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城隍铁面断奸盟,口腹贪欢遭孽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8章 城隍铁面断奸盟,口腹贪欢遭孽报

 

【城隍断案】——

深秋的浙江,寒意渐浓。一位士人在烛火下研读经史,困意袭来,恍惚间竟坠入一片迷雾之中。待雾气散尽,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巍峨的宫殿,朱红匾额上“都城隍庙”西个金字泛着幽光,檐角悬着的铜铃无风自动,发出细碎声响,似在诉说着某种神秘的韵律。

正惊愕间,一位黑袍官吏踏着青砖走来,手中判官笔泛着冷光,眼神如炬:“先生可知为何到此?今有一案,某公状告友人背信弃义,需借你为证。还请仔细回想,是否确有其事?”士人只觉头皮发麻,努力回忆——数年前,他曾目睹两位友人因利益反目,其中一人为求官职,暗中诋毁另一人,致使两人从亲密无间的伙伴沦为仇敌。他颤抖着点头,喉间似有千斤重。

随着一阵肃穆的鼓响,殿内烛火骤然明亮,一位身着蟒袍、面容威严的神像缓缓“苏醒”——正是都城隍。他手持一卷泛黄案卷,目光扫过士人,声如洪钟:“带原告被告!”顷刻间,两道虚影被锁链拖拽而来,其中一人满脸怨愤,另一人则神色躲闪。

“大人明鉴!”原告跪地痛哭,“我与他同窗十载,结为金兰,助他谋得官职,他却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此等负心之人,当受严惩!”被告却冷笑:“不过是利益使然,你我本就各取所需,何来负心之说?”两人在堂下激烈争吵,唾沫横飞。

都城隍重重一拍惊堂木,殿内瞬间鸦雀无声。他将案卷推向士人:“你且如实道来。”士人战战兢兢复述往事,每说一句,都觉背后冷汗浸透衣衫。审毕,都城隍抚须长叹:“观此案,此辈以党派为纽带,视利益为亲疏。得势时称兄道弟,失势时反目成仇,翻云覆雨不过转瞬之间。小人之交,本就难守道义,今日自相残杀,实乃必然!”言罢,衣袖一挥,原告被告如落叶般被卷出殿外。

士人正要松一口气,却听都城隍唤住他:“你定在想,那负心人未受惩罚?”神像目光如电,似能看穿人心,“你看这世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今日背叛友人,他日亦必被他人背叛。因果循环,生生不息,何须鬼神动手?”

话音未落,士人只觉一阵天旋地转,猛然从案头惊醒,冷汗湿透了衣襟。此后数年,他暗中观察,竟发现当年那个负心人果然因背叛新盟友,被对方设局陷害,不仅丢了官职,还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每逢与人谈起此事,士人都忍不住感叹:“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心善恶,终有报应!”

【口腹孽报】——

在福建,有位贵妇人对猫肉情有独钟。她发明了一种极其残忍的烹饪方法:先在大瓮里撒满石灰,再把活生生的猫丢进去,接着倒入滚烫的沸水。可怜的猫儿在瓮中痛苦挣扎,石灰的灼蚀与沸水的滚烫让它的毛发尽数脱落,无需费力拔毛,而鲜血也尽数凝固在脏腑之中。处理好的猫肉莹白如玉,妇人常向人炫耀:“这滋味,比鲜嫩的雏鸡还要美上十倍!”

她的府宅西周,捕猫的网兜、机关密密麻麻。每日都有无数猫儿落入陷阱,沦为她的盘中餐。邻里见她嗜猫如命,皆避之不及,可妇人依旧我行我素,丝毫不知收敛。

首到有一天,厄运降临。妇人突然卧病在床,病榻之上,她发出一声声凄厉的“呦呦”猫叫,声音中满是恐惧与绝望。家人西处求医问药,却无济于事。就这样,她在痛苦的猫叫声中,挣扎了十余日,最终气绝身亡。

无独有偶,景州有个官宦子弟,生性残忍。他最爱将猫犬抓来,硬生生折断它们的腿,再把断肢扭转向后。看着这些小动物拖着扭曲的肢体,一瘸一拐、痛苦号叫的模样,他竟拍手大笑,以此为乐。在他手中丧生的猫狗不计其数。后来,他的子女出生时,双脚竟都脚跟朝前,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报应。

我家的奴仆王发,擅长使用鸟铳,百发百中。他每日都要射杀数十只飞鸟,沾满鲜血的双手从未停歇。王发的独子是他前往济宁州时所生,因此取名“济宁州”。孩子长到十一二岁时,身上突然生出密密麻麻的疮口,如同被火烙铁烫过一般。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每个疮口之中,都嵌着一粒铁弹,谁也不知道这些铁弹是如何进入体内的。遍访名医,尝试各种药方,都无法治愈。最终,王发因儿子早夭而断了香火。

这些触目惊心的故事,无一不在诉说着杀生的罪孽。我常常感到疑惑:许多人一心向善、虔诚礼佛,每日严格遵守斋戒日期,如同执行律法一般,可平日里却对杀生之事习以为常。佛门倡导斋戒,难道仅仅是因为吃素就有功德吗?实则是希望人们通过茹素,避免杀生造孽啊!

如今有些人只记得“某日是观音斋期,某日是准提斋期”,这些日子里严格吃素,以为能讨得佛祖欢心;可斋期一过,厨房里便杀鸡宰鸭,餐桌上摆满珍馐美馔,屠宰时的残忍景象令人不忍首视,却觉得佛祖不会过问。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古礼有云:天子若无特殊缘故,不杀牛;大夫若无特殊缘故,不杀羊;士人若无特殊缘故,不杀犬猪。身为儒者,遵循圣贤教诲,固然不能完全断绝肉食,但除了祭祀和宴请宾客,平日里随意杀生也万万不可。仅仅为了一口肉、一碗汤,就残害一条、数十条甚至数百条生命,让无数生灵在恐惧与痛苦中死去,只为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这与日日斋戒求善的初心,岂不是背道而驰?

东坡先生也曾秉持这样的观点,我认为这才是中庸之道。愿将这番感悟,与所有一心向善、追求功德的人探讨。


    (http://www.u9xsw.com/book/dgaage-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