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早逝】——
江南梅雨时节,青瓦白墙间飘着淡淡墨香。蒋家书房里,年轻的编修蒋菱溪握着羊毫笔,在宣纸上写下“一霎人间箫鼓收,羊灯无焰三更碧”的诗句。窗外细雨淅淅沥沥,他望着案头摇曳的烛火,忽然觉得七夕夜里,这烛火的幽绿与诗句中描述的场景莫名契合。他兴致勃勃,又提笔写下中元节的诗句:“两岸红沙多旋舞,惊风不定到三更”,脑海中浮现出中元节河面上漂浮的荷灯,以及岸边随风盘旋的红沙。
这些诗句很快传到赤崖先生手中。这位治学严谨的老学者捧着诗稿,眉头越皱越紧。他望着儿子充满灵气的字迹,心中却涌起不祥之感。“何忽作鬼语?”赤崖先生喃喃自语,眼神中满是忧虑。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可屋内的气氛却愈发凝重。
谁也没想到,赤崖先生的担忧竟一语成谶。没过多久,蒋菱溪突然染病,药石无医,年纪轻轻便离开了人世。这个消息如惊雷般在亲友间传开,大家无不扼腕叹息。
刘文定先生得知噩耗,悲痛不己。他颤抖着双手,为故去的蒋菱溪撰写遗稿序。“就河鼓以陈词,三更焰碧;会盂兰而说法,两岸沙红。诗谶先成,以君才过终军之岁;诔词安属,顾我适当骑省之年。”他一边写,一边回忆起蒋菱溪生前的才情,泪水不知不觉打湿了纸张。这篇序文,不仅是对蒋菱溪才华的肯定,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故人的思念与惋惜。此后,蒋菱溪的诗作与这段故事,便在文人墨客间流传开来,成为一段令人唏嘘的文坛往事。
【阴德延命】——
江南的夏夜,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月光洒在一望无际的瓜田上,泛起一片银白。农夫陈西躺在团焦里,身下的竹席被汗水浸得发潮。蝉鸣声此起彼伏,吵得人心烦意乱。
他翻了个身,眼睛不经意间瞥向老柳树的方向。这一瞥,让他瞬间警觉起来——老柳树下,隐隐约约有几个人影在晃动。陈西心中一惊,难道是偷瓜贼?他屏住呼吸,假装熟睡,竖起耳朵仔细听着那边的动静。
“不知陈西己睡未?”一个沙哑的声音打破了寂静。陈西的心猛地一紧,手心沁出了冷汗。
“陈西不过数日,即来从我辈游,何畏之有?昨上首土神祠,见城隍牒矣。”另一个声音阴森森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诡异的笑意。陈西听得头皮发麻,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就在陈西惊恐万分的时候,又一个声音响起:“君不知耶?陈西延寿矣。”
“何故?”众人好奇地追问。
只听那人娓娓道来:“某家失钱二千文,其婢鞭数百,未承。婢之父亦愤曰:‘生女如是,不如无。倘果盗,吾必缢杀之。’婢曰:‘是不承死,承亦死也。’呼天泣……”
原来,有一户人家丢了两千文钱,认定是家中婢女所偷。婢女被打得皮开肉绽,却始终不肯承认。她的父亲更是气得暴跳如雷,扬言若真是她偷的,定要将她吊死。婢女绝望地哭喊着,觉得自己横竖都是一死。
“陈西之母怜之,阴典衣得钱二千,捧还主人曰……”那声音继续说着。
陈西的母亲看到这一幕,心中不忍。她悄悄把自己仅有的几件好衣服拿去典当,换来了两千文钱,然后捧着钱,满脸羞愧地来到主人家。她低着头,声音颤抖地说:“老妇昏愦,一时见利取此钱,意谓主人积钱多,未必遽算出。不料累此婢,心实惶愧。钱尚未用,谨冒死自首,免结来世冤。老妇亦无颜居此,请从此辞。”
婢女因此逃过一劫,而陈西的母亲却背上了“小偷”的骂名,被赶出了村子。
土神得知此事后,大为感动,将陈西母亲的善举上报给了城隍。城隍又层层上报,最终传到了东岳大帝那里。东岳大帝翻阅生死簿,发现陈西母亲本应在年老时失去儿子,孤苦伶仃,受冻挨饿而死。为了嘉奖她舍己救人的功德,东岳大帝做出判决:让陈西借用来生的寿命,在今生好好奉养母亲。
听到这里,躲在团焦里的陈西恍然大悟。之前他一首对母亲“偷钱”的事耿耿于怀,心中满是愤懑,此刻所有的误解和委屈都烟消云散。月光透过团焦的缝隙洒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眶渐渐了。
时光流转,九年光阴转瞬即逝。陈西的母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陈西按照母亲的遗愿,将她风光大葬。葬礼结束后,陈西回到家中,平静地躺在床上。没有病痛的折磨,没有痛苦的挣扎,他仿佛完成了此生的使命,带着对母亲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感激,安然地闭上了双眼,与这个世界告别。
(http://www.u9xsw.com/book/dgaage-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