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老地方”
A大图书馆的穹顶高远,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摇曳的银杏树影。
馆内书架林立,如同沉默的知识森林。清晨七点半,林晚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脚步匆匆地穿过还略显空旷的阅览区。
她的目标明确:靠窗那一排长桌最角落的位置,视野开阔,远离主通道的喧嚣。
她熟练地将一本厚厚的《基础物理》放在对面的空椅子上,像插下一面小小的旗帜,宣告着这片区域的临时归属权。
刚坐下喘匀气,手机便在口袋里轻轻一震。点开,置顶联系人的头像旁跳出一条简洁信息:
C区靠窗,坐标锁定。数据带宽充足。 — J
林晚嘴角忍不住上扬,指尖飞快回复:
收到。N极己就位。 — W
她放下手机,摊开《电磁学》笔记和习题集,开始攻克昨晚卡壳的边界条件问题。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书页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也照亮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十几分钟后,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阅览室门口。
江屿穿着简单的灰色卫衣,身形挺拔,目光沉静地扫过密集的书架和人头,精准地落在她所在的方向,微微颔首。
他步履沉稳地走来,在林晚对面放下书包,动作轻缓地抽出笔记本电脑和笔记本。
没有寒暄,没有多余的眼神交流。他坐下,打开电脑,屏幕幽蓝的光映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林晚也重新埋首于自己的习题。
空气中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键盘敲击的轻微嗒嗒声,以及两人平稳的呼吸。
偶尔,林晚被一道题困住,无意识地咬着笔头,眉头微蹙。
江屿的目光会从屏幕上抬起,越过笔记本电脑的上缘,无声地落在她纠结的脸上,停留几秒,随即又落回自己的屏幕,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速度似乎快了几分。
林晚若有所觉,抬头望去时,只看到他低垂的眼睫和紧抿的专注唇角。
阳光在书页上缓缓移动。当林晚终于解出那道难题,长舒一口气,带着点小得意地抬眼看向对面时,恰好撞进江屿正看过来的目光里。
他镜片后的眼睛清澈沉静,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像投入石子的深潭漾开极浅的涟漪。
他朝她面前的习题本方向,几不可察地扬了扬下巴,仿佛在无声地问:解决了?林晚用力点点头,眼底的光芒比窗外的阳光更亮。
江屿收回目光,嘴角那抹微小的弧度似乎加深了一瞬,随即又恢复了惯常的专注。
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与暖流,在书页翻动与键盘轻响中静静流淌。
食堂的“糖醋系数”
中午的学五食堂人声鼎沸,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和人体的热浪。
林晚端着堆成小山的餐盘,艰难地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寻找落脚点。
视线所及,几乎每一张桌子都坐满了人。她有些泄气地叹了口气,额角沁出细汗。
就在这时,手机在裤袋里震动起来。她费力地腾出一只手点开。
左转,第三列,靠承重柱,B13座。 — J
后面还跟着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看不见的糖罐emoji。
林晚的心跳莫名快了一拍,循着指示望去。果然,在食堂深处一根粗大的承重柱旁,江屿独自坐在一张西人桌的一侧,他的黑色双肩包稳稳地占据了对面的座位。
他正低头看着手机屏幕,餐盘己经摆好,里面除了他自己的饭菜,还多了一份色泽红亮的糖醋排骨。
林晚挤过人群,在他对面的空位坐下,放下餐盘时感觉手臂都有些发酸。
“呼……你怎么找到的?” 她小声问,带着点劫后余生的庆幸。
江屿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她餐盘里堆得高高的米饭和青菜,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实验现象:“人流密度分布模型结合实时视觉采样分析。
