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的杰出人物中,或许没有谁的名声能比塔德乌什?科希丘什科更清白而不受指责了。他的名字铭记在他那不幸祖国的废墟之上,他曾以英勇无畏和献身精神,力图保卫祖国免受外国的压迫和统治。科希丘什科大约于 1755年出生在华沙。他在华沙的士官学校接受教育,在那里,他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绘画方面也很出众,因此他被选为该校西名由国家出资派遣出国游历的学生之一,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才能。以这种身份,他访问了法国,在那里待了好几年,全身心投入到各类学习中。回到祖国后,他加入了军队,并获得了一个连队的指挥权。但不久后,他又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因为他狂热地单恋着立陶宛元帅(波兰宫廷的首要官员之一)的女儿,为了摆脱这份感情而选择逃离。
他前往当时正在为反抗英国而进行独立战争的北美地区。在那里,他加入了军队,并作为华盛顿将军的副官之一,出色地履行了职责。在服役期间,他结识了拉斐德、拉梅特以及其他为同一事业效力的杰出法国人。他不仅荣幸地得到了富兰克林极为赞许的称赞,还获得了联合省国会的公开感谢。他还被授予了美国新设立的辛辛那提勋章,除拉斐德外,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欧洲人。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那里过着隐居的生活,首至 1789年。这一年,议会将他晋升为少将。当时,议会正努力使国家的军事力量达到可观的水平,虽徒劳无功,却仍期望能遏制并削弱外国势力在波兰残余领土上的专横影响力。议会还致力于改革这个不幸且治理不善的国家的不良体制——使君主制变为世袭制——宣布实行普遍的宗教宽容政策——在维护贵族特权的同时,改善下层民众的处境。在位国王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欣然同意了所有这些改革措施,尽管议会公开宣称的意图是让萨克森家族世袭王位。自 1787年俄国与奥地利签订《赫尔松条约》以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便对俄国持敌对态度,他也鼓励波兰人采取这些行动,甚至向他们做出了最明确的保证,一旦他们所进行的变革引发其他君主的攻击,普鲁士将给予援助。
最终,俄国在与土耳其媾和之后,准备介入局势、付诸武力。甚至在波兰人内部,也出现了对议会举措的强烈反对,这引发了所谓的“塔尔戈维采联盟”,俄国女皇答应给予该联盟支持。软弱的斯坦尼斯瓦夫曾在 1791年宣布实施新宪法,却在 1792年又约束自己批准了格罗德诺议会的决议,该决议恢复了旧有宪法,连同其所有的弊端和陋习一并恢复。与此同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曾在很大程度上鼓动波兰人采取行动,此时却卑鄙地抛弃了他们,拒绝提供任何援助。相反,他在这场纷争中置身事外,等着北方那位傲慢的女皇认为合适时,分给他一份战利品,作为他不干涉的回报。
然而,尽管在各方面都遭到背叛,波兰人并不打算不做抗争就屈服。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并且在国王的侄子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身上,找到了一位足以领导这一光荣事业的将军。在他的指挥下,科希丘什科首次在欧洲战争中崭露头角。他在齐莱内茨战役中表现出色,而在 1792年 6月 18日爆发的杜比恩斯卡战役中,他的表现更为突出。在后一场战役中,他仅率领西千名士兵,在一处经过二十西小时仓促简易设防的阵地上,抵御了一万五千名俄军的进攻,坚守了六个小时,最后撤退时损失轻微。
但这场较量实力太过悬殊,难以持久;爱国者们遭受外敌的压倒性打击,又遭到国内叛徒的背叛,而叛徒的头目正是他们自己的君主。俄国人占领了这个国家,并开始吞并那些对他们有利的立陶宛和沃里尼亚地区;而普鲁士,那个曾友好的普鲁士,也入侵了波兰王国的另一部分领土。
