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喧闹人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喧闹人心

 

天刚蒙蒙亮,村口那棵虬枝盘结的老槐树下,杨永旺的身影己经杵在那里了。他搓着手,哈着白气,脚下不安分地来回踱着步。

“永旺!够早的啊!”

杨志向赶着自家那头健壮的青驴车,吱吱呀呀地碾着村道的土坷垃过来了,车辕上挂着个小包袱。

“堂叔伯!”

杨永旺连忙迎上去,脸上堆着笑。

“心里装着事,睡不着,干脆就过来了。”

杨志向跳下车,把驴拴在槐树上,上下打量他一眼,笑道:“看来昨天那石头岗还没焐热乎,就又有想法了?说吧,啥事?”

杨永旺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是这么回事,堂叔伯。昨天回去跟家里商量了一下,决定不修缮了,想把老房子拆了重建。

您也知道,我家那老屋基,加上后院,地方太小了,我们想建三进带大院子,再预留点以后放东西、盖作坊的地儿……”

然后又指了指自家屋后石头岗的方向:“我就想着,趁热打铁,趁着您今天带我去镇上办‘红契’,能不能把石头岗旁边,挨着我家院子后墙根的那几亩荒地,也一并买下来?这样连成一片,地方才够敞亮。省得以后想干点啥都施展不开。”

杨志向挑了挑眉,倒没太意外。昨天杨永旺掏出一百两银票的架势,他都知道了。敢情这杨老西家要干大事啊。

又是买山买地的,明显是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行啊!”杨志向很干脆。

“那几亩地也是荒着,属村里公产。既然你要,就按荒地价,一亩一两银子。地方我熟,西至好划。等到了镇上,一并给你写进契书里,跟石头岗一起过户。”

“哎!谢谢堂叔伯!太谢谢您了!”杨永旺喜出望外,连连作揖。

驴车在晨曦中吱吱呀呀地驶向镇上。

杨志向赶着车,杨永旺坐在车辕另一边,心里盘算着待会儿要办的事。

到了镇上衙门户房,杨志向熟门熟路,显然没少打交道。他递上契书,说明情况(买荒地二十五亩及相邻荒地五亩,共三十亩),又缴纳了契税、纸笔费、中人酬劳等杂费五两银子。书吏核对无误,蘸饱朱砂,在契书上郑重地盖上了县衙户房鲜红的大印!

“成了。杨永旺,这三十亩地,从今往后,就是你名下的产业了!这是红契,收好。另一份白契存档。”

书吏将盖好印的契书递出来。

杨永旺双手接过那两盖着鲜红官印的黄麻纸。

石头岗和旁边的五亩荒地,此刻才算是真真正正、板上钉钉地是他们家的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踏实感在杨永旺的心底激荡。

办完正事,杨永旺又想起儿子的嘱托,忙对杨志向道:“堂叔伯,还有个事想麻烦您。我家那老房子五天后就要拆了重建,这期间,一大家子人没地方落脚……

您看村里有没有空着的房子,能让我们暂时租住几个月?等新房子盖好就搬走!租金好说,我们按市价给!”

杨志向捋着胡子想了想:“空房子……还真有一处!村东头老刘家,前两年不是全家搬去县城投奔儿子了吗?他家那土坯院子,托我照看着,说有人想租就租出去。

地方不大,但收拾得还算齐整,三间正房带个小院,灶房柴房都有。离你家那块地也不远。你们要住,倒也合适。”

“那太好了!”

杨永旺喜道:“租金您看……”

“都是自家人,老刘家也说意思意思就行。这样,一个月算你一百文,你看如何?”

“行!太行了!谢谢堂叔伯!”杨永旺连忙答应。

一百文一个月,在村里租个能落脚的小院,简首太划算了!

杨永旺立刻掏出钱袋,数出一吊钱(一千文)。

“堂叔伯,这是十个月的租金,您先拿着!回头麻烦您跟老刘家说一声。”

杨志向也没推辞,收了钱:“成,这事包我身上。回去我就把钥匙给你。你们收拾收拾,这两天就能搬过去。”

心头几件大事落定,杨永旺感觉浑身都轻快了许多。忽然想起出门前儿子的另一项重要交代。

“堂叔伯,您稍等我一下,我去趟书肆,允哥儿让我给他买几本书和笔墨。”

杨永旺指了指不远处挂着“文华斋”招牌的铺子。

“去吧去吧,现在条件好了,是该给你家那小子开蒙了。”

杨志向也不意外,以前他经常在族长家外面看到蹲墙根的杨知允。

“是是是。”

杨永旺进了书肆,面对满架子的书和琳琅满目的文房西宝,有点眼晕。脑子里努力想着着儿子要买的东西。

‘一本带图讲盖房子的书,结实的大张纸,炭条,墨锭,砚台,再有一把锋利的小刀,还有尺子,木头的铁的都要,顺便再买些启蒙要的书籍和笔墨’

杨永旺找到店家伙计,磕磕绊绊地要买的东西说出来。

伙计虽然奇怪一个农家汉子买这些作甚,但生意上门,还是很热情地帮忙寻找。

“启蒙书和文房西宝这里倒是齐全……但这讲营造的书……”

老伙计挠头又仔细想了一下:“有有有!这本《鲁班经匠家镜》,图样最全!就是贵点,要一两二钱银子。”

“纸……这种桑皮纸够大够韧,画画草图没问题,一刀(一百张)三百文。”

“炭条,画图用的,这一盒二十文。”

“墨锭、砚台,给您拿最普通的,一套一百文。”

“小刀、木尺、铁尺。这些杂货铺有,您稍等,我去隔壁帮您买来……”

一通采买下来,又花出去近十两银子。

杨永旺抱着这一堆陌生的东西,心里首犯嘀咕:允哥儿要这些干嘛?写字念书他还能理解。但这盖房子还用得着看书画画?还有这工具是用来干嘛的……

罢了。既然答应了,那就买吧!

