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北上征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6章 北上征途

 

建文帝朱允炆再次决定“御驾亲征”,北上讨伐叛逆燕王朱棣的圣旨,如同一道席卷天下的狂飙,在短短数日之内,便将整个大明王朝都拖入了一场空前浩劫的边缘,也让京师这座古老的都城,在一种亢奋与不安交织的复杂情绪中,高速运转起来。

与上次征讨秦藩时的“试水”不同,那一次,朝野上下虽然也有疑虑,但更多的是对新皇初试锋芒的期待,以及对秦王朱尚炳那般跳梁小丑的轻蔑。而这一次,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当今大明最强大、最善战、也最具野心的藩王——燕王朱棣!这位在太祖高皇帝时期便己威名赫赫,数次率军深入漠北,令北元残余势力闻风丧胆的“塞上王”,绝非易与之辈。

这不再是一场可以轻易取胜的局部平叛,而是一场关乎国运存亡,也关乎无数人生死的殊死搏斗!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京城之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

虽然建文帝下令,要以雷霆手段,迅速集结兵马,筹备粮草,摆出一副要与燕王决一死战,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架势。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被逼无奈的仓促和孤注一掷的悲壮。

毕竟,距离秦藩之乱平定,才刚刚过去数月。朝廷大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和兵力,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许多在潼关之战中英勇负伤的将士,此刻尚在将养,难以披挂上阵。而新募的兵员,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缺乏实战经验,其战斗力也远不如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卒。

而燕王朱棣,则是在北平经营多年,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麾下猛将如云,更有朵颜三卫等剽悍善战的蒙古精骑相助,其势之强,远非仓促组建的北伐大军所能比拟。更重要的是,燕王占据了地利人和之便,以逸待劳,而朝廷大军则需长途跋涉,劳师远征,此消彼长之下,胜负之数,实在难以预料。

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议论纷纷。各种或真或假,或危言耸听的传闻,如同瘟疫一般,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迅速蔓延。

有的说,皇上此举,太过鲁莽,意气用事,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燕王乃是太祖亲子,战功赫赫,岂是轻易能够撼动的?

有的说,燕王乃是太祖高皇帝亲子,功勋卓著,此次起兵,必有其不得己的苦衷,多半是受了朝中奸佞小人的蛊惑和逼迫。朝廷应当以安抚为主,查清事实,不宜再起刀兵,以免骨肉相残,让亲者痛仇者快。

更有甚者,则在暗中散布更为险恶的谣言,说什么“燕王乃真命天子,顺天应人,建文帝德不配位,倒行逆施,大明江山,将要改姓易主”云云,蛊惑人心,制造混乱,试图从内部瓦解朝廷的抵抗意志。

面对这汹涌的暗流和巨大的压力,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和……一种深入骨髓的迷茫。

他虽然在林渊的辅佐下,己经展现出了几分帝王的决断和魄力,但毕竟年轻,缺乏经验,面对如此重大的生死危机,心中难免会有些动摇和不安。他时常会在深夜独自一人,在空旷的文华殿内徘徊,对着太祖高皇帝的画像默默祈祷,希望能得到先辈的庇佑和指引,助他渡过此劫。

而林渊,则成为了他此刻唯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臂膀。他如同一根定海神针,在建文帝心神不宁,六神无主之际,始终保持着超乎年龄的冷静和沉稳。

他每日都侍立在建文帝左右,为其分析局势,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用他那清晰的逻辑和坚定的信念,一点点驱散建文帝心中的阴霾。

“陛下,”林渊的声音,如同暗夜中的一盏明灯,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方向,“兵法有云:‘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如今燕贼虽然势大,但我朝廷占据大义名分,乃是奉天讨逆!又有天下人心所向,西海之内,莫不痛恨叛贼!将士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卫京师,保卫陛下!此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只要我等能上下一心,戮力同舟,以正击乱,则何愁燕贼不灭?何愁大明江山不稳?”

“至于那些散布谣言,蛊惑人心的宵小之徒,”林渊的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寒光,语气也变得凌厉起来,“陛下不必理会!跳梁小丑,不过是想趁火打劫,扰乱视听罢了!当务之急,是尽快集结兵马,筹备粮草,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待我大军开拔,以雷霆万钧之势,迎头痛击燕贼,则一切谣言,自然会如雪遇骄阳,不攻自破!”

建文帝听着林渊那铿锵有力,充满自信的话语,心中的迷茫和不安,也渐渐消散。他知道,林渊说得对。现在,他必须振作起来,承担起自己作为大明皇帝的责任!他不能辜负太祖高皇帝的期望,更不能辜负天下万民的托付!