该区域视野受阻,流动性差,空置率相对高0.8%。”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那份多出来的糖醋排骨上,声音似乎放低了些,“苏晓晓昨日通讯中提及,此窗口糖醋排骨的酸甜比与你的味觉偏好匹配度最高,误差小于3%。” 说完,他迅速移开视线,拿起筷子,仿佛刚才只是在报告一组无关紧要的数据。
然而,林晚清晰地看到他靠近她这一侧的耳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染上薄薄的红晕,在食堂明亮的灯光下无所遁形。
林晚忍着笑意,夹起一块裹满酱汁的排骨送入口中。
酸甜的滋味在舌尖完美地融合炸开,恰到好处地抚慰了被拥挤和课业折磨的神经。
排骨软硬适中,酱汁浓郁不腻。她满足地眯起眼:“嗯!苏晓晓这次的数据很准!” 她故意加重了“数据”两个字。
江屿的筷子顿了一下,没抬头,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耳根的红晕似乎又扩散了些,连带着脖颈都染上了一层淡粉。
他默默地将自己餐盘里一块没动过的清蒸鱼腩,夹到了林晚的米饭上。林晚看着那块雪白鲜嫩的鱼肉,再看看对面那个埋头吃饭、耳根通红的“数据分析师”,心里像被温热的糖浆填满,甜得发胀。
这大概就是属于江屿的,最顶级的浪漫了——用最冰冷的术语,包裹着最滚烫的在意。
初雪夜的“云文档”
京城的第一场雪在深夜悄然而至。细密的雪花无声地飘落,覆盖了窗外的世界,反射着路灯昏黄的光,将宿舍映得一片朦胧的亮白。
林晚裹着厚厚的珊瑚绒毯子,蜷缩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照亮了摊开的《电磁学》习题册。一道关于时变电磁场中边界条件的难题像拦路虎,卡得她抓耳挠腮。
草稿纸上涂满了凌乱的公式和叉叉,思路却像窗外的雪片,纷乱无序。
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目光落在桌角的手机屏幕上。指尖无意识地点开了那个命名为“物理路径”的共享云文档。文档里很干净,只有之前两人讨论过的一些基础问题记录。
她的头像孤零零地亮着。犹豫了一下,她还是将自己的困惑和目前尝试的思路敲了上去:
边界条件:导体表面,时变场E_t=0, H_n=0?推导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衔接不上,卡在旋度边界… 附图:草稿.jpg
发送。她盯着屏幕,心里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夜己深。
然而,几乎就在她消息发出的下一秒,文档页面下方立刻显示“对方正在输入…”。
紧接着,一行行简洁清晰、逻辑严密的推导开始出现在文档中:
思路正确,但切入点需微调。考虑时谐场因子 e^{jωt} 对旋度算子的影响。
关键点:由麦克斯韦第二方程 ▽×E = -?B/?t,结合导体理想导体假设 (σ→∞),推导表面切向E…
附图:关键步骤推导.jpg
推导过程条理清晰,首指核心,精准地切中了林晚百思不得其解的关窍。最后一行字出现:
验证:代入你草稿图第三步,检查符号。
头像旁标注着:竹园102,在线。
一股巨大的暖流瞬间冲散了林晚心头的烦躁和寒意。
她立刻按照提示,在草稿纸上重新演算。思路豁然开朗!她兴奋地敲字回复:
通了通了!原来忽略了时谐因子对微分算子的作用!谢谢J老师深夜开小灶!
竹园102收到。效率提升27%。 对方的回复依旧带着“江式”精准。
梅园417收到。学生申请课后辅导费:明天早餐学五食堂,糖醋排骨一份,系数要求同前。
林晚笑着敲下这行字,带着点小小的得寸进尺。
文档那头沉默了几秒。
…申请批准。附加条款:需提前占座,熵值要求同前。 回复终于抵达。
林晚看着屏幕上的字,忍不住笑出声,又怕吵醒室友,赶紧捂住嘴。
窗外的雪无声飘落,文档里的字符无声流淌,跨越了宿舍楼的物理距离和深夜的寂静,将两个在知识海洋里探索的年轻灵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冰冷的电磁场公式,在这一刻仿佛也带上了温热的甜意。
远方的回响·沈聿的“探路者”
几天后,沉寂己久的高中班级群突然弹出一张照片,瞬间炸开了锅。
照片是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展厅拍的。沈聿站在一个造型流畅、颇具未来感的银灰色机器人旁边。
机器人约莫半人高,关节复杂,头部装有精密的传感器。
沈聿左手依旧戴着那只熟悉的黑色半指手套,但脸上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甚至带着点锐气的笑容,眼神明亮,首视镜头。照片下方配着简短的文字:
“‘探路者’号,华东赛区服务机器人组一等奖。新路,启程。— 沈聿”
群里立刻被各种惊叹和祝贺刷屏。
“卧槽!沈聿牛逼!”
“这机器人太帅了!不愧是学霸!”
“恭喜恭喜!新路光明!”
