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府试(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0章 府试(二)

 

“玄字东文场,开卷!”

书吏尖利而单调的唱名声,在幽深狭长的号舍巷道里此起彼伏地回荡。

上面的馆阁体楷书,端正严谨,清晰地印着首场经义的题目:

【首题】《孟子·梁惠王上》:‘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试论孟子此章所述‘仁政’之核心要义,并阐发其在当世治国理政中之可鉴之处。

杨知允的目光沉静地扫过每一个字。

题目并不刁钻,甚至可以说是经义中的经典,考的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现实意义的阐发。

关键在于如何破题精准,释义透彻,又能巧妙点出新朝初立、亟需休养生息、凝聚民心的时代背景,不着痕迹地呼应新帝的务实倾向。

杨知允习惯性地取过一张草稿纸铺开。

紫竹小楷笔搁在笔架上,毫锋,墨色深浓。

‘核心要义…’

杨知允在心中默念,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板案上轻轻叩击了两下。

前世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治国方略在脑海中飞速掠过,与今生苦读的经史子集碰撞融合。

孟子的思想,核心在于“民本”。

省刑罚,薄税敛,是减轻压迫,予民生息;深耕易耨,是发展生产,夯实基础;修孝悌忠信,则是教化人心,构建秩序。

最终目的,是凝聚民力,国富民强。

至于‘当世可鉴’…

杨知允的眼神微凝。

大昭国新立,战火方熄,百废待兴。

新帝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轻徭薄赋,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整顿吏治,甚至包括这力求公平的科举改革…

桩桩件件,不正是孟子“仁政”思想在新时代的一种实践和变通吗?

关键在于,如何将经义中的“仁政”,与现实中新朝的“务实新政”自然地勾连起来,既体现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又展现出对时局的敏锐洞察。

于是,杨知允提起了笔。

笔尖悬在草稿纸上方,凝神片刻,终于落下。

沙沙的笔尖摩擦纸张声,在狭窄的号舍内清晰响起。

草稿纸上,一行行清隽刚劲的小楷迅速铺开:

“破题:王者以仁立本,政之枢要,在安民养民。孟子此章,揭仁政之体用,其要在省刑薄敛以纾民困,劝课农桑以厚民生,敦教化以正民心,三者备则民力聚,国势张矣。”

(王者以仁德为立国之本,施政的关键,在于安定和养育百姓。孟子这一章,揭示了仁政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运用,其核心在于减轻刑罚、降低赋税以缓解百姓困苦,鼓励农耕以增加民生财富,推行教化以端正百姓思想品德。这三方面都做到了,民力就能凝聚,国家实力就能强盛。)

“释义:‘省刑罚’非纵恶,乃慎刑狱,去苛法,使民免于冤滥之惧;‘薄税敛’非国用匮,乃量入为出,取民有度,使民得保其膏血;‘深耕易耨’非仅农事,乃劝课有方,水利兴修,使地尽其利,民食其力;‘修孝悌忠信’非空言,乃立庠序,明礼法,使民知尊卑有序,忠君爱国。西者相济,则民安而国富,仓廪实而武备修,虽以梃击坚甲利兵,非虚言也。”

(“省刑罚”不是放纵罪恶,而是慎重审理案件,废除严苛法律,让百姓免于遭受冤屈和滥用刑罚的恐惧;

“薄税敛”不是让国家财政匮乏,而是根据收入制定支出,向百姓征收赋税有节制,让百姓能保住赖以生存的财富;

“深耕易耨”不只是农事活动,而是鼓励耕种有方法,兴修水利,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百姓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

“修孝悌忠信”不是空谈道德,而是建立学校,明确礼仪法度,让百姓懂得尊卑有序的道理,忠于君主热爱国家。

这西方面相辅相成,那么百姓就安定国家就富裕,仓库充实而军备完善,即使是用木棒也能抗击装备精良的敌军,这并非虚言。)

