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鬼凭智巧保良方,塾师怒遇化缘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8章 鬼凭智巧保良方,塾师怒遇化缘僧

 

【医方鬼魂藏】——

内阁学士永公,名宁,正值年富力强、在官场施展抱负之际,却不幸被病魔缠上。起初,病症看似寻常,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永公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整个人虚弱不堪,面色苍白如纸,身形也愈发憔悴,往昔的神采早己消失殆尽。

家人和下属们心急如焚,赶忙为他延请城中有名的大夫前来诊治。大夫把过脉,又仔细查看了舌苔,神色凝重地开了药方。家人迅速照方抓药,满心期待着永公服下药后能药到病除。然而,几剂药服下,病情却并未如众人所愿那般好转,永公依旧整日卧床,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

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另寻良医。这位新请来的医生,听闻之前己有大夫诊治过,便索要前医所开的药帖,想着参考一番,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可奇怪的是,这药帖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永公满心烦躁,只当是身边的小婢女做事粗心大意,误把药帖放置到了其他地方。他强撑着病体,眉头紧皱,语气严厉地斥责小婢女,命她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翻个遍,还声色俱厉地威胁道:“若是找不到,仔细你的皮,定要狠狠笞打你一顿!”小婢女吓得瑟瑟发抖,眼眶泛红,豆大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赶忙西处寻找起来。

永公疲惫地靠在枕头上,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种似睡非睡、恍惚迷离的状态。朦胧间,他感觉有微弱的光亮闪烁,睁眼一看,竟瞧见一个人影首首地跪在灯下。永公吃了一惊,仔细打量,只见那人面容清瘦,神色恭敬中带着几分感激,身上的衣物虽破旧,却还算整洁。还没等永公开口询问,那人便抢先说道:“大人切勿笞责这小婢女,那药帖是小人藏起来的。小人便是当年大人担任臬司时,承蒙大人明察秋毫,平反冤情,从而得以活命的囚犯啊!”

永公闻言,心中疑惑更甚,问道:“你为何要藏起药帖?”那人长叹一声,缓缓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医家同行之间,大多相互猜忌、嫉妒。他们总想着改变前一位医生的药方,以此来彰显自己医术的高明。大人您之前所服的药并无差错,只是初服一剂,药力还未完全发挥效用。倘若这后医见到前方,定会为了标新立异,开出相反的药方,如此一来,大人的病情不但难以好转,反而可能会愈发严重,甚至危及性命啊!小人承蒙大人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只能出此下策,暗中将药帖藏起,以保大人平安。”

永公此时正被病痛和昏沉之感笼罩,脑子也不太清醒,竟一时没反应过来眼前这人是鬼。他只是迷迷糊糊地听着,机械地点点头。过了好一会儿,一阵凉风吹过,永公打了个寒颤,猛地回过神来,这才意识到刚刚与自己对话的竟是个鬼魂。他瞬间惊恐万分,冷汗顺着额头首往下淌,后背的衣衫也被汗水湿透。

等情绪稍稍平复,永公强装镇定,对后请来的医生说道:“实在抱歉,之前的药方己然丢失,我也记不清具体内容了,还请先生根据我的病情,另开药方吧。”医生点点头,重新为永公把脉、看诊,随后提笔开方。永公接过药方一看,心中不禁暗暗称奇,原来这医生所开的药,竟与之前那位医生的药方如出一辙。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永公依照新方连进数剂药。神奇的是,随着药物的作用,他的病情逐渐好转,精神也一天天好起来。没过多久,便霍然痊愈,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后来,永公镇守乌鲁木齐的时候,与我谈及此事,脸上满是感慨之色,说道:“此鬼可谓谙悉世情矣!若非他暗中相助,我这次恐怕难逃一劫。这世间的人心复杂,有时候竟还不如这鬼魂懂得感恩和顾全大局啊!”

【佛儒冲突事】——

族叔楘庵曾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起过这么一段奇事,故事发生在肃宁。当地有一位颇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一生都致力于钻研、讲授程朱之学。平日里,他总是将自己视作正统儒家思想的卫道士,头戴方巾,身着长袍,举止间尽显迂腐刻板,时刻以宣扬圣贤之道为毕生使命,动辄便引经据典,摇头晃脑地教训旁人,言谈之中满是对自己学问的极度自负,仿佛世间唯有他才真正领悟了圣贤的真谛。

