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的登基,为这个刚刚经历了丧君之痛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位年轻的皇帝,虽然缺乏其祖父朱元璋那般杀伐决断的铁血手腕,但也同样怀揣着励精图治,开创盛世的雄心壮志。他自幼饱读儒家经典,深受“仁政”思想的熏陶,一心想效仿古代的尧舜禹汤,成为一代贤明君主。
登基伊始,建文帝便展现出了与洪武朝截然不同的施政风格。
他首先做的,便是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与民休息。洪武朝连年征战,又屡兴大狱,使得民生凋敝,人心不安。建文帝此举,无疑是想缓和社會矛盾,收拢人心,为新政的推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紧接着,他又下令平反洪武朝的一些冤假错案,释放了一些被无辜牵连的官员和百姓。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但也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使得新皇的仁德之名,迅速传遍天下。
在官员的任用上,建文帝也一改洪武朝重用勋贵武将的传统,开始大力提拔和倚重那些有才学、有品德的文官。
齐泰、黄子澄、黄观、方孝孺等人,都因为是建文帝的“潜邸旧臣”,而受到了格外的恩宠和重用,纷纷被委以要职,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而林渊,这位在新皇登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少年奇才”,更是受到了建文帝的破格提拔和无比信任。
他虽然依旧担任着翰林院侍讲学士和詹事府少詹事这两个看似品级不高的职位,但实际上,他却可以随时出入宫禁,参与御前会议,甚至在一些重要的政务决策上,拥有远超其官职的影响力。
建文帝几乎将他视为自己的首席智囊和心腹臂膀,遇到任何疑难问题,都会先私下里征求他的意见。
林渊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每日除了处理翰林院和詹事府的日常事务之外,便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辅佐建文帝处理朝政,以及为新政的推行出谋划策之上。
他凭借着自己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储备和战略眼光,向建文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他建议建文帝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削弱内阁和六部的权力,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也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严惩贪腐,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在经济上,他建议建文帝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同时,也要逐步放开对工商业的限制,鼓励民间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以及发行纸币,稳定金融秩序的初步设想。
在军事上,他建议建文帝继续加强京营的建设,编练新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要逐步收回各地藩王的兵权,将全国的军事力量,都置于朝廷的统一指挥之下。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改进武器装备,加强边防建设,以及建立海军,开拓海外贸易的初步构想。
在文化上,他建议建文帝继续尊崇儒学,但也要破除门户之见,鼓励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争鸣。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兴办官学,鼓励私学,培养更多的人才。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编修史书,整理典籍,以及推广活字印刷术,普及文化知识的建议。
这些改革建议,大多都得到了建文帝的采纳和支持。
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文新政”,就这样在年轻皇帝和他的“少年智囊”的共同推动下,拉开了序幕。
当然,新政的推行,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面临的,便是来自朝中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
那些在洪武朝身居高位,或者依靠祖辈荫庇的勋贵和老臣们,大多对建文帝的这些“新花样”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在瞎折腾,动摇国本。他们习惯了洪武朝的那一套,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
他们时常会在朝堂之上,倚老卖老,对新政横加指责,甚至会暗中使绊子,阻挠新政的实施。
对此,建文帝虽然心中恼怒,但顾及到他们是“先帝旧臣”,也不好过于严厉地处置,只能尽量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希望通过讲道理,来说服他们支持新政。
林渊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对待这些冥顽不灵的守旧势力,一味的退让和妥协,只会让他们更加得寸进尺。必须采取一些强硬手段,杀鸡儆猴,才能震慑住他们,为新政的推行扫清障碍。
他私下里向建文帝建议,可以挑选几个跳得最凶,影响最坏的守旧派官员,以“贪腐”或“失职”等名义,将其革职查办,以儆效尤。
建文帝虽然有些犹豫,但也知道林渊说得有道理。在林渊的反复劝说之下,他最终还是采纳了这个建议,拿下了几个平日里最为跋扈,且劣迹斑斑的勋贵和老臣。
此举果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朝堂之上,那些原本还想倚老卖老,阻挠新政的官员,都纷纷收敛了许多,不敢再轻易与新皇作对。
除了守旧势力的阻挠,新政的推行,也面临着来自“自己人”的挑战。
齐泰和黄子澄,这两个建文帝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虽然也支持改革,但他们的改革思路,却与林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依旧坚持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削藩,彻底铲除藩王势力,才能确保皇权稳固,为新政的推行扫清一切障碍。
因此,他们在朝堂之上,依旧不遗余力地鼓吹“激进削藩”,主张对那些“不臣”的藩王,采取雷霆手段,果断剪除。
而林渊则认为,削藩固然重要,但绝不可操之过急。当务之急,是先通过推行新政,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收拢人心,待中央实力足够强大之后,再徐徐图之,逐步削弱藩王势力,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双方的政见,在削藩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齐泰和黄子澄,凭借着自己“帝师”的身份和在朝中经营多年的人脉,在削藩问题上,显然更具话语权。他们时常会在建文帝面前,排挤林渊,贬低林渊的“缓进”策略,认为这是在姑息养奸,贻误战机。
林渊对此也并不气馁。他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向建文帝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利弊,争取建文帝的理解和支持。
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在朝中培养自己的“同盟军”。
他与吏部侍郎黄观的关系,本就十分亲近。黄观为人稳重,深谋远虑,对林渊的许多观点,都颇为认同。在许多关键时刻,黄观都会出面支持林渊,为林渊说话。
他还与翰林院的杨士奇、杨荣等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且颇具政治眼光的年轻官员,对林渊的“新政”理念,也颇为赞赏。林渊时常会与他们私下里交流,探讨时政,争取他们的支持。
渐渐地,在朝堂之上,也形成了一股以林渊、黄观、杨士奇、杨荣等人为代表的“稳健派”势力,与以齐泰、黄子澄为代表的“激进派”势力,在削藩等重大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建文帝则在这两派势力之间,努力维持着平衡。他既欣赏林渊等人的深谋远虑,也倚重齐泰等人的忠心耿耿。他希望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找到一条最适合大明王朝的改革之路。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建文新政如火如荼地进行,朝堂之上的争论也日趋激烈之际,一个来自陕西的紧急军情,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再次打破了京城的平静。
秦王朱尚炳,在得知朝廷己经开始秘密调查他的罪证,并且有大军正在向陕西集结之后,终于狗急跳墙,公然在西安竖起了反旗,声称要“清君侧,诛奸臣”,矛头首指新皇建文帝和以齐泰、黄子澄、林渊等人为首的“奸佞小人”!
一场酝酿己久的叛乱,终于爆发了!
这个消息,如同在滚油中投入了一瓢冷水,瞬间让整个京城都炸开了锅!
(http://www.u9xsw.com/book/jjif0a-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