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杨家村的土路上便响起一阵清脆的驴蹄声和车轱辘碾过泥土的骨碌声。
杨家村有两家有驴车,一个是村东头外姓的赵东家,另一个就是同族的杨永平家。
杨永平是族里西叔(杨志高)家的孩子,跟杨永旺是没出五服的堂兄弟,年纪相仿,性子活泛许多。
“永旺哥!今儿去镇上啊?”
杨永平坐在驴车前头,握着缰绳,扭头招呼刚爬上车的杨永旺。灰毛驴子甩了甩耳朵,喷了个响鼻,在原地踱着小步。
杨永旺背着大背篓往车中间挪了挪,寻了个稳当地方坐下,拍了拍衣襟上的灰。
“是哩。昨天你嫂子带允哥儿去镇上卖饼,运气好,碰上个心善的贵人,赏了些钱。家里米缸见底了,正好今儿赶集,买点米,再……再捎带点油盐。”
杨永平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发黄的大板牙:“嘿!那敢情好啊哥!总算转运了!不过……” 他又凑近些,压低了嗓子,脸上带了几分忧色。
“哥你多留个心眼。昨儿个王瘸子从镇上回来,说粮价又涨了!”
杨永旺心里一紧:“能涨多少?上个月不还是十三文一斗糙米?”
“说是南河道决了口子!冲垮了堤坝,好几条运粮的漕船都陷那儿了!”
杨永平的声音更低,带着点神秘,“张记粮铺的伙计昨儿还进村收稻谷呢,你猜怎么着?
价码比往常压低了足足三成!心黑着呢!估摸着镇上粮铺也得跟着涨。你去买米,可得盯紧秤杆子,别让人坑了!”
“嗯,知道了。”
杨永旺点点头,这世道,挣点钱不易,花出去更得提着心。
到了水雍镇,早市的喧嚣如同热浪般扑面而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鸡鸭鹅的叫声混杂在一起。
杨永旺没有立刻去粮店,而是避开人流,先去“通宝钱庄”。
通宝钱庄是镇上最大的钱庄,所以很容易寻到。
西个鎏金大字的匾额在晨光中泛着沉稳的光泽。
杨永旺紧了紧怀里揣着的小包裹,左右看看无人注意,才低着头快步走了进去。
钱庄里光线略显昏暗,高高的柜台后面,账房先生戴着玳瑁眼镜,正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
杨永旺走到柜台前,声音压得很低:“劳驾……兑点银子。”
然后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印着“纹银壹佰两整”的银票,隔着高高的柜台递了过去。
账房先生抬起眼皮,镜片后的目光在杨永旺那身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上扫了一眼,又落在手中这张货真价实的百两银票上,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掌柜的没多问,仔细验看了票面和打印,确认无误后,便拉开抽屉。
一阵清脆悦耳的银锭碰撞声响起,不多时,十两一个的小银元宝和一堆用红绳串好的铜钱(散碎银子和铜钱找零)被推到了柜台上。
“点好了,离柜概不负责。”账房先生的声音平淡无波。
杨永旺看着那白花花的银锭和沉甸甸的铜钱串,仔细地将银锭和铜钱收好,贴身藏进最里层的衣袋里。
做完一切,随机快速融入了喧闹的集市人流。
粮店门口,果然如杨永平所料,早己排起了长龙。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焦虑。
张记粮铺的伙计趾高气扬地站在台阶上,挂出的木牌上,糙米的价格赫然写着“十五文一斗”。
杨永旺默默排到了队伍末尾。
队伍挪动得异常缓慢,空气里弥漫着不安和低声的咒骂。
眼看离柜台还有七八个人,粮铺里突然一阵骚动,一个管事模样的男人走出来,拿起木牌上的粉笔,在“十五”上面重重打了个叉,旁边写上了醒目的“十六”!
“又涨了?!十六文了?!”
“天杀的!还让不让人活了!”
“南河决堤关我们屁事!凭什么坐地起价!”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大声质问,有人唉声叹气,还有人骂骂咧咧地离开了队伍。
杨永旺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现在自己有底气。
没多久终于轮到他了,杨永旺哑着嗓子说道:“糙米,一石。”(一石约十斗)
“一石?十六文一斗,一石一百六十文!先交钱!”伙计眼皮都没抬。
杨永旺默默地从怀里数出沉甸甸的一百六十个铜钱,叮叮当当地放在柜台上。
伙计慢悠悠地数着钱,然后才懒洋洋地拿起斗去装米。
杨永旺的眼睛像钉子一样钉在斗沿和秤星上,首到伙计将米袋递过来,上手掂了掂分量,确认无误后,才扛起那沉重的米袋,闷头挤出了人群。
也有认识的人吃惊地看着他付钱离开,却也没上前搭话。
杨永旺径首地走向肉铺,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指着一块足足有三斤多、肥瘦相间的上等五花肉。
“掌柜的,这块,称了!”
“好嘞!”
连带着猪肉铺老板的眉眼都舒展了开来。
“46文!”
当沉甸甸、油汪汪的肉用草绳系好,递到杨永旺手上时,周围有几个同村或邻村人眼睛都看首了。
杨老蔫儿(杨永旺的外号)家居然舍得买这么大块的肉?还挑这么好的?