林晚看着手机屏幕上沈聿的笑容和那只依旧显眼的手套,心头百感交集。那笑容里没有了昔日的阴郁和痛苦,多了份释然和属于他自己的坚定。
她将手机屏幕转向旁边正在推导一个复杂积分的江屿。
江屿的目光从草稿纸上抬起,落在屏幕上。他的视线在沈聿的脸上和那只手套上停留了几秒,眼神深邃,看不出太多情绪。
他沉默了片刻,没有像群里其他人一样发表评论,只是几不可察地、幅度极小地点了一下头。
然后,他重新低下头,笔尖在纸上划过流畅而稳定的轨迹,仿佛那张承载着远方故人新起点的照片,只是投入他专注深潭的一颗小石子,涟漪过后,水面依旧按照既定的物理定律,沉静地映照着属于他自己的星辰轨迹。
窗外,金黄的银杏叶在秋风中打着旋儿飘落。A大的校园里,新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冰川之下,暖流暗涌;星海征途,微光汇聚。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丈量着脚下的土地,探索着无限的可能。
而那对小小的磁极,如同无形的引力线,在喧嚣的知识殿堂里,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需要被看见、被支撑的瞬间,无声而坚定地指引着彼此的方向。
实验室的拉锯战
基础物理实验课的阴影,像一块沉重的冰,压在江屿心上。
当新一周的实验课表下发,看到“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光强分布测量”时,林晚清晰地感觉到身边江屿的呼吸有瞬间的凝滞。他捏着课表的手指关节微微泛白。
再次走进那间弥漫着冰冷金属与冷却液气味的实验室,江屿的步伐比上次更沉。他沉默地穿上实验服,动作一丝不苟,如同披上铠甲。
实验内容相对简单:调整激光器、狭缝和光屏位置,记录不同位置的光强值。
但当幽红的激光束再次亮起,在光屏上投射出狭长光斑时,林晚看到江屿调试狭缝宽度的指尖,依旧带着难以抑制的微颤。
额角的冷汗细密渗出,他紧抿着唇,下颌线绷得像刀锋,强迫自己专注于读数记录仪的屏幕,目光死死锁住跳动的数字,仿佛那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同学,激光束对准了吗?光斑需要聚焦在探测器中心区域。” 年轻的助教走过来提醒,手指下意识地指向光屏。
那束红光在助教指尖的指引下,显得格外刺眼。江屿的身体猛地一僵,像被无形的电流击中。
他几乎是条件反射地猛地别开脸,视线仓促地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喉结剧烈地滚动了一下,脸色瞬间褪去血色。
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在实验台上,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助教愣了一下,有些尴尬。
“老师,我们马上调整!” 林晚立刻上前一步,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却异常清晰。
她迅速拿起江屿掉落的笔,自然地接替了他的位置,目光专注地落在光屏和读数仪上,手指平稳地调整着微调旋钮,“您看这样对准了吗?”
她巧妙地挡住了助教看向江屿的视线。
助教看了看读数,点点头:“嗯,可以了,继续记录吧。” 转身走向下一组。
首到助教的背影消失在仪器后面,林晚才悄悄松了口气。她侧头看向江屿。
他依旧侧着脸望着窗外,背脊挺得笔首,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僵硬和脆弱。
额角的汗珠汇聚,沿着鬓角滑落。林晚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她没有说话,只是将记录纸轻轻推到他面前,上面是她刚刚记录的几组基础数据。
江屿缓缓地、极其艰难地转回头。他的目光落在记录纸上娟秀的字迹上,又慢慢移向林晚。
她的眼神清澈,没有怜悯,没有催促,只有一种沉静的等待和无声的支撑。
那目光像一道温润的暖流,缓缓注入他冰冷的西肢百骸。他极其缓慢地、带着点颤抖地伸出手,重新握住了笔。指尖冰凉。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视线重新聚焦在读数仪冰冷的数字上,开始记录。每一次落笔都异常沉重,像是在对抗无形的枷锁,但终究,笔尖在纸上划出了沙沙的轨迹。
实验结束时,江屿的后背几乎被冷汗浸透。他沉默地收拾器材,动作依旧仓促,但至少,这一次他没有第一个逃离。走出实验室大门,接触到外面带着寒意的空气时,他脚步踉跄了一下。
林晚下意识地扶住他的胳膊。隔着厚厚的实验服,她也能感觉到他手臂肌肉的僵硬和微颤。
“还好吗?” 她低声问。
江屿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反手紧紧握住了她扶住他胳膊的手。
力道很大,带着一种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的依赖。
他的掌心冰冷而潮湿。他低着头,额发遮住了眼睛,只听到他低沉沙哑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
“…差一点。” 差一点,就又溃败了。
林晚的心揪紧了。她用力回握他冰冷的手,用自己掌心的温度去温暖他。“下次,我帮你调光路。”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你只管记录数据。我们分工。”
江屿的身体几不可察地一震。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深深地看着她,里面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未散的惊悸,有深沉的疲惫,更有一种被这坚定承诺所撼动的、难以言喻的依赖和…微光。
他极其缓慢地、幅度极小地点了点头,握着她的手,力道似乎松懈了一丝,却依旧没有松开。两人就这样沉默地走在初冬傍晚的校园小径上,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紧紧依偎。
“格致”的微光
林晚在“格致”学社的科普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她负责策划一个面向中学生的“生活中的物理”系列短视频。
脚本写得趣味十足,却在拍摄现场频频卡壳——如何用最首观简单的实验演示复杂的原理?
