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身陷锦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身陷锦绣

 

在青儿略显笨拙却充满关切的搀扶下,林渊缓缓坐起身。身体依旧虚弱,但比起刚醒来时那股几乎要散架的感觉,己经好了许多。

他没有去碰那碗黑漆漆的汤药,而是接过青儿递来的一杯温水,小口小口地啜饮着。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带走了些许干涩,也让他纷乱的思绪稍稍平复了一些。

目光再次扫过这间陌生的房间,林渊的心情依旧复杂。锦衣玉食的生活固然,但与未来可能面临的生死危机相比,这点享受又算得了什么?他宁愿回到那个需要为房贷和KPI发愁的现代,至少那里有法治,有相对的自由和安全。

“公子,您感觉好些了吗?要不要再躺会儿?”青儿见他脸色依旧苍白,小心翼翼地问道。

林渊摇了摇头,轻声道:“不必了。躺得久了,反而头昏脑胀。青儿,你跟我说说……我家里,还有皇太孙殿下的事情吧。我落水之后,许多事情都有些模糊了。”

他必须尽快从这个小丫鬟口中获取更多关于“林渊”和他所处环境的信息。记忆缺失是最好的借口。

青儿眨了眨淳朴的大眼睛,虽然有些疑惑公子为何会问这些他本该清楚的事情,但还是乖巧地答道:“是,公子。您是松江府林家的三公子,咱们老爷是前朝致仕的林文远林太爷的嫡长孙,如今在老家也是薄有田产的书香门第。老爷将您送来京师,是走了吏部黄观黄侍郎的路子,才得了这个陪伴皇太孙殿下读书的恩典。”

松江林家,书香门第,吏部侍郎黄观……

林渊心中默默记下这些信息。黄观,这个名字他有些印象,似乎是建文朝的状元,对建文帝忠心耿耿,靖难后不屈而死。看来这个林家,至少在目前是和建文帝阵营有一定关联的。

“那……我平时在东宫,都做些什么?与太孙殿下……关系如何?”林渊继续追问。

青儿想了想,道:“公子您每日卯时便要去文华殿,与太孙殿下及其他几位伴读一同听翰林院的学士们讲经史子集。太孙殿下待人宽和,对公子您也颇为友善,时常会与您一同讨论课业,或是赏赐些笔墨纸砚。只是……”

说到这里,青儿似乎有些犹豫,偷偷觑了林渊一眼。

“只是什么?”林渊心中一紧,追问道。

青儿低下头,小声道:“只是……其他几位伴读,似乎……似乎不大喜欢公子您。他们大多是京中勋贵子弟,平日里有些……有些骄纵。公子您性子安静,不爱与他们争强好胜,他们便常说您……说您木讷,不合群。”

林渊闻言,心中了然。看来这个“林渊”在东宫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书香门第出身,与那些京城土生土长的勋贵子弟相比,自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性子安静,不喜争斗,在那些人眼中,恐怕就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这次落水,真的是意外吗?还是……

林渊不敢深想,但心中己然多了一份警惕。

“我知道了。”林渊淡淡地应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他不想让青儿看出太多异样。

他转而问道:“我父亲……为何要费尽心思将我送来京师,陪伴太孙殿下?”

青儿答道:“老爷说,能陪伴储君,是天大的福分,将来太孙殿下登基,公子您便是从龙之臣,前途不可限量。林家也能因此光耀门楣。”

光耀门楣?从龙之臣?

林渊心中泛起一丝苦涩。这位林老爷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他寄予厚望的“从龙”,在历史上却是一条通往深渊的绝路。

他沉默了片刻,又问道:“今日……是什么日子?我需要去文华殿吗?”

青儿连忙道:“公子,今日是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您己经昏睡了两日,太医说了,您还需静养,老爷也派人向宫里告了假,这几日您都不必去文华殿了。”

“告假了……”林渊松了口气。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来适应这个身体,消化这些信息,并思考未来的对策。如果一醒来就要面对朱允炆和其他那些可能不怀好意的伴读,他真怕自己会露出马脚。

“青儿,你去帮我准备些清淡的粥食吧,我有些饿了。”林渊吩咐道。他需要尽快恢复体力。

“是,公子!奴婢这就去!”青儿欢喜地应了一声,转身快步离去。看得出来,公子能主动进食,让她很是高兴。

房间里只剩下林渊一人。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掀开被子,尝试着下床。双腿还有些发软,但己经能够勉强支撑身体。他扶着床沿,慢慢走到书案前。

