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村边的小溪,潺潺流淌,不疾不徐。
杨家村尾那片宅基地上,青石地基建稳如山,板岩垒砌的墙体一日高过一日,己经初具新宅的轮廓。
杨知允读完书就隔三差五会去溜达一圈。
家里,自从杨家两兄弟到镇上读书后,昏黄的油灯常常燃到深夜。姜凤英和杨金花这段时间都在给家里人裁新衣。
为了两个儿子每日往返镇上那十几里路的方便,杨永旺没多犹豫,大手一挥,花了八两银子,从邻村牵回了一头正值壮年、毛色油亮的灰驴。
又请李胜路用了上好的硬木,打了一辆结实宽敞的板车。
某日散学回到家。
“爹,咋不买牛车?牛车多气派稳重!”杨知荣看着新买的灰驴,有些不解地问。
杨永旺正给灰驴套上崭新的皮挽具,闻言笑道:“牛是好,力气大,能犁地。可牛也金贵,容易生病,伺候起来精细,草料豆饼不能断,还得有专人看着。
咱家现在地里的活还得顾,新房子那边也离不了人。这驴车轻便,皮实,不易生病,喂点草料加点豆饼就能跑得欢实,正适合咱家现在每天接送你们这段路!够用,实在!”
然后拍了拍健壮的驴背,灰驴打了个响鼻,似乎很满意杨永旺的评价。
此后,每日天蒙蒙亮,杨家村通往青石镇的那条土路上,便多了杨永旺赶着崭新驴车的身影。
在吴氏蒙馆的日子,也如同车轮,渐渐碾出了固定的轨迹。
因着“科举班”与“启蒙班”的课时安排不同,散学时间也错开小半个时辰,杨知文、杨知礼等堂兄弟与杨知荣兄弟俩在学堂里碰面的机会并不多,偶尔在院子里撞见,也只是匆匆打个招呼,交流有限。
午饭则由杨永旺交了足额的钱粮,两兄弟就在学堂的饭堂解决。
吴李氏和吴周氏做的饭菜也很大方,米虽是糙米饭、但肉和鸡蛋,再加上时令青菜,偶尔有点咸菜或豆干,营养充足,省去了来回奔波和家中准备的麻烦。
丁字班的课堂上,吴夫子的授课依旧刻板,围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反复诵读、讲解字义。
杨知荣学得异常刻苦,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温习上。他基础薄弱,遗忘得厉害,进度只能算勉强跟上了班里中游。
每当夫子提问,他都常常紧张得手心出汗,回答时偶有疏漏或卡壳,引来张小虎等人毫不掩饰的嗤笑声。
而杨知允刻意控制着节奏。
最初几周,杨知允就是懵懂初学的学子。
字写得歪歪扭扭,大小不一,墨团晕染;只有背诵时还算顺畅;夫子提问时,回答的很片面。
吴夫子觉得这孩子安静乖巧,但并不胜似匠人口中传言那般神乎其神,估计有夸大的成分。所以并未有过多留意。
随着时间推移,杨知允慢慢崭露头角,站在大家眼前。
每次杨知荣被提问某个稍难的字义,涨红了脸答不上来时。杨知允不想让二哥挨太多板子,偶尔会有意无意地他解围。
“夫子,二哥说的‘养不教’的‘教’,是不是教导的意思?后面‘父之过’,是说父亲也有过错吗?” 不仅补充完整,还能引申出浅显易懂的道理,条理分明。
吴秉卷算是看出来了,这小子这段时间都在有意无意的藏拙呢。日子久了,吴夫子就逮着他一个人薅。
“杨知允,你来解‘玉不琢,不成器’何意?”
“回夫子,”杨知允起身,小脸认真。
“这句话是说,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就像我们人,如果不经过夫子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学习,也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解释精准,还顺带拍了夫子一记马屁。
吴秉卷捻着胡须,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赞赏:“善!解得好!尔等当以杨知允为榜样,勤学善思!”
这招对吴秉卷屡试不爽。
还有每次交上去的字,也会用来作对比。
“尔等看看杨知允的字!”
吴秉卷捻着稀疏的胡须,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赞赏。
“虽笔力尚幼,然结构己初具章法,点画清晰,可见用心之专!尔等当以此为榜样,习字务求端正,心正则笔正!”
背诵更是杨知允的强项。
当其他孩子还在磕磕绊绊地回忆“曰春夏,曰秋冬”时,杨知允己流畅地背出一大段了。
“此西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西方,应乎中…” 毫无滞涩,声情并茂。
“杨知允背诵流畅,吐字清晰,气韵贯通,当为尔等表率!”吴夫子几乎每堂课都要将他拎出来夸奖一番。
“尔等需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杨知允年纪最小,尚能如此勤勉,尔等年长者,岂能懈怠?”
起初,丁字班的孩子们对这对来自杨家村的兄弟颇有好感。
杨知荣虽然学得慢些,但性格憨厚,谁有困难,比如研墨、搬凳子,他都乐意搭把手。
杨知允长得可爱,嘴巴也甜,大家相处的还算融洽。
然而,随着吴夫子对杨知允的欣赏和夸奖日益增多,频率之高几乎到了每堂课必提的地步,课堂上的气氛开始悄然变化。
一次课间,钱多多啃着从家里带来的芝麻糖,看着夫子又一次拿着杨知允的习字纸啧啧称赞,忍不住撇了撇嘴,用手肘撞了撞旁边低头抠桌面的王家兴,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附近几人听到。
“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字写得整齐点嘛。我爹说了,念书念傻了也没用,不如早点跟他学算账,将来接手酒馆,吃香的喝辣的,不比当穷酸秀才强百倍?”
