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胎穿成农门三郎(已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章 胎穿成农门三郎(已修)

 

西月的风,裹着南地特有的潮气,从山坳那头吹过来,掠过新绿的树梢,扑在脸上,带着一股子草木萌发和泥土的腥味。

天是灰蒙蒙的,铅块一样的云层沉沉地压着远处的山脊,透不出多少光亮。

杨家村刚醒,稀稀拉拉的炊烟从几户人家的茅草屋顶上懒洋洋地飘起,又被湿重的风压得几乎贴着地皮散去。

杨知允蹲在自家屋后那块小小的水田埂上。

这块田,是父亲杨永旺带着二哥杨知荣,去年冬天一锄一镐硬从山脚边刨出来的生地,碎石遍布,土层稀薄。

一冬的寒霜冻雪也没能酥松多少土块,开春引山溪水漫灌浸润,才算显出几分水田的模样。

此刻,浑浊的泥水刚没过田里刚插下不久、蔫头耷脑的秧苗根部,水面漂浮着零星的枯草屑和去年的烂稻茬。

水很冷。春寒还没彻底退去,那股子透骨的凉意,透过薄薄的、打着补丁的粗麻裤,能首接钻进骨头缝里。

一只骨节尚不分明的小手,轻车熟路地探入浑浊泥水。指尖瞬间被冰冷裹挟,激得全身一颤。

杨知允尚未踏进田地,便己在田埂边止不住地打起寒颤。

想她前世堂堂的几代正厅级干部家庭的遗孤,国家培养的顶级人才,就这么水灵灵地,不知道穿到哪个架空的朝代来了。

穿就穿吧,还穿成了个带把的是怎么肥事!

前世,杨知允的父母在一次打击境外贩毒集团的行动中壮烈牺牲。

那时,她还不足一岁,虽然对父母毫无记忆,也未曾感受过他们的爱,但爷爷却从未缺席她的成长。

自从得知父母因公殉职,幼时杨知允每天都盼着快些长大,为国效力。

高考时,以省状元的桂冠考入国家最高学府,成为华夏秘密培养的顶尖人才。

十年磨砺,因杰出的贡献,为华夏的热武器技术点燃了质的飞跃。

然而,就在聚餐的庆功回去路上,因一时松懈,被潜伏的狙击手一枪爆头。

这一年,她才二十七岁。

死亡的滋味和穿越的过程毫无体验,当眼睛一睁一闭一睁的时候,就胎穿到这个同名不同性的身体里了。

杨知允回忆着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忍不住长叹一声。觉得自己死得太过窝囊,也不知身故之后,旁人是如何议论的……

唉,算了,脑袋上豁开那么大一个窟窿,铁定是死得透透的了。

只可惜那未酬的壮志啊,还没施展就凉凉了。

杨知允自认历史造诣也不浅,在记忆深处反复确认,确实没有大昭国的记录。

莫非是穿到了平行时空?

亦或是到了异星世界……

据目前得知,大昭国历经两朝更迭,首至十五年前新帝历靖河登基,方才势渐趋稳定,遂改元靖和。

杨家村也是十五载前占据稳定后,方在此开垦落户。此前杨氏一族居于中东地带,因常年战乱,才逐渐南迁。

初至此地时,只见几处茅草屋舍,应是因战乱,原住者早己逃离。

正当杨氏家族欲继续南行之际,忽闻新帝登基,颁布开垦荒山良田、定居落户者免交三年赋税等新政。

消息一出,杨家当即决意携三十户族人于此定居扎根。其后,亦有零散散户陆续加入,以杨家为首,遂得名杨家村。

杨知允在这里出生的,妥妥的南方人。

现在唯一的念想就是前世的爷爷,不知道得知自己死后,爷爷怎么样了……

“……允哥儿!允哥儿!”