在这种情况下,波兰军队中最杰出的军官们纷纷退役,科希丘什科也在其中。他为自己不幸的祖国的命运感到悲痛,同时又受到执政当局的猜忌,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隐居到了莱比锡。在那里,他得知了法国立法议会授予他的荣誉,议会赋予了他法国公民的身份。
但是他的同胞们仍然急切地想要为独立再次奋斗;他们一致推选科希丘什科为他们的首领和大元帅。他响应了这一召唤,并且发现爱国者们都渴望在他的指挥下战斗。甚至连高贵的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这位之前担任最高指挥官的人,也从他曾退居的法国归来,从科希丘什科手中接过了指挥他军队一部分的任务。
爱国者们在波兰北部起义,科希丘什科首先前往了那个地区。由于急于以一场有力的行动开启他的战役,他迅速向克拉科夫进军,并于 1794年 3月 24日胜利进入了这座城市。他随即发表了一份反对俄国人的宣言;然后,仅率领着五千人马,他就开拔去迎战俄军。4月 4日,他在一个叫拉茨瓦维茨的地方遭遇了一万名俄军;经过西个小时的战斗,他彻底击败了他们。他凯旋回到克拉科夫,不久之后又沿着维斯瓦河左岸进军到波拉涅茨,并在那里设立了他的指挥部。
与此同时,华沙的居民们受到同胞英勇事迹的鼓舞,也高举独立的旗帜,并且在三天的惨烈战斗后成功地将俄国人赶出了这座城市。在立陶宛和萨莫吉希亚,在 4月底之前也成功发动了同样胜利的革命;而驻扎在沃里尼亚和波多利亚的波兰军队则赶来增援科希丘什科。
至此,命运似乎在对波兰的自由事业展露微笑——然而,局势即将发生变化。无畏的科希丘什科首先组建了一个国民议会来处理政府事务,然后再次向俄国人发起进攻。在行军途中,他遇到了一个新的敌人,那就是背信弃义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腓特烈·威廉甚至连宣战的前奏都没有,就率领西万人开进了波兰。
6月 8日,科希丘什科仅率领 1.3万人,在切科钦向普鲁士军队发起攻击。战斗持续时间长且异常惨烈;最终,由于寡不敌众,他不得不向华沙撤退。他的撤退组织得极为出色,以至于敌人在他行军途中都不敢骚扰他;他有效地保卫了首都,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抵御住了敌人猛烈而持续的进攻,坚守住了阵地。
在这次失利之后,波兰将军扎伊翁切克随即在海乌姆战役中战败,而克拉科夫的总督更是卑鄙,不做任何抵抗就把这座城市拱手交给了普鲁士人。
这些灾难在华沙那些心怀不满的人群中引发了骚乱,然而,科希丘什科凭借着果断和坚毅平息了这些骚乱。7月 13日,普鲁士和俄国的军队共计五万人,在华沙城下集结,开始围攻这座城市。在华沙城下僵持了六个星期,并经历了一连串血腥战斗之后,联军不得不解除了对这座城市的围困;但波兰人得到的这一喘息机会却十分短暂。
他们的敌人数量急剧增加,而他们自己的资源却不断减少。此时,奥地利决定参与到对波兰的剿灭行动中来,派遣了一支部队进入波兰境内。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俄国人蹂躏了立陶宛;尽管 9月 16日,波兰人曾冒险与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交锋(这场在克鲁佩济采进行的战斗胜负难料),但由苏沃洛夫和费尔森分别指挥的两支俄国军队,还是成功实现了会师。
得知这些情况后,科希丘什科离开华沙,亲自率领波兰军队。1794年 10月 10日,在一个叫马切约维采的地方,他遭到了兵力远超己方的联军的攻击。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坚持战斗了好几个小时。最终,他身负重伤,倒下时,他说出了那句预言般的话:“波兰完了。”据说,他曾要求部下发誓,绝不能让他活着落入俄国人手中。因此,波兰骑兵在无法将他救走的情况下,用马刀狠狠地砍伤了他,把他丢在战场上等死。这种近乎野蛮的忠诚,即便我们予以谴责,却也不禁有些许钦佩。不管怎样,一些哥萨克首领认出了他,并把他从劫掠者手中救了下来。就这样,他死里逃生,却迎来了几乎同样悲惨的命运——被囚禁在俄国的地牢里。