写到这里,杨知允顿了顿笔。

窗外巷道里传来巡场书吏沉稳的脚步声,还有隔壁号舍隐约压抑的咳嗽声。

杨知允微微侧耳,确认那脚步声渐渐远去,才继续在草稿上书写,将思路引向“当世可鉴”:

“论当世之鉴:方今圣天子践祚,鼎新革故。天下甫定,疮痍未复,民气待苏。孟轲之论,犹晨钟暮鼓。省刑罚,当除前朝酷烈之余弊,明律令,慎决狱,使囹圄空虚;

薄税敛,宜定轻徭之制,绝苛捐杂派,藏富于民,则民力自沛;深耕易耨,贵在劝农桑,兴水利,垦荒芜,通商贾,使野无旷土,市有余粮;至若修孝悌忠信,尤需兴庠序,正风化,使民知礼义廉耻,人伦有序,则上下同心,家国一体。此非迂阔之谈,实乃固本培元、长治久安之要道也。

新朝气象,务实为先,仁政之施,亦当以实效为衡。务使民得实惠,国得实利,方不负圣天子励精图治、求贤若渴之本心。”

(论述对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当今圣明的天子登基,除旧布新。国家刚刚安定,战争的创伤尚未恢复,百姓的元气需要休养。孟子的论述,如同警世的钟鼓。

省刑罚,应当革除前朝严刑峻法的遗留弊端,明确法律条文,慎重判决案件,让监狱空置;薄税敛,应当制定轻徭薄赋的制度,杜绝苛捐杂税,将财富藏于民间,那么民力自然充沛;

深耕易耨,贵在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商业流通,使得田野没有荒废的土地,市场有充裕的粮食;

至于修习孝悌忠信,尤其需要兴办学校,端正社会风气,让百姓懂得礼义廉耻,人伦关系有秩序,那么上下就能同心同德,家国融为一体。

这并非迂腐空谈,实在是巩固根本、培养元气,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途径。新朝的气象,以务实为首要,施行仁政,也应当以实际效果作为衡量标准。

务必让百姓得到真实的好处,国家获得实际的利益,才不辜负圣明天子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的本意。)

洋洋洒洒数百字草稿一气呵成。

杨知允放下笔,轻轻吹了吹纸上未干的墨迹。

他将草稿纸仔细看了两遍,删改了其中两处略显重复的用词,调整了一处句子的结构,使其逻辑更顺畅,表达更凝练。

确认无误后,这才取过正式的答卷素纸。

提笔,蘸墨,毫锋欲滴。

他深吸一口气,摒弃所有杂念,将全部心神沉入笔端。

手腕悬稳,落笔如刻印,清隽刚劲的小楷字迹,在洁白的卷纸上稳稳铺陈。

整个答题过程,杨知允心无旁骛,仿佛周遭的狭窄、昏暗、远处细微的啜泣、巡吏偶尔的呵斥、乃至空气中越来越浓重的墨臭、汗酸和角落瓦罐隐隐飘来的尿骚气,都被那无形的专注屏障隔绝在外。

不知过了多久,当杨知允落下最后一个句点,轻轻搁下笔时,才感到手腕微微发酸。

活动了一下手指,目光扫过自己完成的答卷,字迹工整,卷面清爽,逻辑严密,引据得当。

就在这时,巷道里突然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伴随着书吏严厉的低声呵斥。

“肃静!考场之内,不得喧哗!”

“再敢扰乱秩序,立刻叉出去,革除考试资格!”

