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丁香树下相思魄,借尸还魂命运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7章 丁香树下相思魄,借尸还魂命运舛

 

【丁香泣魂】——

乾隆年间,曹家庄的老槐树下,总坐着位能通灵的老妪。每当暮色西合,她就会向围坐的乡邻讲述阴阳两界的奇闻。这天,我的外祖母回娘家省亲,也忍不住凑到人群中,听老妪说起一段令人肝肠寸断的人鬼情事。

"那是上个月的事。"老妪抿了口凉茶,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城西李秀才家新寡的儿媳请我去作伴,刚跨进院门,就看见丁香树下站着个年轻男子。月光穿过他半透明的身子,在地上投出模模糊糊的影子——竟是个亡魂!"

众人屏息凝神,老妪接着说:"起初我也吓一跳,可那鬼只是默默垂泪,眼睛死死盯着堂屋。原来他生前是这家的独子,去世才百日。每到深夜,只要听见妻子的啜泣声,或是襁褓中孩子的啼哭,他就飘到窗下,把脸贴在冰冷的窗棂上,眼眶里滚动着不会滴落的泪水。"

说到这里,老妪声音发颤:"有天媒婆来了,那鬼突然急得团团转,苍白的双手在空中抓握,却什么也碰不到。当听到女方家推了婚事,他竟像孩子般露出笑容;可等媒婆二进家门,他又慌得跟着人来回奔走,连门槛都撞得虚影乱晃。"

送聘那日,老妪亲眼看见那鬼跪在丁香树下,泪水浸透了身下的青砖。新娘梳妆时,他就隔着窗户痴痴凝望;迎亲队伍吹吹打打进门,他被阳气逼得连连后退,却仍踮着脚张望。最让人揪心的是入洞房时,中溜神挥动金鞭驱赶,他被打得身形溃散,却还是拼了命往房里钻,嘴里喃喃念着:"阿月,莫怕..."

"后来呢?"人群中有人忍不住问。老妪抹了把眼角:"我跟着新娘回娘家,那鬼就一路跟到村口。看着孩子哭闹找娘,他蹲在地上想抱又抱不得,急得首揪自己的头发。嫂子打孩子时,他气得浑身发紫,却只能在墙上撞出砰砰闷响..."

故事讲完,在场的妇人都红了眼眶。据说邻村有个年轻寡妇本想改嫁,听闻此事后,在丈夫坟前长跪不起:"我宁可守一辈子活寡,也不愿让亡夫在阴间这般煎熬!"

月光洒在老妪布满皱纹的脸上,她望着远处的坟茔轻叹:"世人总说鬼可怕,可这痴鬼的一片真心,不比活人更让人动容?那些说世上无鬼的读书人,怕是忘了老祖宗'神道设教'的苦心——要是没了这份敬畏,人啊,可就什么恶事都敢做了!"

【尸魂奇变】——

乾隆年间的一个清晨,胡府上下乱作一团。胡文伯弟弟的妻子李氏突然僵首地坐起身,双眼圆睁,死死盯着床幔,仿佛不认识眼前守了一夜灵堂的丈夫。众人惊恐地发现,原本温顺贤淑的李氏,此刻竟厉声喝止丈夫靠近,眼神里满是陌生与戒备。

"我不是你们家的李氏!"她攥着被角,声音里带着哭腔,"我是邻县陈家的女儿!"这话惊得众人面面相觑——李氏明明己断气整整一日,如今复生却自称他人。胡家人半信半疑,细问之下,女子竟能清晰说出陈家祖宅的布局、父母的生辰,甚至幼时在溪边采莲的趣事。

消息很快传到陈家,父母跌跌撞撞赶来。刚跨进胡府门槛,屋内女子便扑到门边,抱着母亲号啕大哭:"阿娘,女儿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终于又见到您了!"陈家父母抚摸着女儿熟悉的眉眼,却摸到陌生的面容——眼前分明是胡家儿媳的身子,说话行事却全然是自家女儿的做派。

可陈家女说什么也不愿留在胡家。胡家人无奈,捧来铜镜摆在她面前:"姑娘请看,您如今顶着我家儿媳的身子,若回陈家,又该如何自处?"镜中映出李氏的面容,陈家女对着陌生的倒影,泪水扑簌簌地落下。最终,在官府调解下,她只能无奈接受现实,以李氏的身份继续留在胡家。

此事传开后,与《明史·五行志》中司牡丹借尸还魂的奇事如出一辙。当时主审官员对此案定调:"断案当以形为据,魂魄之说缥缈难证。若放任以魂归处断案,必有人借机行骗,滋生乱象。"这番论断,既平息了民间议论,也为日后类似奇案定下了审理规矩,只是那具躯壳里住着的陌生魂魄,从此只能在熟悉又陌生的人生里,默默承受命运的捉弄。


    (http://www.u9xsw.com/book/dgaage-5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