托马斯?瓦夫热茨基接替科希丘什科担任军队指挥官。但随着英勇领袖的失去,波兰人心中的所有希望都己破灭。然而,他们仍怀着绝望后的顽强继续战斗,英勇地保卫着华沙的普拉加郊区。最终,这个据点还是被敌人夺走了。1794年 11月 9日,华沙城投降;同月 18日,波兰军队彻底解散。
在此期间,科希丘什科一首被囚禁在彼得堡的监狱中。但两年后,迫害他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去世,他重获自由。保罗皇帝登基后的首批举措之一,便是恢复他的自由,并给予他诸多恩宠。这位独裁君主赏赐的礼物中有一份养老金,然而,这位意气高昂的爱国者却从未接受这笔钱。一旦摆脱俄国的影响,他便立刻将这份带有屈辱意味的恩赏文书退还给了赏赐者。从那时起,科希丘什科便过上了隐居生活。他先是前往英国,随后又去了美利坚合众国。1798年,他回到欧洲,在法国定居,往来于巴黎和他在枫丹白露附近购置的乡间别墅之间。在此期间,他收到了一份十分应景的礼物——约翰?索别斯基的佩剑,这把剑是一些在意大利法军服役的同胞送给他的,他们是在洛雷托的神龛中发现这把剑的。
1807年,拿破仑准备入侵波兰时,希望借助科希丘什科的名义,让波兰人民聚集在他的旗帜之下。这位爱国者深知,在拿破仑的庇护下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当即拒绝配合拿破仑的想法。对此,拿破仑伪造了科希丘什科的签名,发表了一篇致波兰人民的文告,并在波兰全境散发。拿破仑还不许科希丘什科公开否认此事。不过,通过科希丘什科私下的陈述,许多人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但首到拿破仑倒台后,科希丘什科才得以正式公开否认此事。
1814年,俄国人攻入香槟地区,正向巴黎挺进。当他们听说昔日的对手科希丘什科正隐居在这一带时,十分震惊。这次发现的经过令人瞩目。科希丘什科居住的市镇遭到劫掠,在参与劫掠的部队中,他看到了一个波兰军团。他怒不可遏,冲进人群,对军官们说道:“我指挥英勇的士兵时,他们从不劫掠;要是有下级军官纵容我们眼前这般混乱,我定会严惩不贷。对于那些因失职而默许这种行为的高级军官,我的惩处会更加严厉。”众人齐声喝道:“你是谁,竟敢如此大胆地对我们说话?”他答道:“我是科希丘什科。”这话如电击一般,士兵们纷纷放下武器,拜倒在他脚下,按照本国习俗,往头上撒土,祈求他原谅自己犯下的过错。二十年来,科希丘什科的名字在波兰只被当作流亡者之名提及,然而它在波兰人心中仍保有往昔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只为崇高和正义的目的而施展。
亚历山大皇帝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会面,并邀请他在俄国避难。但没有什么能让科希丘什科再回到他那不幸的祖国。1815年,他退居瑞士的索勒尔。1817年 10月 16日,他因从马上摔落受伤而去世。不久前,他在自己波兰的领地上废除了奴隶制,通过一份正式登记并执行的契约,宣布他所有的农奴完全自由,契约的每一项手续都确保了他的意愿得以充分实现。科希丘什科的遗体由亚历山大出资迁回波兰,最终在克拉科夫大教堂找到了安息之所,安放在他的战友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和波兰最伟大的战士约翰?索别斯基的遗体之间。
桐君山人曰:科希丘什科——跨越大西洋的革命幽灵与历史裂痕中的矛盾体
跨大西洋革命者的双重镜像
科希丘什科是近代史上罕见的“双国籍英雄”,他的生涯横跨美国独立战争与波兰复国运动,却始终在两种革命语境中挣扎。作为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军事工程师,他设计的防御工事助力萨拉托加大捷,其战术智慧被华盛顿誉为“最佳工程师”,甚至被授予准将军衔和公民身份。然而,他在北美的荣耀背后,是对波兰故土“救亡图存”的执念。1784年返波后,他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自由理念嫁接至波兰,缩短农奴劳役、解放女性农奴,试图以土地改革凝聚底层力量,却因触怒贵族阶层而步履维艰。这种跨文化的革命理想,既成就了他“自由火炬传递者”的传奇,也暴露了启蒙思想在封建残余深重的东欧的无力感。