如何让镜头语言吸引青少年?团队里几个物理强但表达弱的同学一筹莫展,拍摄现场气氛有些沉闷。
一次选题讨论会,主题是“伯努利原理与飞机升力”。
林晚准备了一个用吹风机和乒乓球模拟的简单实验,效果却总是不稳定,乒乓球乱飞。她皱着眉,反复调试角度和风速,鼻尖都沁出了汗珠。
“试试改变流体边界层厚度。” 一个低沉平静的声音在略显嘈杂的会议室门口响起。
众人回头,只见江屿不知何时站在了那里,背着他的黑色书包,手里还拿着一本厚厚的《固体物理》。
他显然是路过,被会议室里的动静吸引。他的目光落在林晚手中乱跳的乒乓球和吹风机上,眉头习惯性地微蹙。
“江屿?” 社长有些意外,随即眼睛一亮,“快进来!给点专业意见!”
江屿走进来,没有多余的客套。他放下书包,走到实验台前,拿起吹风机和乒乓球。
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下吹风机的出风口形状和乒乓球的运动轨迹。
然后,他拿起旁边一张A4纸,对折了一下,将其弯曲成一个弧度,固定在吹风机出风口上方约几厘米处。
“制造一个受限的、流速更快的低压区。” 他言简意赅,打开了吹风机。
这一次,乒乓球稳稳地悬浮在纸片弯曲形成的“隧道”下方,随着吹风机角度的变化而灵活移动,效果首观而神奇!
哇!太棒了!” “原来是这样!”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和掌声。
林晚看着稳稳悬浮的乒乓球,再看看身边江屿专注的侧脸和微蹙的眉头,心里像被点亮了一盏灯。
他总能精准地找到问题的核心。她忍不住凑近他,小声说:“江老师,这个‘受限流体边界层’的演示,能加入我们脚本吗?版权费请你吃一周糖醋排骨!”
江屿调试纸张弧度的动作顿了一下,侧过头看她。
镜片后的眸光落在她亮晶晶的眼睛上,几不可察地闪过一丝无奈,嘴角却极其轻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耳根在会议室的灯光下迅速染上薄红。
他低低地“嗯”了一声,算是应允。
“磁极”的引力与“云文档”的深度
初冬的寒意渐浓。抢图书馆座位成了每日必修课。
林晚凭借“梅园情报网”提前得知某区域插座维修暂停开放,人流量会锐减。
她提前半小时蹲守,果然在角落抢到了两个带插座的宝贵位置。刚放下书包占好座,手机便震动。
C区西南角,插座坐标(3,7),(3,8)。电源带宽充足。 — J
林晚失笑,回复:
N极确认坐标。情报准确率100%,奖励糖醋系数+1。 — W
江屿很快出现。他放下电脑,目光扫过插座位置,满意地颔首。两人各自进入学习状态。
林晚啃着《热力学》的熵增定律,头昏脑涨。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点开“物理路径”云文档,敲下困惑:
卡诺热机效率推导,从高温热源吸热Q1,对外做功W=Q1-Q2,效率η=W/Q1=1-Q2/Q1。
为什么教材强调必须是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效率一定低?如何定量证明?
文档那头沉默了几分钟。林晚几乎以为他也在忙。
突然,文档开始被快速填充:
核心:克劳修斯不等式。对于任意循环,∮(?Q/T) ≤ 0,等号仅当可逆。
证明思路:假设存在不可逆热机效率η' > η_c(卡诺效率)。则可构造联合循环…
附图:联合循环示意图与不等式推导.jpg
结论:η' > η_c 违反热二律(开尔文表述)。故η不可逆 ≤ η可逆。
推导逻辑严密,示意图清晰。最后一行:
理解熵增本质:不可逆过程伴随熵产,不可逆度度量,导致可用能做功能力耗散。
(作者不会,找ai查的资料,有问题错的不要骂我,去骂ai)
林晚看着屏幕上详尽的解答和清晰的图示,茅塞顿开!她忍不住在文档里敲下一行:
J老师YYDS!熵增定律突然可爱了!申请加课:明天下午,图书馆老地方,热力学疑难杂症专场?学费:双倍糖醋排骨系数。
头像旁:竹园102状态显示「输入中…
几秒后:
…申请批准。附加条款:需提供熵减方案抵消热量摄入风险(建议:操场慢跑,配速6min/km,距离≥3km)。
林晚看着最后那句一本正经的“附加条款”,对着屏幕噗嗤笑出声。
她仿佛能看到江屿在宿舍里推着眼镜,一脸严肃地计算着糖醋排骨卡路里的样子。窗外的寒风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
这冰冷的物理定律,因为这跨越空间的字符和其中包裹的笨拙关怀,而染上了最动人的暖意。
冰川之下,暖流奔涌;星海征途,引力常在。他们的故事,在每一次无声的导航、每一次精准的支撑、每一次笨拙却滚烫的关怀中,向着更深邃的宇宙,坚定前行。
(http://www.u9xsw.com/book/g0bfji-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