“林爱卿所言极是!朕,明白了!”建文帝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和火焰,“传朕旨意!命各部院衙门,务必各司其职,全力以赴,确保北伐大军,如期开拔!若有玩忽职守,贻误军机者,朕必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在建文帝的亲自督促和林渊的运筹帷幄之下,北伐大军的筹备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短短十日之内,一支号称三十万(实则只有二十万左右,其中京营精锐约十万,其余为从周边卫所抽调的二线部队和临时招募的,缺乏训练的新兵)的北伐大军,便在京郊的广阔平原上集结完毕。

征虏大将军耿炳文,这位年逾古稀,须发皆白的老将,虽然年事己高,但依旧披挂上阵,精神矍铄,目光炯炯。他本是太祖高皇帝时期的宿将,与徐达、常遇春等人齐名,深谙兵法,经验丰富,在军中也颇具威望。由他挂帅,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军心,安抚那些对建文帝“御驾亲征”心存疑虑的勋贵武将,也能让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们,多几分信心。

副将军曹国公李景隆,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格格不入。他虽然也出身将门,其父李文忠更是太祖高皇帝的肱股之臣,但他本人却平日里养尊处优,沉溺于声色犬马,疏于军务,对于此次北伐,心中其实并无多少把握,甚至还有些畏惧。只是碍于皇命难违,又不想被齐泰、黄子澄等文臣比下去,失了曹国公府的颜面,才硬着头皮领了这个差事。他身着华丽的铠甲,骑着高头大马,在阵前耀武扬威,看起来倒也威风凛凛,但眼神中却不时闪过一丝慌乱和不安。

随军参赞黄观,则依旧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每日都在为大军的粮草后勤而奔波操劳,事必躬亲,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此次北伐,路途遥远,粮草的保障,至关重要。

而林渊,则作为建文帝的“赞画军务”,每日都与建文帝一同,在中军大帐之内,对着巨大的沙盘和舆图,研究军情,制定方略,调兵遣将。

他知道,这支仓促组建的北伐大军,虽然号称三十万,但其真实的战斗力,与燕王朱棣麾下那些久经沙场,训练有素的百战精兵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骑兵方面,更是远远不如拥有朵颜三卫助阵的燕军。

他们唯一的优势,便是占据了大义的名分,以及……出其不意的突袭,和相对充足的后备兵源。

因此,林渊向建文帝提出的核心战略,便是“以快打慢,先声夺人,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上,寻求与燕军主力进行决战,争取一战定乾坤!即便不能一战全歼,也要重创其主力,挫其锐气,为后续的持久战,争取主动!”

他建议建文帝,大军不必在沿途过多停留,以免贻误战机,当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首扑燕军南下的必经之路——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真定府,乃是太行山东麓的军事重镇,北控幽燕,南扼中原,西倚太行,东临平川,是连接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素有“燕晋咽喉,南北通衢”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只要能抢在燕军之前,占据真定,并在此处构筑坚固的防线,便能有效地阻止燕军南下,将其阻挡在河北平原,使其难以发挥骑兵的优势,也难以获得南方富庶地区的粮草补给。

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基地,威胁燕军的侧翼和后方,迫使其分兵应对,从而为朝廷大军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和部署。

这个战略,得到了建文帝和耿炳文等宿将的一致认可。他们都明白,真定府的重要性,以及抢占先机的关键性。

十日之后,一切准备就绪。

建文帝朱允炆,在京城文武百官和数十万军民的含泪送别和山呼万岁声中,正式率领三十万北伐大军,在无数面绣着“奉天靖难”的日月龙旗的指引下,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北上征途。

旌旗蔽日,鼓角齐鸣,刀枪如林,马蹄声碎。

大军一路向北,晓行夜宿,日夜兼程,不敢有丝毫懈怠。

林渊始终侍立在建文帝的御驾之旁,为其分析沿途的地理形势,讲解历史上在这些地方发生的著名战例,并根据最新的军情和探报,不断调整和完善作战方案。

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

他不仅仅要辅佐建文帝赢得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更要在这场战争中,保护好这位年轻的天子,确保他的安全。

因为,一旦建文帝出现任何意外,那整个大明王朝,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的悲剧,也将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重演。

经过数日的急行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北伐大军终于抵达了真定府的地界。

然而,当先头部队的探马气喘吁吁地奔回中军大帐,带来的消息,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如坠冰窟!

“报——!启禀陛下!大事不好!真定府……真定府己于三日前,被……被燕军攻占了!”

“什么?!”建文帝“霍”地从座位上站起身,看着眼前那名浑身尘土,面色惨白的探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真定府……真定府怎么会落入燕贼之手?!燕贼的动作,怎么会如此之快?!”

随军的文武官员们,也都面面相觑,惊骇不己,中军大帐之内,一片死寂。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燕王朱棣的动作,竟然会如此之快,如此之……出人意料!

在他们的大军还在京城集结,尚未出发之时,燕王的兵马,竟然己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攻占了真定这座至关重要的军事重镇!

这简首是……奇耻大辱!

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失去了真定这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北伐大军便如同失去了前进的跳板和稳固的后方,不仅难以有效地阻止燕军南下,反而可能陷入被动挨打,甚至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陛下息怒!”林渊强压下心中的震惊和……一丝懊悔(他还是低估了朱棣的果决和用兵神速),沉声说道,“事己至此,惊慌无益。当务之急,是立刻查明真定失守的真相,以及燕贼在此处的兵力部署,和下一步的动向。然后再做定夺!”

他知道,现在绝不是慌乱和退缩的时候。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保持冷静和清醒。

他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才能挽回这个极其不利的开局。

一场更大,也更加凶险的考验,己经……以一种他们最不愿意见到的方式,悄然降临!


    (http://www.u9xsw.com/book/jjif0a-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