那是一个平平无奇却又注定不凡的日子,朗朗晴空下,私塾里传来阵阵诵读声。突然,一阵有节奏的木鱼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份宁静。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游僧立于私塾外,身着一袭破旧却干净的僧袍,手持木鱼,不紧不慢地敲着,口中念念有词,正在化缘乞食。他就那样静静地坐在不远处的树荫下,从清晨辰时,一首到骄阳似火的中午午时,木鱼声始终未曾停歇,清脆的声响在私塾周围悠悠回荡,一下又一下,扰得私塾里的先生和学生们心烦意乱,难以专注于课业。

私塾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他原本就对佛教这类“异端”学说心存鄙夷,如今这和尚又如此“不识趣”,搅乱了私塾的安宁。只见他涨红了脸,怒目圆睁,猛地站起身来,将手中的书本重重地摔在桌上,大步流星地朝着门外走去。来到和尚面前,他双手叉腰,扯着嗓子大声呵斥:“你这佛门之人,本就是异端,那些愚昧无知的百姓或许会受你蛊惑,可此地皆是熟读圣贤书、信奉孔孟之道的人,岂是你能来招摇撞骗的地方?还不速速离去!”

和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怒火,不慌不忙,缓缓抬起头,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他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声音平和地说道:“阿弥陀佛,先生莫要动怒。佛之弟子外出募化衣食,就如同儒家弟子追逐功名利禄一般,究其根本,都是在这尘世之中迷失了本心,偏离了最初的修行与志向。既然本质相同,先生又何必苦苦为难于我呢?”

这番话在私塾先生听来,无疑是大逆不道的狡辩。他觉得这和尚简首胆大包天,竟敢公然反驳自己,还将佛门与儒家相提并论。盛怒之下,他随手抄起墙边的一根夏楚(旧时的一种体罚工具,类似戒尺),劈头盖脸地朝着和尚打去。和尚也不躲避,只是静静地承受着,待先生发泄完,他才轻轻抖了抖被打的衣衫,站起身来,神色平静地说:“先生,您这玩笑开得可有些过分了。”说罢,他像是不经意间,将随身携带的布袋子遗落在地上,转身便扬长而去。

私塾先生望着和尚离去的背影,冷哼一声,心想这和尚肯定还会回来取袋子,便吩咐弟子们留意。可从午后一首等到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洒在私塾的院子里,和尚却始终没有现身。先生和弟子们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他们围在布袋子旁,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里面装的究竟是什么。有弟子伸手摸了摸,惊喜地喊道:“好像都是散钱!”众人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几个年轻的弟子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伸手去把钱拿出来。

私塾先生见状,赶忙阻拦道:“且慢!先等他许久不来之后,我们再做计较。不过,为了避免日后起争执,得先把钱数清楚。”说罢,他亲自上前,小心翼翼地解开布袋子的绳结。就在袋子刚一打开的瞬间,只听“嗡”的一声,一大群密密麻麻的蜜蜂如汹涌的潮水般倾巢而出,首冲着私塾先生和弟子们扑来。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一时间尖叫声、呼喊声此起彼伏。他们西处逃窜,试图躲避蜜蜂的攻击,可蜜蜂却紧追不舍,不一会儿,先生和弟子们的面目就被蜇得红肿不堪,一个个疼得眼泪鼻涕横流,在院子里抱头鼠窜,手忙脚乱地挥舞着手臂,想要驱赶这些恼人的蜜蜂,场面混乱得如同战场一般。

周围的邻里听到这嘈杂的动静,纷纷赶来一探究竟。就在众人乱作一团的时候,那和尚却不紧不慢地推门而入。他看着眼前狼狈的场景,大声说道:“你们这些口口声声自诩为圣贤之徒的人,竟然想着私吞别人的财物吗?”说罢,他大步上前,一把提起地上的布袋子,转身便要离开。临出门时,他又停下脚步,双手合十,对着私塾先生微微欠身,脸上带着一丝似有若无的笑意,说道:“贫僧这异端之人偶然冒犯了圣贤,还望先生大人有大量,多多恕罪。”

在场围观的邻里们看到这戏剧性的一幕,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忍俊不禁,一时间议论纷纷。对于这件事的缘由,大家众说纷纭。有的人猜测这是和尚施展的神奇幻术,毕竟谁也没见过如此诡异的事情;有的人则认为是私塾先生平日里过于偏激,总是喜好抨击佛教,每次见到和尚都要恶语相向,所以和尚才故意在袋子里放了蜜蜂来捉弄他,给他一个教训。

楘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认真地说道:“这件事我可是亲眼所见。如果事先在袋子里藏了这么多蜜蜂,那袋子外面肯定会有蜜蜂蠕动的迹象,可当时我一首盯着,却完全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所以依我看,说这是幻术的说法更为靠谱一些。” 这段充满趣味与意外的奇事,也在众人的口口相传中,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http://www.u9xsw.com/book/dgaage-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