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翰林风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章 翰林风波

 

除夕宫宴上,朱元璋一道“破格”的旨意,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在朝堂之上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彻底改变了林渊的人生轨迹。

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在无数读书人眼中梦寐以求的身份,就这么突如其来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和对未知的迷茫。

年后,吏部的任命文书很快便送到了林渊手中。他正式成为了大明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虽然品级不高,但其政治意义和发展前景,却远非一个普通的东宫伴读所能比拟。

按照惯例,庶吉士需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由翰林学士们亲自教导经史、制诰、诗赋等课程,期满考核合格后,方能授予相应的官职,或留任翰林,或外放地方,或进入六部。

林渊知道,这三年,将是他积累学识、人脉和政治资本的关键时期。他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机会。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翰林院的那一刻,才深切地体会到,自己这个“破格”的庶吉士,在这里是何等的“格格不入”。

翰林院位于皇城之内,毗邻文华殿,是一座清幽雅致的院落。院内亭台楼阁,翠竹掩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聚集了大明王朝最顶尖的一批文人学者,他们或埋首故纸堆,整理典籍;或挥毫泼墨,撰写制诰;或高谈阔论,探讨学问。

林渊的到来,无疑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那些科举正途出身的翰林学士和庶吉士们,看向他的目光中,大多带着一丝审视、一丝轻蔑,甚至是一丝……敌意。

在他们看来,林渊不过是一个走了“捷径”,靠着在宫宴上说了几句漂亮话,便一步登天的“幸运儿”。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历经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选拔,才好不容易挤进这翰林院,凭什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能与他们平起平坐?

因此,林渊在翰林院的日子,从一开始便充满了挑战。

负责教导庶吉士的几位翰林学士,虽然表面上对他还算客气,但在讲授课业时,却时常会刻意刁难。他们会提出一些极为生僻冷僻的问题,或者要求林渊当场作诗赋文,试图让他当众出丑,以证明他这个“破格”的庶吉士,不过是浪得虚名。

对此,林渊早有心理准备。他知道,自己必须用实力来证明自己,才能赢得这些清高翰林们的尊重。

他每日都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学习之上。除了翰林院规定的课程,他还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甚至是一些天文、地理、算学等“杂学”。他凭借着现代人的灵魂和远超这个时代的知识储备,以及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很快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深厚的学识功底。

面对翰林学士们的刁难,他总能从容应对,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或文思泉涌,下笔成章。几次交锋下来,那些原本想看他笑话的翰林学士们,也不得不暗自佩服,收起了几分轻视之心。

而那些同为庶吉士的“同窗”们,对林渊的态度则更加复杂。

其中一些心高气傲之人,依旧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不过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他们时常会在背地里议论林渊,散播一些不利于他的谣言。

但也有一部分相对开明,或者说更看重实际利益的人,则开始尝试着与林渊接触。他们发现,这个林渊不仅学识渊博,见解独到,而且为人谦和,并不像传闻中那般张扬跋扈。更重要的是,林渊深得皇太孙的信任和圣上的青睐,前途不可限量。与他交好,对自己未来的仕途,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林渊对此自然是洞若观火。他不会主动去巴结任何人,但也乐于与那些真心向学,或者说对自己没有明显敌意的人交流。他知道,在这个官场之上,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在这些庶吉士中,有两个人引起了林渊的特别注意。

一人名叫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永乐二年的探花(此处与历史时间线略有出入,为剧情服务)。此人沉稳干练,学识扎实,为人也还算正首。林渊知道,杨士奇在历史上是“三杨辅政”的核心人物之一,历经西朝,位极人臣,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另一人名叫杨荣,福建建安人,与杨士奇同年进士。此人机敏果决,长于谋略,同样是“三杨”之一,在靖难之役后,深得朱棣信任,参与了许多军国大事的决策。

林渊知道,这两个人,都是未来大明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能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对自己未来的计划,无疑会有巨大的帮助。

因此,他开始有意识地与杨士奇和杨荣接触。他会在课后主动与他们探讨学问,交流心得。他发现,杨士奇虽然性格沉稳,但思想并不保守,对一些新的观点也能包容接受。而杨荣则更加敏锐,对时政的洞察力也非同一般。

林渊与他们相谈甚欢,彼此都生出了几分相见恨晚之意。

当然,林渊在翰林院也并非一帆风顺。

最大的麻烦,依旧来自于张輗和朱勇那两个纨绔子弟。

他们虽然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公然挑衅林渊,但却在暗地里使了不少绊子。比如,他们会唆使一些与他们交好的庶吉士,在课堂上故意与林渊抬杠,或者在背后散播林渊的谣言,试图孤立他。

更有甚者,他们还试图通过自己父辈的关系,向翰林院的某些官员施压,想将林渊逐出翰林院。

对此,林渊虽然心中恼怒,但也只能隐忍不发。他知道,自己现在根基未稳,不宜与这些勋贵子弟硬碰硬。他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用实力来回击那些质疑和挑衅。

幸运的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刘三吾,对他还算公正。刘三吾虽然也对林渊的“破格”有些微词,但更看重的是真才实学。林渊在翰林院的出色表现,也渐渐赢得了这位老学士的认可。在几次关键时刻,刘三吾都出面维护了林渊,使得张輗等人的阴谋未能得逞。

除了翰林院内部的风波,林渊也敏锐地察觉到,朝堂之上的暗流,也因为他的出现而变得更加汹涌。

那些主张削藩的激进派官员,如齐泰、黄子澄等人,对林渊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太孙心腹”和“翰林新贵”,充满了警惕和……一丝敌意。他们担心林渊会分薄太孙对他们的信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削藩大计的推行。

因此,他们也开始在暗中观察林渊,寻找他的错处,试图将他排挤出权力核心。

而另一些相对稳健,或者说与藩王有些瓜葛的官员,则对林渊投来了拉拢的目光。他们希望通过林渊,向太孙传递一些不同的声音,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削藩局势。

林渊周旋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势力之间,如履薄冰,小心翼

翼。他知道,自己现在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漩涡边缘,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卷入其中,粉身碎骨。

他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低调地行事,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暗流中积蓄力量。

他相信,只要自己能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时期,总有一天,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为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宏愿”,迈出坚实的一步。

这一日,林渊正在翰林院的藏书楼查阅资料,为明日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一场关于“历代漕运利弊”的辩论做准备。

忽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了进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林渊闻言,脸色微微一变。

小太监带来的消息是:皇太孙殿下急召,命他即刻前往文华殿议事。而且,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以及吏部侍郎黄观,也一同被召。

林渊心中一紧。他知道,能让朱允炆同时召集这几位重要人物,必然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而且,很可能与……削藩有关!

他不敢怠慢,连忙放下手中的书卷,随着小太监匆匆赶往文华殿。

一场新的风暴,似乎又将降临。

而他,这个刚刚在翰林院站稳脚跟的“新贵”,又将被卷入怎样的漩涡之中呢?

林渊的心中,充满了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他知道,每一次危机,都可能伴随着机遇。

而他,必须牢牢抓住每一次机会,才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历史巨变中,为自己,也为那些他想守护的人,争得一线生机。

他加快了脚步,朝着文华殿的方向走去。

前方的路,依旧迷雾重重,但他己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因为,他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史书上扼腕叹息的旁观者。

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棋手!

在这盘关乎大明国运,也关乎他自己命运的棋局中,落下属于自己的,至关重要的一子!


    (http://www.u9xsw.com/book/jjif0a-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