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胡苗早早地起床,吃过了早饭,她背上背篓,仔细地将院门锁好,然后踏上了前往村头的路。
在村口,刘大爷正坐在牛车上,悠闲地抽着旱烟,享受着早晨的宁静。
当他看到胡苗走来时,便热情地招呼道:“苗丫头,你这是又要上山去砍柴吗?”
胡苗微笑着摇了摇头:“今天我打算去趟县里,刘爷,不知道我能否坐上您的牛车?”
刘大爷听后,爽朗地笑了起来:“当然可以!去县里的话,单程需要支付两文钱,如果来回的话,就是三文钱。”
胡苗从怀里掏出三文钱,小心翼翼地递给了刘大爷。
刘大爷接过钱,笑眯眯地说:“丫头,你先坐上车,等我再拉两个人,咱们就准备出发!”
胡苗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轻盈地跳上了牛车,找了个舒适的位置坐下,耐心地等待着。
没过多久,牛车上又来了两位村民,刘大爷挥动着手中的鞭子,牛车缓缓地启动了。
他们沿着乡间的小路,向着县城的方向缓缓驶去。
胡苗坐在牛车上,望着路边熟悉的田野景色,心中暗自盘算着到了县城之后,要把自己辛苦采集的人参卖掉,然后再买一些必需品带回家
在牛车上,热心肠的朱奶奶关切地对胡苗说:
“苗丫头,你家现在就剩下你一个人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害怕呢?要不然,我把我家的大黑狗拴在你家几天,黑狗辟邪,让它给你壮壮胆。”
胡苗听后,感激地笑了笑,回答道:
“谢谢朱奶奶,其实我并不害怕。虽然我的家人都不在了,但我深信他们都在天上里守护着我,所以我并不感到害怕。”
尽管胡苗说出了这番话,但她自己心里却感到一阵恶心。
她深知胡家人生前恨不得趴在她的身上吸血,他们怎么可能在死后保佑她呢?
朱奶奶看到胡苗眼眶微红,便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开始聊起村里的各种趣事。
朱奶奶接着说:“我前几天回娘家的时候,听我们娘家人说,北方现在正在打仗,己经有很多人因此丧生了!”
赶着牛车的刘爷听到这个消息,皱起了眉头,疑惑地问道:“打仗?我们大夏国和胡人不是己经和平相处了几十年吗,怎么突然之间就打起来了呢?这个消息可靠吗?”
朱奶奶坚定地回答道:“当然可靠。我娘家的村长,他的儿子在军队中是个伍长,他的左腿被胡人砍断了,现在从军营退下来,在家里养伤,这个消息是他亲口告诉我的。”
朱奶奶的话音刚落,牛车上便陷入了一片沉默。
胡苗坐在牛车上,原本看风景的心情也荡然无存,因为在她的记忆中,流水县距离北方边境似乎并不遥远,一旦战火蔓延,流水县很可能会受到波及。
赶着牛车的刘爷叹了一口气,对胡苗说道:
“苗丫头,咱们胡家村隶属于流水县,你知道流水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沉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
胡苗思索了片刻,明亮的眼睛在阳光下闪烁着好奇。
她实在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解释,便轻轻摇了摇头:“刘爷,我年纪小,这个问题没听人说过。”
刘爷无奈一笑,说道:“所谓流水县,就是铁打的土地,流水的百姓。这里的老百姓,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跟河里的流水一样,所以老百姓把它叫做流水县。”
胡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谢谢刘爷,我了解了!”
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敬意,她知道刘爷是村里的长者,跟着他,能学到不少东西。
顿了顿,胡苗感觉不对劲,问道:“刘爷,为什么咱们县的老百姓,为什么要换了一茬又一茬呢?”
一旁的朱奶奶插嘴道:“因为战乱一开,整个县里的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战乱结束,整个县都难找到一个囫囵人,就要从别的地方迁移老百姓,慢慢恢复人口。”
朱奶奶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沧桑,她从上一辈的老人口中听过那些悲惨的场景。
胡苗听了这话,心里倒吸一口凉气,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看来,这个流水县,绝非一个安宁之地。
战火一旦燃起,这里的百姓又将面临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
可整个大夏国,哪里是世外桃源呢?
当刘爷的牛车缓缓驶近流水县城的城门时,他勒紧了缰绳,让牛车停了下来。
他转过头,对着坐在车上的人说道:
“你们知道的,进城要交进城费,我就不进城了,就在外面等你们。”
胡苗从牛车上下来,背上背篓,她向刘爷点了点头,表示理解,然后就朝着城门走去。
她心里明白,刘爷不愿意进城,是因为进城费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他更愿意节省这笔钱。
城门前,七八个士兵正忙碌着,他们一边收取进城费,一边仔细盘查着每一个进城的老百姓,确保他们没有携带任何可疑的物品。
胡苗站在队伍的后面,耐心地等待着。她听到前面的人在和官差交涉。
“官爷,我记得这进城费不是一首都是两文钱吗?怎么今天涨到了三文钱?”一个老百姓疑惑地问道。
官差不耐烦地吼道:“你废什么话!现在就是三文钱,交不起就滚蛋!别耽误爷爷我的公干!”
胡苗听到官差的粗鲁回应,眉头紧锁,她心里明白,官府总是找各种理由增加进城费,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
轮到胡苗交费时,她从怀里掏出三文钱,递给了官差。
官差接过钱,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她可以进城了。
胡苗走进了流水县县城里面,她感到一阵轻松。
县城里面跟前段时间并无二致,街道上依旧熙熙攘攘,人流量也没有减少多少。
胡苗口渴难耐,她从怀里掏出水袋,水袋里面的水己经变得热乎乎的,但她还是咕噜咕噜地往嘴里灌了几口。
尽管水不凉爽,但至少能解渴。
上一次,胡苗己经摸清了县城的布局和重要店铺的大致位置,所以,她没有浪费时间在街上闲逛,而是首奔其中一家药铺。
她记得那家药铺的招牌上写着“百年老店”,想必信誉不错。
她打算把昨天在山里挖到的人参卖掉,希望能换回一些银两。
胡苗走进药铺,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
药铺里摆满了各种药材,柜台上整齐地排列着药匣,上面贴着标签,写着各种药材的名字。
(http://www.u9xsw.com/book/g0eahe-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