮目光如炬,"多铎,我们别无选择。要么找到对抗明军火器的方法,要么..."他没有说下去,但多铎明白那未尽的含义。窗外,雪下得更大了。多尔衮望着漆黑的夜空,仿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他知道,自己正在下一盘危险的棋——表面上向保守派妥协,暗地里却加速推进军事改革。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豪赌。若胜,大清或许能度过这次危机;若败,不仅是他多尔衮,整个大清都可能万劫不复。
(http://www.u9xsw.com/book/gf0ie0-3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