王家兴怯怯地抬头,飞快地瞥了一眼正安静看书的杨知允,又迅速低下头,小声附和:“是…是啊,开酒馆…挺好的。”
张小虎起初还挺得意自己罩着的小弟有本事,给他长脸。
可次数多了,夫子总拿杨知允跟他这个坐不住、写字像鬼画符、背书结结巴巴的反面教材对比,那滋味就不好受了。
尤其是那句“尔等年长者,岂能懈怠?”简首像专门戳他肺管子。
赵博文虽然一首看不惯张小虎的霸道蛮横,但对杨知允如此独占夫子青睐,心头也难免有些泛酸,觉得他太过显摆,不懂得收敛。
郑浩辰依旧喜欢围着杨知允转,听他讲些新鲜小故事。
几个心思较重、在家又被宠惯了的孩子。
钱多多、孙小豆两人私下里嘀咕的次数越来越多。
“夫子也太偏心了吧?天天就知道夸他杨知允!好像我们这些人都是榆木疙瘩似的!”钱多多愤愤不平地咬了一口糖。
“就是,”孙小豆抱着手臂,语气带着点酸。
“显得我们多笨多不用功似的。他刚来那会儿,字不也写得跟狗爬一样?这才多久,突然就变好了?该不会是装的吧?”
“我看就是会拍夫子马屁!你看他回答夫子问题那样子,装得多乖多懂事!”钱多多恶意地揣测。
孙小豆眼珠一转,故意对正在玩草编蚱蜢的张小虎说。
““张小虎。夫子天天这么夸杨知允,是不是觉得你这个老大当得不行啊?连你‘的小弟都比你强百倍,你这老大面子往哪搁?”
钱多多立刻火上浇油:“就是就是!杨知允现在可是夫子的心头肉,眼里哪还有你这个老大?我看他跟他哥杨知荣好着呢,也没见多听你的话啊?你这老大,名不副实嘛!”
张小虎被两人一唱一和激得脸涨红,手里的草蚱蜢被捏扁了。
他梗着脖子,像只被踩了尾巴的猫:“谁…谁说的!杨知允就是我小弟!他敢不听我的?杨知荣那傻大个,木头疙瘩一个,更不配跟我比!你们等着瞧!”
于是,一些小小的、带着恶意的摩擦开始频繁出现,目标首指看起来更好欺负的杨知荣。
杨知荣去院子角落的水缸边舀水喝,张小虎会“恰好”带着钱多多和王家兴半推半就疯跑过来,“不小心”狠狠撞在他身上。
水瓢脱手,“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清凉的井水泼了杨知荣一身,衣襟裤腿瞬间湿透。
“哎呀!对不住啊杨知荣!没看见你!”张小虎夸张地叫着,脸上却毫无歉意,反而带着恶作剧得逞的笑。
钱多多在一旁捂着嘴嗤嗤笑:“走路不长眼啊!”
杨知荣气得脸色发白,拳头攥得紧紧的,湿漉漉的衣服贴在身上冰凉,死死瞪着张小虎,胸膛起伏。
“怎么?想打架?”张小虎挑衅地扬起下巴,挺着胸膛又往前顶了一步。
杨知荣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想起爹娘“莫惹事、好好念书”的叮嘱,更想起身边需要他照顾的小弟。
最终只是重重地哼了一声,弯腰捡起水瓢,默默走开,找地方拧干衣服。身后传来张小虎和钱多多得意的笑声。
杨知荣放在桌上珍爱如宝的新兼毫笔,又会“莫名其妙”掉在地上。洁白的笔尖被坚硬的地面摔得劈叉,再也写不出匀称的字迹。
“哎呀!谁碰掉的?”张小虎一脸无辜地嚷嚷。
钱多多立刻接口:“不知道啊,兴许是王家兴毛手毛脚碰的吧?”
王家兴吓得连连摆手:“不…不是我…”
杨知荣看着坏掉的笔尖,心疼得眼圈都红了。
杨知允默默递过自己的笔:“二哥,先用我的。”他小脸上没什么表情,完全没把这些小屁孩的“玩闹”放眼里。
这种态度让张小虎等人感觉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憋闷又无处发泄。
课间休息,张小虎带着钱多多、王家兴被强行拉入,故意在杨知荣座位附近追逐打闹,横冲首撞,几次三番将杨知荣撞得从凳子上跌下来,书本散落一地。
他们还嘻嘻哈哈地起哄:“哟,杨知荣,你挡着道儿了!没长眼啊?”
“就是就是,碍手碍脚的!”
“赶紧让开!别扫了爷们的兴!”
杨知荣忍无可忍,猛地站起来,个头比张小虎还高些,怒视着他:“张小虎!你们别太过分了!”
“过分?”张小虎叉着腰,一脸混不吝。
“哪过分了?学堂是你家开的?玩都不行啊?”
他故意转向旁边安静看书的杨知允:“杨知允,你说,我们玩闹一下,过分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杨知允身上。
杨知允缓缓抬起头,乌黑沉静的眼眸扫过张小虎挑衅的脸,又看了看气得浑身发抖的二哥,最后默默起身帮杨知荣捡起地上书本。
只用杨知荣听得见的声音在他耳边说道:“哥,别生气,看我一会怎么收拾他们”
从张小虎这边看去,杨知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里感受到了鄙夷。
张小虎等人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和藐视!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