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梦诗韵奇】——
沧州,这座古老的城邑,街巷里弥漫着岁月的烟火气息。在城中,住着一位饱读诗书的张铉耳先生,他平日里沉醉于经史子集,生活简单而宁静,却不知一场奇异的梦境,悄然向他袭来。
那夜,月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张铉耳先生的卧榻之上。先生在睡梦中,仿若置身于一片空灵之境,眼前的景象逐渐清晰起来:浩渺的江面,秋潮涌动,浪涛不断地拍打着江岸,发出阵阵轰鸣。一艘孤舟,在波涛中轻轻摇曳,静静停泊在岸边,此时己近三更,万籁俱寂,唯有江水的流动声和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抬眼望去,沿岸矗立着十二座朱楼,垂柳依依,枝叶随风轻舞。就在这如梦如幻的情境里,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箫声,在月光下悠悠飘荡,如梦似幻。
张铉耳先生从睡梦中惊醒,梦中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而那几句诗也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江上秋潮拍岸生,孤舟夜泊近三更。朱楼十二垂杨遍,何处吹箫伴月明。”他满心疑惑,思忖道:梦境若是毫无逻辑、脱离思维的产物,怎么能生成如此完整的诗句?可若说梦境是思维的映射,自己一生都未曾踏足江南,又为何会生出这般江南水乡的绮丽想象?实在难以参透其中缘由,他只好提起笔,将这首诗记录下来,存于诗稿之中,以待日后思索。
时光悄然流转。桐城,一位名叫姚别峰的文人,刚从风光旖旎的江南归来。一次机缘巧合,他与张铉耳先生在李锐巅家中相聚。众人围坐,品茶论诗,相谈甚欢。期间,姚别峰拿出自己近期刻印的诗作,与大家分享。张铉耳先生随意翻阅,竟如遭雷击,手中的诗稿差点掉落——那诗集中,赫然印着自己梦中所作的那首绝句!他惊愕不己,忙询问姚别峰此诗创作的年月,得知竟是在自己做梦后的一年多。
张铉耳先生急忙回到家中,打开尘封的箱子,翻找出那页记录着梦中之诗的诗稿。再次回到李锐巅家,他将诗稿展示给姚别峰。两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与疑惑。这跨越时空、毫无交集的两人,竟作出同一首诗,实在太过离奇,让人匪夷所思。
无独有偶,海阳的李漱六,本名李承芳,与“我”是丁卯年一同参加科考的同年。在“我”的厅堂之中,挂着一幅蓝田叔所作的《渊明采菊图》。一日,董曲江来访,不经意间抬头望向这幅画,不禁脱口而出:“这画上之人,怎的如此神似李漱六?”“我”听闻,心中好奇,便仔细端详起来。这一看,果不其然,画中陶渊明的神态、眉眼,竟与李漱六有着几分莫名的相似。
后来,李漱六进京参加会试,特意前来拜访“我”。当他看到这幅《渊明采菊图》时,眼中满是惊喜与喜爱,恳切地向“我”讨要这幅画,说道:“我这一生请人所作的肖像小照,竟都比不上这幅无意之作与我相似。”
世间之事,奇妙莫测。这些难以解释的巧合,让众人不禁感叹,这茫茫人世,还有多少未知的奥秘,藏于岁月的深处,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却又始终让人捉摸不透。宋儒凡事都讲求道理,可面对这般奇异之事,那所谓的道理,又该从何处探寻、如何解释呢?
【善念破厄缘】——
在景城西郊的荒僻之地,几座破败的坟墓零零散散地分布着,历经岁月的侵蚀,几乎快要与周围的土地融为一体,仅留下几处微微隆起的土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小时候,我常常从这儿路过,身旁的老仆人施祥总会停下脚步,神色凝重地指着这些坟墓,缓缓开口:“孩子,这里面葬着周某的子孙呐,他们家能延续三代香火,全是因为祖先做下的一件大善事。”
那还是明朝崇祯末年,河南与山东大地被旱灾和蝗灾的阴霾重重笼罩。太阳高悬,炽热的光芒烤焦了每一寸土地,庄稼颗粒无收。田野里,草根被连根拔起,树皮也被剥得精光,饥饿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在这绝境之中,人性的底线被一点点击穿,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当地官吏看着这混乱绝望的局面,也是有心无力,根本无法禁止这令人发指的行径。
集市上,随处可见被反绑着的妇女和孩童,他们眼神中满是恐惧与绝望,像待宰的羔羊。这些可怜人被称作“菜人”,任由他人买卖。屠夫们将他们买下,带回自家的案板,如同对待猪羊一般,磨刀霍霍。
周氏家族的祖先,当时正从东昌府贩卖货物归来。一路的奔波让他饥肠辘辘,于是走进一家路边的店铺,打算吃顿午饭。他刚坐下,向店家点好菜,屠夫便满脸歉意地说道:“客官,实在对不住,今日的肉都卖光了,您稍等会儿,我这就去准备。”周氏祖先点了点头,坐在桌前耐心等待。
没过多久,他便看到屠夫拉着两个女子走进厨房。紧接着,厨房内传来屠夫的大嗓门:“客人等得久啦,先拿只蹄子来!”周氏祖先心中一惊,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急忙起身冲进厨房。眼前的景象让他头皮发麻,只见一个女子倒在血泊之中,右臂己被生生砍断,她痛苦地在地上翻滚着,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另一个女子则瘫倒在一旁,吓得浑身颤抖,脸色惨白如纸,毫无血色。她们看到突然闯入的周氏祖先,眼中瞬间燃起了一丝希望,一个哭喊道:“求求你,杀了我,让我解脱吧!”另一个则拼命哀求:“救救我,救救我啊!”声音里满是绝望与无助。
周氏祖先望着这悲惨的一幕,心中一阵揪痛,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对着屠夫大声说道:“这两个女子,我赎了!”然而,那个断臂的女子伤势过重,气息奄奄,眼看己无生机。周氏祖先虽满心不忍,但为了让她不再遭受更多痛苦,只得狠下心,颤抖着拿起一把刀,快速刺向她的心脏,结束了她的痛苦。随后,他带着另一个女子踏上了归家之路。
回到家中,周氏祖先看着眼前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心生怜悯。由于他一首没有子嗣,便将女子纳为妾室。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不久之后,妾室竟有了身孕,并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奇妙的是,男孩的右臂上有一条红色的丝线,从腋下绕过肩胛,和那个断臂女子的伤口位置竟一模一样。
时光悠悠流转,周氏家族靠着这一丝血脉,延续了三代。在那之后,人们常常提起这件事,感叹道:“周氏祖先原本命中无子,却因这一件善举,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延续了三代香火。”这故事,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劝人行善的佳话 。
(http://www.u9xsw.com/book/dgaage-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