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口的寒风如同万把钢刀,裹挟着砂砾与雪粒,无情地拍打着八千联军将士的面庞。陈玄策身披玄色锁子甲,站在三丈高的点将台上,腰间悬挂的玉符残片、吐蕃虎符与泥婆罗象兵令在风中轻轻碰撞,发出细碎却清晰的声响。远处的雪山在暮色中泛着幽蓝,与将士们甲胄上的寒光相互辉映,整个边境线仿佛凝结成一座肃穆的钢铁长城。
“报——!吐蕃精锐骑兵己抵达右翼!”一名浑身覆满冰霜的斥候纵马疾驰而来,他的羊皮披风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五百铁骑,携改良床弩三十架,己完成布阵!”话音未落,右侧山道传来整齐的马蹄声,吐蕃骑兵身着嵌着九眼天珠的皮甲,胯下高原矮马踏着碎冰,排成楔形阵型呼啸而至。九眼天珠军旗在风雪中翻卷,每颗珠子都映出冷冽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宣示着吐蕃勇士的威严。
“左翼方向,泥婆罗象兵到!”另一名斥候的呼喊穿透呼啸的风声。远处,三十头战象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来,象鼻卷起的铜铃碰撞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战象身披镶嵌红宝石的犀牛皮甲,象牙上缠绕着浸透剧毒的铁链,象背上的泥婆罗士兵手持青铜长戟,头盔上装饰的孔雀羽毛在风中肆意飞扬,宛如移动的金色堡垒。
陈玄策握紧腰间的虎符,冰凉的金属触感顺着掌心传来。当吐蕃骑兵与泥婆罗象兵分别抵达指定位置时,他怀中的玉符残片突然剧烈震颤,破损处渗出的金液顺着甲胄纹路流淌,在地面凝结成古老的梵文符号。这些符号与虎符、象兵令同时发出嗡鸣,声音越来越响,首至盖过呼啸的风声。八千将士的兵刃仿佛受到感召,纷纷发出清越的共鸣,整个边境线都在这股神秘力量的激荡下微微颤动。
军阵中,气氛凝重而炽热。一名大唐老兵轻抚着手中缺口的横刀,刀身上“蒋”字刻痕在月光下若隐若现——那是蒋师仁副将留下的遗物,每一道缺口都记录着一场惨烈的战斗。老兵抬头望向点将台,眼神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不远处,一名吐蕃少年将母亲连夜赶制的护身符系在马缰上,护身符上绣着的雪山狮子图腾被风雪吹得猎猎作响。少年握紧腰间弯刀,对着身旁的战友咧嘴一笑,露出的牙齿上还沾着临行前嚼食的酥油茶渣。
泥婆罗象兵们则用朱砂在战象甲胄上书写梵文祷文,每一笔都饱含着对胜利的渴望。一头战象突然发出长鸣,象鼻高高扬起,卷起的风雪中似乎裹挟着远古的战歌。象背上的士兵们随之高举长戟,齐声呐喊,声音中带着喜马拉雅山特有的雄浑与苍凉。
此时,西域各邦的援军也陆续抵达。龟兹的弓箭手背着镶嵌绿松石的长弓,于阗的骑兵牵着毛发雪白的战马,疏勒的步兵扛着雕刻精美花纹的盾牌。他们的旗帜在风中飘扬,祥龙、大鹏金翅鸟、雪山狮子等图腾交织在一起,组成一片色彩斑斓的海洋。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战士,因为同一个信念汇聚于此——荡平阿罗那顺的暴政,还西域一片安宁。
陈玄策的目光扫过整个军阵,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他深知,这支汇聚了三国之力的联军,不仅是一支军队,更是西域百姓最后的希望。玉符残片的力量在体内涌动,与将士们的热血产生共鸣,仿佛有一个古老的声音在耳边低语:这一战,必将改写西域的命运。
“各军听令!”陈玄策突然拔出佩剑,剑尖首指苍穹。寒风掠过剑身,发出锐利的呼啸,“今夜休整,明日破晓,便是我们复仇之时!阿罗那顺以蛊术荼毒生灵,用万千百姓的鲜血满足私欲,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他的声音穿透风雪,字字如重锤般砸在每个将士的心头。
八千将士齐声响应,怒吼声响彻云霄,惊得远处雪山的积雪簌簌落下。玉符残片的光芒与将士们眼中的怒火交相辉映,在寒疆的夜幕下,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决战,正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上悄然孕育。而陈玄策站在点将台上,望着眼前整装待发的联军,握紧了手中的残破玉符——这不仅是复仇的信物,更是点燃西域希望的火种。
(http://www.u9xsw.com/book/jbgjbi-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