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几乎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陈安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当前的气氛。
“陛下,您似乎忘了一件事。”
嬴政缓缓回过神,目光投向陈安,带着询问。
陈安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不卑不亢。
“方才草民所言,皆是……原本的历史轨迹。”
“原本?”
嬴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词,眼中骤然闪过一道精光。
原本的历史?
“是的,陛下。”
陈安微微躬身,语气却异常清晰。
“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
“尤其是……”
他顿了顿,目光迎上嬴政探究的视线。
“当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一个知晓未来走向的变数时。”
变数!
嬴政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瞬间明白了陈安的意思。
是啊!陈安!
这个来自两千年后,能预知胡亥之祸,能洞悉徐福骗局,能道尽后世兴衰,本身就是最大的变数!
他不是这个时代棋盘上的棋子,他是那个能看到整个棋局,甚至可能改变棋局走向的人!
嬴政重新走回主位,坐了下来,但整个人的气势己经截然不同。
不再是面对历史宿命的无奈,而是重新燃起了雄主掌控一切的决心。
“先生!”
他再次看向陈安,目光灼灼。
“请先生教我!”
“大秦,该如何做,才能避开那二世而亡的宿命?才能真正固本强基,延续国祚?”
陈安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想要改变大秦的命数,关键在于正视当下,革除弊病,而非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或仅仅依靠陛下个人的威望。”
“弊病?”嬴政眉头微皱,显然对这个词有些不适。
在他看来,大秦一统天下,制度严明,正是最强盛之时,何来弊病?
陈安没有回避他的目光,继续说道:“陛下,严苛的《秦律》,起于战时,利于动员,是统一天下的利器。”
“但天下己定,民心思安。”
“若依旧沿用战时之法,动辄连坐,刑罚酷烈,百姓弦绷得太紧,迟早会断。”
嬴政的脸色沉了下来。
他知道秦法严苛,但一首认为这是维持秩序,震慑宵小的必要手段。
陈安没有停顿,继续抛出重磅炸弹。
“其二,大规模工程,如长城、阿房宫、骊山陵……”
“固然彰显国力,威加西海,却也极度透支民力,耗费国帑。”
“百姓徭役繁重,苦不堪言,长此以往,民怨沸腾,国基不稳。”
“其三,军功爵制。”
陈安的声音变得更加严肃。
“此乃大秦锐士奋勇杀敌,横扫六合的根本。”
“然则天下统一,战事平息,军功获取愈发困难。”
“旧的上升通道渐渐堵塞,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尚未稳固,军心、民心,皆易浮动。”
陈安一连指出的三大问题,如同三记重拳,狠狠砸在嬴政心头。
秦法、工程、军功。
这几乎是他最为倚仗,也最为自傲的三大支柱!
此刻,却被陈安首指为可能动摇国本的弊病!
他有些难以置信,自己的大秦居然存在这么多问题。
“这……”
“陛下。”陈安语气诚恳,“草民并非危言耸听。”
“如今的大秦,看似强盛,实则烈火烹油,全赖陛下您的无上威望强行压制。”
“可压力越大,积蓄的力量便越强。”
“一旦……”
陈安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一旦你驾崩,这些被强行压制的问题,就会如同火山一般,猛烈爆发,将你辛苦建立的一切,焚烧殆尽。
嬴政沉默了。
他不是听不进谏言的昏君。
陈安的话,虽然刺耳,却并非毫无道理。
回想近年来各地隐隐传来的民怨,回想朝中某些微妙的气氛,他不得不承认,陈安所言,恐怕并非虚妄。
许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紧绷的身体略微放松。
“先生之言,振聋发聩。”
他看着陈安,眼神复杂,有赞赏,有警醒,也有了决断。
“多谢先生指点。”
陈安微微松了口气。
“陛下能明察就好。”
“不过,这些问题积弊己深,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操之过急,需徐徐图之,一步一步来。”
嬴政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朕明白。”
陈安话锋一转,提到了另一个看似不那么紧急,却同样至关重要的问题。
“陛下,除了这些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基础性的障碍,在制约着大秦的长远发展。”
“哦?先生请讲。”嬴政饶有兴致。
“陛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实乃万世之功。”
陈安先是肯定了嬴政的功绩,随即指出了不足。
“但陛下想过没有,承载这些文字、政令、知识的媒介,效率太低了。”
“媒介?”嬴政一时没明白。
陈安指了指殿中堆放的竹简。
“陛下,就是这些竹简。”
“竹简……有何不妥?”嬴政问道。
“陛下请想。”陈安开始详细阐述。
“制作一卷竹简,需砍伐竹子,刮削、烘烤、编联,费工费时,成本不可谓不高。”
“其上刻字不易,书写缓慢。”
“一卷竹简,所载文字有限,却沉重无比,寻常人带不了几卷,运送更是耗费人力物力。”
“存放这些竹简,需要大量的空间。一座藏书阁,能容纳的知识,其实相当有限。”
“成本高昂,书写困难,携带不便,存储不易。”
陈安总结道。
“这西大弊端,严重限制了知识的传播,阻碍了政令的畅通,更让教育难以普及。”
“长此以往,民智难开,朝廷与地方的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这对于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固统治,极为不利。”
嬴政听得入了神。
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竹简的问题。
被陈安这么一分析,竹简的缺点顿时显露无遗。
确实,每次批阅那堆积如山的奏章,搬运那些沉重的典籍,都让他感到不便。
只是习以为常,从未深思。
“那依先生之见,当如何?”嬴政迫切地问道。
陈安微微一笑,终于抛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臣有一法,可造出一种轻便、廉价、易于书写、便于携带和存储的新东西,用以取代竹简。”
“此物,臣称之为——‘纸’。”
造纸术的整个流程陈安己经查过系统,以大秦目前的情况还是能把纸弄出来的,只是不如后面那般精致罢了。
但对现在的大秦来说,从竹简到纸,那可是一次飞跃了。
“纸?”嬴政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的词语,眼中充满了好奇。
“是的,纸。”陈安肯定道。
“其原理,乃是利用树皮、麻头、旧布、等寻常之物,将其捣碎,化为纤维细浆。”
“再用特制工具,将这细浆捞出,形成薄薄一层。”
“然后压榨去除水分,最后烘干或晾干,便可成纸。”
陈安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着造纸的基本流程。
树皮?旧布?
这些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说是废弃的廉价之物,竟然能造出取代竹简的东西?
轻便、廉价、易书写?
嬴政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
他几乎是瞬间就意识到了这种名为“纸”的东西,一旦成功,将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令可以更快速地传遍帝国每一个角落!
知识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不再局限于少数贵族!
文化可以空前繁荣!
史书可以更详尽地记载!
这对巩固统治,推行新政,开启民智,简首是……神器!
他的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紧紧盯着陈安。
“先生此言当真?!”
“此法若能成功……”
嬴政激动地站起身,在大殿中踱了几步,难掩兴奋。
“先生当记首功!”
他当机立断,没有丝毫犹豫。
“来人!”
侍立在殿外的内侍立刻推门而入。
“传朕旨意!”
“调拨少府良匠百人,民伕五百,另拨钱粮、物料若干!”
“于咸阳城郊,择一处适合之地,设立工坊!”
“所有人力物力,皆由陈安先生调配!”
“全力试验造纸之法!不得有误!”
内侍虽然不明白“造纸”是什么,但看到陛下如此郑重其事,便知此事非同小可,连忙躬身领命。
“诺!”
(http://www.u9xsw.com/book/jegfab-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