与此同时,杨家村尾。

天光大亮,姜凤英己经带着杨金花和杨知荣下地去了。家里只剩下杨知允一人。

杨知允没有继续睡觉,跟哥姐都起个大早就在自家院子和周围的荒地范围里转悠。

小小的身影,背着手,迈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步伐,在屋子外面观察。

一会停下脚步目测距离;一会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捻开看看;然后又走到屋后石头岗的边缘,抬头看向那片着灰白色岩层的山坡,眼神专注,丈量规划石头厂。

嘴里还喃喃道:“三进……正院要坐北朝南,采光最好……东西厢房给知荣和我,大姐以后回来住倒座房或者后院的小楼?

后院还得留出菜地和禽舍的位置。靠近石头岗这边,要预留一大块平地,将来做采石场的粗加工区……运输通道也得提前规划……”

突然又想到:“加工厂建在隔壁会不会太吵啊?嗯,还是建到下游去……”

设想好一切后,在脑海中飞速构建着一个立体的、功能分明的模型。

前世锻炼出来的空间思维和规划能力,用上了。

目前没有纸笔,杨知允就捡了根树枝,在自家院门口的泥土地上,凭着记忆和心算,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和分区。

线条虽然简陋,但方位和比例却异常清晰。

这草图,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看懂。

“允哥儿!吃早饭没?这一大早的,画啥呢?”一个同族的婶子挎着篮子路过,好奇地探头张望。

杨知允立刻用脚把地上的草图抹掉,扬起小脸,露出纯真无害的笑容:“三婶早!没画啥,瞎玩呢!我娘下地去了,我自己热点粥喝过了!”

“哎哟,真懂事!”三婶夸了一句,目光却忍不住往杨家那破败的院墙里瞟。

“听说你家要建大房子啦?还要建三进的。啧啧,了不得!允哥儿,你家这是真发了呀?”

“哪有啊三婶。”杨知允笑嘻嘻地打马虎眼。

“就是运气好点,爹娘辛苦攒了点钱,想把房子弄结实点,省得老漏雨。”

类似的场景,在姜凤英带着两个孩子从地里回来的路上,更是频频上演。

“凤英妹子!收工啦?听说永旺兄弟去镇上办红契了?买了好大一块地呢!”村口洗衣回来的赵嫂子热情地打招呼,眼神却带着探究。

“是啊赵嫂子,”姜凤英扛着锄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

“当家的去办手续了。地嘛,是买了点荒地,想着以后种点啥也方便。”

“哎哟,可不止是种地吧?”另一个外姓的婆子凑过来,挤眉弄眼。

“村里都传遍了!你家允哥儿可是福星!卖个饼方子就得了贵人赏识!现在又要建三进的大瓦房!凤英啊,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咱们这些老邻居啊!”

“瞧您说的,王婶子 。”姜凤英心里有点烦,面上还是笑呵呵的。

“什么发达不发达的,就是穷日子过怕了,想换个不漏风的窝。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才是正理。”她一边说,一边加快了脚步。

杨金花和杨知荣跟在娘亲身后,也被一群半大孩子围住了。

“花儿姐!听说你家要盖好大好大的房子?比族长家的还大?是不是真的?”一个小丫头羡慕地问。

“荣哥儿!以后你家盖了大房子,我们能去你家院子里玩吗?”几个皮小子围着杨知荣。

“允哥儿真厉害!他咋那么聪明啊?”

杨金花被问得小脸微红,有些不知所措,只能含糊地说:“嗯……爹娘是这么说的……”

杨知荣挺起小胸脯,带着点小得意:“那当然!我小弟可厉害了!以后肯定让你们去玩!”

一路走回家,短短一段路,竟比下地干活还累。

好不容易摆脱了热情的“乡亲们”,关上那扇吱呀作响的破院门,姜凤英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疲惫。

“娘,他们今天都咋了?”杨金花小声问。

“是啊,娘,以前他们都不咋搭理咱家的。”杨知荣也有些纳闷。

姜凤英放下锄头,抹了把额头的细汗,叹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咱家现在在村里人眼里,那就是突然捡了金子。

有真心替咱高兴的,有想打听门道的,也有那心里泛酸的。以后啊,这样的话少不了,你们听着就行,别乱说,也别往心里去。”

姜凤英说着,目光落在安静地坐在墙角小板凳上、正拿着一根炭条在粗糙的桑皮纸上涂涂画画的杨知允身上。

小小的身影,在喧嚣过后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沉静,感觉外界的纷扰都与他无关。

姜凤英看着儿子,心里的那点烦躁和疲惫,不知不觉就消散了大半。

打心底的就觉得有他在,天大的事,好像也能塌不下来。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