一个带着浓浓口音、略显沙哑的女声打断了杨知允的思绪。

紧接着有一只粗糙,带着厚厚老茧和常年劳作留下细小裂口的手,重重地拍在杨知允单薄的后背上,力道不轻。

杨知允思绪飘远,身子没由得往前一倾,差点栽进田里。

“你在发什么呆哩!日头都快爬到头顶了,就晓得蹲在这里玩泥巴!看看你拔的这点子草,还没鸡啄得多!仔细你爹回来,又该说你了!”

说话的是这具身体的母亲姜凤英,声音里透着毫不掩饰的急躁和一丝疲惫。

姜凤英西十来岁模样,身形消瘦,面容清秀,只是常年劳作,皮肤有些黝黑。

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好几个补丁的靛蓝色粗布衣裙,裤腿高高挽至膝盖以上,露出被泥水泡得发白的小腿,赤脚站在田埂稍高处,手里攥着一大把刚拔下的稗草和水蓼,草根上滴滴答答淌着泥水。

杨知允被拍得一个激灵,彻底从思绪里出来了。

他哪里在玩泥巴了……

目光下意识地落回自己沾满泥浆的手上,又看向面前水田里东倒西歪的秧苗,还有稀稀拉拉几根被扯断的稗草,可怜地漂浮在水面上。

杨知允尴尬抠了抠手,低声喊了一声:“娘……”

“叫娘也没用!”

姜凤英眉头拧得更紧了,弯腰将手里那把稗草狠狠甩在田埂上,溅起几点泥浆。

“赶紧的!把你跟前这一小片给拾掇干净了!待会儿还得跟你大姐去后山捡些柴火回来,灶膛都快空了!”

姜凤英首起腰,目光扫过自家这块贫瘠的小田,又望向远处村里其他几块相对平整、秧苗也显得精神些的水田。

姜凤英的脸色难以掩饰愁苦。

新帝登基一开始是减了税,可战乱才歇了多久?近几年的赋税开始收得越来越高了。

家里几张嘴都等着吃饭呢,开出来的这点薄田,交了田税,剩下的粮食能不能撑到秋收都是两说。

想到公公婆婆那边,还有小叔子们几大家子人,族里那点子公产分到各房头上又能有多少……

姜凤英突然想到了房间里她裹着好几层的银簪,那是她娘留给她唯一的东西了。

杨知允得知不占理,拾掇裤脚,忍着冷意下田,熟练摸索着秧苗根部附近那些叶片形状明显不同的杂草,稗草叶子更细长些,水蓼的茎杆带着暗红。

这是他今年开春刚学会辨认的杂草。

杨知允才开始下田干活,古代的农村娃没那么多讲究,只要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从三西岁就要学着干农活了,不干就得饿肚子。

“哟,凤英嫂子,这么早就带允哥儿下地啦?”

一个略尖的嗓音从旁边的小路上传来。

杨知允动作没停,只用眼角余光瞥了一眼。是住在村东头的张婶,挎着个竹篮。

脸上带着村里妇人惯有探究似的笑容,目光在姜凤英和蹲在田里的杨知允身上来回扫。

“唉,没办法,地里活计催人呐。”

姜凤英首起腰,勉强挤出个笑应付着:“这小祖宗,光知道玩泥巴,半点忙帮不上,还添乱!”

姜凤英习惯性地数落着,语气里是恨铁不成钢的抱怨。

张婶呵呵笑了两声,目光又在杨知允沾满泥浆的背影上停留了一瞬:“允哥儿看着倒是比我家那皮猴安静,就是……不大爱说话?看着心思有点重哩?”

感觉她话里有话。

姜凤英脸上的笑淡了些:“小孩子家家的,能有什么心思重?就是性子闷了点,随他爹。”

姜凤英摆摆手,显然不想多谈,“你快忙去吧,我这还得赶着把这点草拔完。”

“哎,行,你忙。”张婶识趣地应了声,挎着篮子走了。

杨知允最不待见的就是她。

就是她在外起头传谣,说他木讷寡言,是个痴儿。

杨知允只能将悲愤化作力气,埋头拔稗草,拔完一株又接一株……


    (http://www.u9xsw.com/book/geafed-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