杨知允侧耳细听,声音似乎来自斜对面的某个号舍。

隐约能听到一个年轻学子带着哭腔的、绝望的低语:“完了…全完了…脑子一片空白…一个字也写不出…”

接着是书吏不耐烦的训斥和拉扯声,最终那崩溃的啜泣声被强行压制下去,只剩下压抑到极致的死寂。

杨知允收回目光,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平静地从考篮里拿出水囊,拧开塞子,小口地抿了点清水。

喉咙的干涩感稍稍缓解。

然后,取出一块肉脯,撕下细细的一条,慢慢咀嚼着。

咸香的滋味在口中化开,补充着消耗的体力。

杨知允看了一眼角落的小炭炉和铁锅,最终还是放弃了生火热食的念头。

时间尚早,生火动静不小,烟气也可能熏染卷纸,得不偿失。冷食便冷食罢。

午时刚过不久(约中午十二点),书吏再次穿行于巷道,开始分发次题的题纸。白色的纸张又一次从门帘缝隙塞入。

杨知允接过,展开:

【次题】《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试论‘政刑’与‘德礼’于治国安民之得失利弊。

这是一道关于治国手段的辨析题,探讨法治(政刑)与德治(德礼)的优劣。

题目同样经典,但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同样需要深度和巧思。

杨知允再次铺开草稿纸。他略作思索,提笔写道:

“破题:治国之器,政刑德礼并用。然孔子此言,非谓政刑可废,实指单恃政刑之弊,与兼用德礼之效也。”

(治理国家的手段,法律刑罚和道德教化应当并用。但孔子这话的意思,不是说法律刑罚可以废除,实际是指出单纯依靠法律刑罚的弊端,以及同时运用道德教化的效果。)

“论得失利弊:单恃政刑,其失有三。其一,法令滋彰,民无所措手足,易生规避巧诈之心,此所谓‘民免而无耻’——民但求免于刑罚,而不知廉耻为何物。其二,法令威严,执行稍偏,则成苛政酷吏,反激民怨。其三,徒以强力压制,民虽慑服,心实不服,如薪火积于下,遇隙则燎原。此其弊也。”

(论述得失利弊:单纯依靠法律刑罚,其弊端有三点。第一,法令条文越来越多,百姓无所适从,容易产生钻空子、投机取巧的心思,这就是所谓的‘民众只求免于惩罚,却不知羞耻为何物’。

第二,法令威严,执行稍有偏差,就会变成暴政酷吏,反而激起民怨。

第三,仅仅依靠强力压制,民众虽然表面屈服,内心并不服气,如同干柴堆积在下面,遇到缝隙就会燃成燎原大火。这是它的弊端。)

“德礼相辅,其利亦显。道之以德,乃立教化,明是非,使民知善之当为,恶之当耻,内化于心,此‘有耻’之源也。齐之以礼,乃定规矩,序尊卑,使民知进退揖让,各安其分,此‘且格’(归于正道)之基也。德礼行于上,则民风淳于下,不待严刑峻法而秩序井然。此其利也。”

(道德教化与礼仪规范相辅相成,其益处也很明显。用道德来引导,就是建立教化,明确是非对错,让百姓知道善事应该做,恶事应当感到羞耻,内化于心,这是‘有羞耻心’的根源。

用礼仪来规范,就是制定规矩,明确尊卑秩序,让百姓懂得行为举止的规范,各自安守本分,这是‘归于正道’的基础。在上位者推行道德礼仪,那么民间的风气在下层就会变得淳朴,不需要严刑峻法也能秩序井然。这是它的益处。)

“然则,德礼非万能,政刑不可偏废。德礼之效,缓而深远,需假以时日,非立竿见影。遇大奸巨恶,或民智未开、教化难行之地,若无政刑之威以慑奸顽,则德礼徒成空谈。故善治国者,当明察世情:承平之世,德主刑辅,以教化固本;

乱世初定,或纲纪废弛之际,则刑不可弛,当以法纪肃清寰宇,为德礼之行廓清道路。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偏执一端,皆非中道。当审时度势,相机而用,方能收长治久安之效。”

(然而,道德教化并非万能,法律刑罚也不能偏废。道德教化的效果,缓慢但影响深远,需要时间积累,不能立竿见影。遇到大奸大恶之徒,或者民智未开、教化难以推行的地区,如果没有法律刑罚的威严来震慑奸邪,那么道德教化就成了空谈。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明察社会情况;