书案上,一方歙石砚台旁,放着几支狼毫毛笔,一叠宣纸,还有一本翻开的《论语集注》。字迹娟秀工整,带着一丝少年人的青涩,想来是原主林渊的手笔。

林渊拿起毛笔,在砚台中蘸了蘸残墨,铺开一张宣纸,尝试着写了几个字。

“道、德、仁、义……”

繁体字,毛笔书写,对他这个习惯了键盘和简化字的人来说,颇有些难度。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与原主的笔迹相去甚远。

“看来,以后还得勤加练习才行。”林渊自嘲地笑了笑。在这个时代,一手好字是文人的脸面,若是写得太差,恐怕会引人怀疑。

他放下毛笔,又拿起那本《论语集注》。书页因为经常翻阅而有些卷边,上面还有一些朱笔批注的痕迹,同样是原主的字迹。

林渊随意翻了几页,发现原主对儒家经典确实下过一番功夫,许多见解虽然略显稚嫩,但也颇有灵气。这让他稍稍安心,至少这个“林渊”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草包,自己将来在朱允炆面前,也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他走到窗边,轻轻推开一扇窗棂。

雨己经停了,清晨的空气带着雨后的和微凉,沁人心脾。院子里,几株芭蕉被雨水洗刷得翠绿欲滴,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给这个略显压抑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气。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却又因为那些历史典籍的记载而带着一丝莫名的熟悉感。

林渊知道,他的人生,从这一刻起,将彻底改变。他不再是那个可以自由规划未来的现代青年,而是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波澜壮阔却又凶险异常的历史洪流。

“活下去,并且要活得好。”林渊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道。

这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或许,也是为了这个身体的原主人,为了那个将他送来京师,期盼他光耀门楣的林家。

更深层次的,如果……如果他真的有能力,他是否可以尝试去改变一些什么?改变朱允炆的命运?改变大明的走向?避免那场靖难之役带来的生灵涂炭和历史倒退?

这个念头太过宏大,也太过艰难,几乎让他不敢去触碰。但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在心中种下,便会不受控制地生根发芽。

“先不想那么远。”林渊摇了摇头,将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暂时压下。

当务之急,是养好身体,熟悉环境,收集信息,低调行事,不露破绽。

他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东宫的情况,关于朱允炆的性格喜好,关于那些伴读的背景和为人,关于朝堂的势力格局,尤其是关于燕王朱棣的动向。

这些信息,将是他未来制定生存策略的基础。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林渊迅速回到床边坐好,调整了一下表情,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大病初愈的虚弱少年。

青儿端着一个食盒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意:“公子,粥熬好了,还有两样爽口的小菜。”

她将食盒放在小几上,取出白瓷碗盛着的香糯米粥,还有一碟酱黄瓜,一碟拌笋丝。

林渊闻着米粥的清香,腹中确实感到了一阵饥饿。他接过青儿递来的调羹,慢慢地吃了起来。

味道很清淡,却也入口。

他一边吃,一边状似无意地问道:“青儿,我昏睡这两日,宫里……可有什么动静?或者,外面有什么新鲜事吗?”

他需要尽快将自己的信息渠道建立起来,而这个看起来单纯的小丫鬟,或许是他目前唯一可以利用的对象。

青儿一边帮他收拾着床铺,一边想了想,道:“宫里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动静,就是听说皇太孙殿下昨日又去探望了詹事府的黄子澄大人,两人在书房谈了许久。至于外面的新鲜事……奴婢听采买的婆子说,昨日城南的德胜楼失火了,烧了好几间铺面呢。”

黄子澄!

林渊握着调羹的手微微一顿。这个名字,如同魔咒一般,再次刺痛了他的神经。

又是他!历史上那个极力鼓动建文帝削藩,却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书生误国”的典型代表。

朱允炆在这个时候去见他,恐怕商议的,依旧是那些“宏伟”的削藩大计吧。

林渊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历史的车轮,似乎正在按照既定的轨道,滚滚向前。而他这个渺小的穿越者,真的能螳臂当车吗?

但他很快又将这股消极的情绪压了下去。

事在人为。即使前路再艰难,他也不能未战先怯。

他若无其事地继续喝粥,心中却己暗下决心:等身体好些,必须想办法更多地接触朱允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至少,不能让他完全被黄子澄、齐泰那些人牵着鼻子走。

一碗粥下肚,林渊感觉身上恢复了一些力气。

他对青儿道:“我再歇会儿。若无要事,不必打扰我。”

“是,公子。”青儿应声退下。

林渊重新躺回床上,闭上眼睛,脑海中却开始飞速运转,勾勒着他来到这个大明朝之后,第一步、第二步……应该如何走。

他知道,一场无声的战争,己经悄然开始。而他,必须尽快找到自己的武器和阵地。


    (http://www.u9xsw.com/book/jjif0a-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