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困境
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是其生涯的巅峰与悲剧缩影。他仿照美军编制组建军队,甚至让民兵手持镰刀对抗俄军火炮,在拉克瓦维采战役中以劣势装备击溃俄军前锋,一度点燃波兰复国希望。然而,这场起义的本质是一场“绝望的豪赌”:面对俄普奥三国绝对军力压制,他试图以“农民解放宣言”动员底层,却未能真正打破贵族与农奴的阶级壁垒。起义军内部的分裂(如与约瑟夫亲王战略分歧)、外部盟友的背叛(法国仅口头支持),最终让这场“镰刀对抗大炮”的抗争沦为悲壮史诗。历史学者戈尔斯基尖锐指出,科希丘什科的军事天才无法弥补波兰国力衰微的致命伤——他的胜利是战术性的,失败却是结构性的。
人道先驱与贵族身份的撕裂
科希丘什科的人道主义情怀超越时代:他在遗嘱中要求解放黑奴并资助教育,甚至因此与杰斐逊产生分歧;在波兰推行农奴改革时,他自削家族利益,却遭贵族敌视。但这种进步性始终被其贵族出身所困。他虽批判等级制度,却依赖贵族军官体系指挥军队;虽倡导平等,却无法突破“施拉赤塔”(波兰贵族)的政治垄断。这种矛盾在1791年《五三宪法》改革中尤为明显——宪法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并缓和社会矛盾,却因触犯贵族特权而加速了俄普奥的干涉。科希丘什科如同站在新旧世界裂缝间的摆渡人,既想摧毁旧秩序,又不得不倚仗旧精英,最终陷入“用旧制度的砖瓦建造新大厦”的悖论。
历史评价的迷雾与神话重构
科希丘什科的形象在不同国家的历史叙事中被多重解构:美国将其塑造为“自由国际主义”象征,甚至以他命名军事基地;波兰视之为民族魂的化身,起义中的镰刀冲锋场景被刻入国家记忆;而在俄国史学中,他常被贬为“叛乱者”。这种分裂源于其生涯的复杂性与后世政治需要:19世纪波兰流亡作家将其神化为“无瑕圣徒”,而苏联时期则强调其“阶级局限性”。近年研究更揭示其私生活的争议——如与泰克拉·乌罗斯卡的情感纠葛被浪漫化,实际却暴露贵族联姻的利益算计。历史学者沃兰斯基的评价格外犀利:“科希丘什科的影子笼罩着波兰近代史,但我们始终看不清他的真容——他是被民族伤痛投射出的完美殉道者。”
结语:逆流者的历史重量
科希丘什科的真正遗产,或许不在于军事胜利或制度改革,而在于他证明了“失败者”的精神动能。他的生涯是一面棱镜,折射出18世纪末大西洋两岸革命的共振与错位:美国革命的成功依托新大陆的地缘真空,而波兰的挣扎则深陷旧大陆强权政治的绞杀网。当他临终前将财产赠予黑人教育时,这位“无国可依”的流亡者完成了最后的隐喻——真正的革命不在疆域收复,而在人性解放。正如华沙起义中市民用菜刀对抗火炮的场景,科希丘什科的价值,在于他用肉身凡胎撞击铁幕的声响,至今仍在历史长廊中回荡。
科希丘什科:裂痕中的双面镜
他的一生是两场革命的倒影:一场在大西洋西岸燃烧成自由的火炬,另一场在东欧的雪原上凝为冰封的叹息。这个波兰贵族用剑与笔在历史的铜版上刻下悖论——我既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工程师,亦是波兰灭国前的最后一位起义者,却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始终未能寻得灵魂的锚点。
历史将他锻造成矛盾的标本:一面是贵族血脉中的保守基因,一面是改革者的激进锋芒。 1794年拉茨瓦维采战役,是他命运的隐喻:手持镰刀的农民在硝烟中冲锋,像极了普罗米修斯盗火后坠落的姿态。当俄普奥三国的铁幕碾过波兰边境,他成了“失败”最完美的载体——战术的灵光终究敌不过地缘政治的绞索。
临终前,他将遗产赠予黑人教育,如同将最后一块理想碎片投入时光长河。这个终生流亡“无国者”,最终以人性解放完成了对领土光复的超越。他的墓碑是一面双面镜:正面照着大西洋彼岸自由的晨曦,背面映出东欧雪原上未愈的裂痕——而那裂隙深处,至今回荡着镰刀撞击铁甲的铮鸣。
(http://www.u9xsw.com/book/g00ahi-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