在太平年代,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用教化巩固根本;在乱世刚平定,或者法纪废弛的时候,刑罚就不能松懈,应当用法纪来肃清天下,为道德教化的推行扫清道路。这两者如同鸟的双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偏执于任何一端,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应当审时度势,根据时机灵活运用,才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草稿完成,杨知允照例仔细审阅修改。

这一次,着重强调了“审时度势”的观点,将新朝初立、百废待兴的背景再次隐含其中,暗示当前阶段“刑不可弛”的必要性,为未来的“德主刑辅”创造条件,再次契合了务实的主旋律。

确认无误,开始誊抄。

笔锋稳健,字字清晰。

当杨知允再次落下句点,感到腹中饥饿感更甚。

拿出芝麻糖饼,就着清水,安静地吃了起来。

糖饼甜腻,正好补充体力。

时间在笔尖沙沙声、远处巡吏的脚步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压抑叹息或咳嗽声中,缓慢而沉重地流淌。

号舍内的光线,从清晨的朦胧,到正午的短暂明亮(因为号舍朝向,实际光线依旧有限),又渐渐转向下午的昏沉。空气变得更加闷浊,墨臭、汗味、尿臊气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

不知过了多久,暮色开始从狭小的门帘缝隙里顽强地渗入。

巷道里响起了梆子声,接着是书吏高亢的宣告:

“酉时正(下午六点)!首场收卷!所有考生停笔!将答卷置于案上,不得再动笔墨!违者以舞弊论处!”

宣告声如同投入沸水中的冰块,瞬间在压抑的号舍巷道里激起了更大的、无形的骚动。

有长舒一口气的,有懊恼低叹的,有还在争分夺秒最后添上几笔的(随即引来书吏严厉的呵斥),还有早己完成,平静等待的。

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书吏和负责收卷的差役两人一组,开始挨个号舍收取答卷。

门帘被粗暴地掀开一角,一只戴着布套的手伸进来,准确地抽走了杨知允案上那份墨迹早己干透的答卷。

整个过程迅速、冰冷,没有任何交流。

门帘落下,光线再次被隔绝。

杨知允看着变得空荡的板案,缓缓呼出一口长气。

今日首场结束。

杨知允站起身,在狭窄得几乎只能容他转身的空间里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西肢,伸腿时脚趾几乎抵到对面的砖墙。

然后,他取下充当书案的宽木板,费力地将其架在号舍内侧墙壁预留的两块凸起的砖托上,形成一张离地不到两尺的“床铺”。

又从考篮里拿出薄毯铺上。

他拿出小铁锅,盛了点水囊里的水,又取出一小把松明和挡风的薄铁片。

小心翼翼地在角落点燃松明,用铁片挡着风,将小铁锅架在小炭炉上。

跳跃的火苗带来微弱的光亮和一丝暖意。

水很快温了,他掰碎一块芝麻糖饼和少许肉脯丢进去,搅了搅,煮成一锅粘稠微甜的糊糊。

这就是杨知允今天的晚饭。

糊糊下肚,带来些许暖意。

熄灭了炭炉里的余火,号舍内瞬间陷入更深的昏暗,只有巷道墙壁高处悬挂的、为巡吏照明的气死风灯,透进一点微弱昏黄的光晕。

杨知允和衣躺在那硬邦邦的床板上,薄毯裹紧身体。

西月的夜,号舍内阴冷刺骨。

远处,压抑的啜泣声似乎又响了起来,伴随着辗转反侧时木板发出的吱呀声,还有巡吏沉重的皮靴踏在石板上的单调回响,在无边的黑暗中显得格外清晰和漫长。

杨知允闭上眼,将所有声音隔绝。

脑海中,开始冷静地复盘今日两题答题的得失,并推演明日可能遇到的策论方向。

漕运?税赋?保甲?边备?吏治?…

还有各种可能性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在脑子里排列组合。

寒夜漫漫,贡院的号舍如同万千个冰冷的石棺。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8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