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那一句“朕,准奏!”,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大明官场。新成立的“廉政肃贪司”,犹如一柄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无数平日里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寝食难安。
吏部尚书蹇义,这位在朝中素以稳健著称的老臣,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深知此事的艰难与凶险,但皇命难违,且目睹官场积弊,亦有澄清玉宇之心。都察院的暴昭(或练子宁),则如同出鞘的利剑,眼中闪烁着执法者的冷峻与决绝。而林渊,这位年少的翰林学士,则以其超乎年龄的冷静和智慧,在幕后运筹帷幄,为这场“清吏运动”制定着方向和策略。
“廉政肃贪司”的衙门,设在了都察院内一处僻静的院落。每日里,都有来自各部的精干书吏和缇骑校尉进进出出,神色匆匆,气氛肃杀。一本本尘封的案卷被重新翻阅,一个个可疑的线索被仔细甄别。
京城之内,首先感受到这股雷霆之威的,是一些平日里依附于齐泰、黄子澄等权臣,狐假虎威,贪赃枉法的官员。
户部的一名郎中,平日里主管漕运钱粮,常以各种名目克扣侵吞,中饱私囊。此人是齐泰的远房亲戚,平日里行事颇为张扬。然而,在“廉政肃贪司”成立的第三日,一队如狼似虎的缇骑便冲入其府邸,从其家中搜出大量来历不明的金银财宝和地契房产。人赃并获,证据确凿,此郎中当场便在地,面如死灰。
工部的一名员外郎,负责京城工程营造,常与不法商人勾结,虚报工程款项,偷工减料,牟取暴利。此人是黄子澄的得意门生,自诩有靠山,平日里更是肆无忌惮。然而,在“廉政肃贪司”的严密调查下,其罪行很快便暴露无遗。当冰冷的镣铐锁住他的双手时,他才追悔莫及。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的各个衙门和官员府邸,接连上演。
短短十数日之内,便有数十名品级不低的官员,因为贪腐渎职等罪名,被“廉政肃贪司”拿下,投入大牢。其中,不乏一些与齐泰、黄子澄等人关系密切,甚至是他们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
这一连串的雷霆行动,如同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齐泰和黄子澄的脸上,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恐惧。
他们知道,林渊这是在一步步地剪除他们的羽翼,瓦解他们的势力,最终的目标,必然是他们自己!
“竖子!安敢如此欺我!”齐泰在自己的府邸之内,气得浑身发抖,将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茶水西溅。他本以为,凭借自己在朝中的经营和“帝师”的身份,足以压制住林渊这个初出茅庐的黄口小儿。却没想到,对方的手段竟然如此老辣,反击竟然如此凌厉!
黄子澄则显得更为阴沉,他眯着眼睛,眼神中闪烁着毒蛇般的寒光:“林渊此子,年纪轻轻,心机却如此深沉,手段也如此狠辣!他这是要将我等逼上绝路啊!我等绝不能坐以待毙!”
两人连夜召集残余的党羽,商议对策。
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在朝堂之上,对“廉政肃贪司”的行动进行攻讦和阻挠。他们唆使一些与他们相善的言官,在御前会议上,大肆攻击“廉政肃贪司”滥用职权,株连过广,制造冤案,扰乱朝纲,甚至将矛头首指林渊,说他挟私报复,蛊惑圣听,试图独揽大权。
然而,建文帝此刻对林渊的信任,己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深知官场积弊之深,也明白“乱世需用重典”的道理。对于这些言官的攻击,他只是轻描淡写地驳斥几句,并未真正放在心上,反而对“廉政肃贪司”的行动,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和授权,甚至下令,凡是阻挠“清吏运动”者,一律以同党论处!
这道旨意,如同一道催命符,让那些原本还想为齐泰等人摇旗呐喊的官员,都纷纷闭上了嘴巴,不敢再轻易出头。
眼见在朝堂之上难以奏效,齐泰和黄子澄又开始在暗中使绊子。
他们试图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一些权力,在一些重要的衙门,安插亲信,或者收买关键人物,以获取“廉政肃贪司”的内部情报,并从中作梗,拖延案件的审理进度。
他们甚至还派人暗中联络一些对新皇不满的藩王,尤其是燕王朱棣,向其哭诉朝廷的“暴行”,以及林渊等“奸佞小人”的“险恶用心”,试图借藩王之力,来对抗朝廷的“清算”。
然而,林渊对此似乎早有预料。
他早己建议建文帝,在“廉政肃贪司”成立之初,便从锦衣卫和东厂抽调了一批精干可靠的人手,专门负责情报的搜集和反间谍工作。
齐泰等人的这些小动作,很快便被一一识破,并受到了严厉的打击。一些试图为齐泰等人通风报信,或者从中作梗的官员,也被“廉政肃贪司”以“包庇罪犯,阻挠办案”等名义,一并拿下。
至于那些藩王,在经历了秦藩覆灭的震慑之后,此刻大多也是人人自危,不敢再轻易与京城的是非有所牵连。对于齐泰等人的“求助”,他们大多也是虚与委蛇,不愿真正出头。
只有燕王朱棣,在接到齐泰等人的密信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rayed 的精光。他虽然没有立刻做出任何回应,但却在暗中加紧了对京城局势的关注,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清吏运动”的雷霆之势,并未因为齐泰等人的反扑而有丝毫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在蹇义的沉稳主持,暴昭的铁面无私,以及林渊的运筹帷幄之下,“廉政肃贪司”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将盘踞在朝堂之上的那些贪腐势力,一层层地剥离开来,一个个地清除出去。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惊天大案被揭露出来。
有官员侵吞赈灾粮款,致使数万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有官员与不法商人勾结,垄断盐铁茶马等重要物资,牟取暴利,扰乱市场。
有官员买官卖官,任人唯亲,使得朝中乌烟瘴气,贤才难进。
这些触目惊心的罪行,让建文帝龙颜大怒,也让天下百姓义愤填膺!
建文帝下令,凡是查实有贪赃枉法之罪行者,无论其官职多高,背景多深,一律严惩不贷!轻者革职抄家,流放边疆;重者斩首示众,株连九族!
一时间,京城之内,愁云惨淡,血雨腥风。
每日都有官员被押赴刑场,在百姓的唾骂声中,人头落地。
这场声势浩大的“清吏运动”,如同一场猛烈的风暴,涤荡着大明官场的污泥浊水,也震慑着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而在这场风暴之中,林渊的名字,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他虽然深居简出,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年轻的翰林学士,才是这场“清吏运动”真正的幕后推手和灵魂人物。
他的智慧,他的谋略,他的……狠辣,都让人刮目相看,也让人……不寒而栗。
有人称赞他是“再世包公,国之栋梁”。
也有人暗地里骂他是“酷吏奸臣,蛊惑圣听”。
但无论如何,林渊都己经用自己的实力,在建文朝的朝堂之上,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而齐泰和黄子澄,则在这场风暴之中,如同两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破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党羽被一个个清除,自己的势力被一点点瓦解,却无能为力。
他们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末日的审判!
这一日,林渊正在“廉政肃贪司”的密室之内,与蹇义、暴昭一同审阅着一份关于齐泰贪腐案的关键证据。
忽然,一名缇骑校尉匆匆走了进来,单膝跪地,沉声道:“启禀三位大人,宫中传来密旨,陛下……急召林学士入宫觐见!”
(http://www.u9xsw.com/book/jjif0a-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