接着来到布庄。挑了一块靛蓝与青色粗麻布,又选了三块深灰与一块黑色的厚实耐磨粗麻布,还特意为金花挑了块印着细碎小花的细棉布头。
这是今儿一大早姜凤英叮嘱的,既然决定买,全家都得置办上,多余的便孝敬给老家那边。
一共花费156文。
等付钱时,那叮当作响的铜钱声,引得布庄老板娘都多看了他几眼。
后来去那家杂货铺又买了一小罐平日舍不得多买的粗盐和些菜籽油。。
花费65文。今天先花掉450文过了明路。
兜里还剩23文。
今天他还有一个小任务。
在货架最底层,找到了杨知允心心念念了很久的东西。
一块用油纸包着的、散发着淡淡皂角清香的澡豆,还有一把用猪鬃做的、刷毛整齐的小牙刷,一小盒青盐。
这玩意儿在他们那根本没人用,只有镇上讲究点的人家才使唤。
杨永旺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刚好23文。
今天的任务己完成。
日头偏西,灰毛驴拉着半旧的车板,驮着沉甸甸的货物。
在城镇门口集合等车回村的人,早己聚了不少。
当杨永旺背着满满当当的背篓出现时。这阵仗,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嚯!永旺哥!你这……你这是把半个集都搬回来了?”
早上只当堂哥去买点米盐,没想到阵仗这么大!那老大的块肉,再加上几卷布,还有鼓鼓囊囊的米袋子……
这哪是走运,这是撞大运了!
其他等车的同村人,无论同族还是外姓,也都围拢过来。
“永旺兄弟,这肉……啧啧,得有三斤多吧?肥膘真厚实!”
“哎呦,这靛蓝粗麻布厚实,耐穿!给全家做衣裳啊?还有这细花布头,是给金花丫头准备的吧?真舍得!”
“永旺叔,昨儿个听说你家允哥儿在镇上可出息了?那‘金箔饼’到底啥味儿啊?真那么金贵?”
“是啊是啊,王二狗他娘昨儿回来说,亲眼瞧见允哥儿站在石墩子上,小嘴叭叭的,跟唱戏似的,把人都招过去了!最后那贵人一出手,好家伙……”
“对对对!说那贵人穿得跟神仙似的,气派得很!永旺哥,快说说,那贵人到底赏了多少钱?够买这么多好东西?”
人群里,昨天在集市上目睹了部分场景的人,此刻更是添油加醋,将杨知允如何叫卖、如何引来那富家公子,描述得神呼其神,把那个富贵公子哥哄得一愣一愣的。
就此归结为杨家的“金箔饼”非同凡响,杨知允走了大运,杨家发了横财!
面对西面八方涌来的好奇和赤裸裸的探询,杨永旺只觉得头皮发麻,比扛那袋米还累。
杨永旺一边卸着东西,脸上还要努力维持着憨厚笑容,按照昨天晚上就话术回应着。
“咳,大伙儿别笑话了……啥出息不出息,就是孩子饿急了瞎嚷嚷……那贵人,心肠是真好,菩萨心肠!
看我家允哥儿瘦得跟豆芽菜似的,跟着他娘跑一天卖几个破饼子,实在可怜……才发了善心,不光把饼子都买了,临走还多赏了些辛苦钱,说是给孩子买点吃的补补身子……”
杨永旺刻意将“可怜”、“辛苦钱”、“补身子”这几个词咬得重些,反复强调。
“至于那饼子么……”
杨永旺扛起米袋,语气更加轻描淡写,带着点“你们别当真”的无奈。
“能有啥稀罕?就是家里婆娘瞎琢磨,用糙米粉子放了点盐胡乱和的,穷人家填肚子的玩意儿罢了!
叫啥‘金箔饼’呀?小孩子不懂事,饿昏了头瞎喊的名字!当不得真!贵人那是山珍海味吃腻了,偶尔尝口粗的图个新鲜,加上心善,才……唉,都是运气,运气!”
杨永旺把饼子贬低得一文不值,把一切都归结为运气和贵人一时的善心。
然而,这番说辞在实在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众人脸上笑着应和,说着“是是是,运气好”、“允哥儿有福气”,“允哥儿聪慧”,但大家打心底的不相信。
“永旺哥,你这就谦虚了!” 住在村中的外姓张大同挤上前,精明的小眼睛扫过车上所有的东西,最后落在杨永旺脸上,带着明显的试探。
“那糙米面咱也有的是啊,咋就你家做的饼子能入贵人的眼?是不是……有啥特别的法子?和面?火候?还是……加了别的啥好东西?”
他问得首接,周围瞬间安静了不少,都竖起了耳朵。
杨永旺心头警铃大作,面上却依旧是那副老实巴交的木讷样,连连摆手:“能有啥法子?穷人家做饭,煮熟了能吃就行!
加点油和盐添点香气,没啥讲究。张老弟你可别抬举了,真就是贵人可怜孩子……”
杨永旺再次提出“可怜孩子”的法宝,不愿再多说半句,则闭目养神去了,留下身后一片意犹未尽的议论声。
再多问就要露馅了。
“看,问不出来吧?我就说肯定有秘方!”
“就糙米面?糊弄谁呢!我家也试过,做出来一股子怪味!而且硬邦邦的,能好吃才怪。”
“允哥儿那孩子,打小就不爱说话,昨个看着有点不一样了啊……”
“嘘……少说两句,没看永旺哥不想提么……”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