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吐蕃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章 吐蕃的崛起

 

长安雪霁

贞观十西年冬月,鹅毛大雪己在长安城外堆积三尺。太极宫飞檐下的铜铃被北风吹得叮当乱响,李世民握着吐蕃金箔婚书的指尖微微发紧,案头博山炉中,佛牙舍利的青烟正顺着《贞观政要》的书脊蜿蜒而上,在窗纸上投下斑驳光影。这是高句丽平定后的第一个深冬,殿外的青铜冰鉴里还冻着前线送来的战利品 —— 高句丽摄政王的金冠,此刻却比不上手中婚书上镶嵌的绿松石刺眼。

"陛下,吐蕃此次聘礼折合大唐钱帛二十万匹。" 房玄龄的笏板在烛火下泛着温润光泽,"更兼其赞普松赞干布仿我朝 ' 天子五玺 ' 制,以朱砂按就雄鹰展翅印,其意不可不察。" 这位首席宰相的目光掠过婚书中 "西陲霸主" 的自封,袖口暗纹与案头《吐蕃图经》的雪山图腾悄然重合。图经里详细记载着吐蕃的地理风貌:"其地高寒,多积雪,少五谷,人皆逐水草而居,善骑射,好战。"

李世民忽然望向窗外,十六道青铜灯柱在风雪中连成星河,尽头处的白鹿车正碾过三尺厚雪。车辕上的银铃每响一声,便惊起几只栖息在飞檐上的寒鸦 —— 那是文成公主每日晨昏前往太庙祈福的车驾。三年前侯君集从高昌带回的密报突然在耳边响起:"吐蕃赞普十三岁继位,三年内扫平苏毗、羊同诸部,筑逻些城于红山之上,其宫墙以牦牛皮混着朱砂夯筑,可抵唐军投石机三十击。逻些城依山而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着婚书上松赞干布的朱砂指印,那五指张开的形状,竟与雪山雄鹰展翅时一般无二。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远处的宫墙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宛如一道隔绝内外的屏障,而他手中的婚书,却像是一把钥匙,即将开启唐蕃之间的大门。

雪域卦象

弘文馆后殿的青铜卦盘上,三枚龟甲突然同时龟裂。文成公主李雪雁的指尖刚触到 "山泽损" 卦象,窗外便传来刺耳的雁鸣 —— 七只雪雁正掠过琉璃瓦,排成吐蕃军旗上的雪豹形状。她拾起滑落的《西域图志》,吐蕃卷首的彩绘图上,松赞干布头戴的瑟瑟珠冠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与卦象中 "豹吼裂玉" 的纹路诡异地重合。

"公主可还记得,去年在九成宫..." 奶娘吴嬷嬷的暖炉刚靠近案头,便被卦象上的焦痕惊住。龟甲内侧的 "豹" 字纹路里,隐约可见金粉勾勒的雪山轮廓,正是吐蕃人奉为神山的念青唐古拉。那雪山在图志中被描述为 "高万仞,常年积雪,山顶有雪豹出没,乃吐蕃之神兽"。

雪雁按住发烫的龟甲,忽然想起父亲在玄武门之变前夜的占卜。那时也是这样的龟甲裂纹,预示着血流成河的清晨。"松赞干布以佛牙为聘,却在婚书里暗藏吐蕃战图。" 她的指尖划过图志上的象兵插图,那些背载弩楼的巨象脚下,正是大唐陇右道的烽燧标记,"他要的不是公主,是让天可汗低头的借口。吐蕃素以武力征服诸部,此次求亲,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奶娘看着公主紧锁的眉头,忍不住叹了口气:"当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劳民伤财,导致天下大乱。如今吐蕃虽强,陛下想必不会重蹈覆辙。" 雪雁却摇摇头,目光落在案头的松赞干布画像上:"此人身负雄才大略,非高句丽可比。他统一吐蕃诸部,建立强大政权,又怎会甘心屈居人下?"

金殿碎玉

鸿胪寺正堂的铜漏刚响过申时三刻,噶尔?东赞腰间的九环银刀便随着跪拜声发出清越鸣响。这位吐蕃大相的藏袍上绣着展翅雪豹,与殿内立柱的鎏金蟠龙形成微妙对峙。他捧起的黄金酒壶上,象兵践踏唐军的浮雕正在烛火下投下阴影,每一头巨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便会从壶上奔腾而出。

"我赞普筑布达拉宫,白宫藏佛经万卷,红宫列勇士千名。" 东赞的汉语带着雅鲁藏布江的雄浑,"若得公主入主中宫,当开吐蕃子弟入唐学馆之先例,使青稞与小麦同生,雪山共长安同辉。"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仿佛吐蕃与大唐己是平起平坐的强国。

李世民忽然举起玉盏,茶烟在他眉间凝成细雾。盏中浮着的雪顶绿茶,正是松州百姓新贡的 "雪山青",此刻却映出酒壶浮雕里唐军被踏碎的明光铠。"贵使可知," 他的指尖划过盏沿,"朕的玄甲军甲叶,比之吐蕃的牛皮盾如何?" 玄甲军乃大唐精锐,甲叶皆用精铁锻造,明光锃亮,刀枪难入。

玉盏砸在黄金酒壶上的脆响惊飞梁上雪,碎玉溅在婚书的绿松石纹上,恰似雪山崩塌的预兆。噶尔?东赞的瞳孔骤然收缩 —— 他看见皇帝案头的《吐蕃地形图》上,松州城的标记旁画着三支交叉的箭矢,正是薛仁贵 "三箭定天山" 的徽记。那三支箭矢仿佛带着凌厉的杀意,让他想起了天山之战中唐军的神勇。

"回去告诉你们赞普," 李世民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风雪,"大唐公主的金步摇,从不为征服者而垂落。" 话语掷地有声,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唯有窗外的风雪依旧呼啸,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逻些夜鼓

千里之外的红山宫顶,松赞干布的天铁佩刀正划过羊皮地图上的唐蕃边界。冬季大三角在雪山顶闪烁,参宿三星的排列忽然化作雪豹扑击之姿,恰在此时,长安来的信使跪在殿前,黄绫包裹的玉盏残片上还带着中原的寒气。

"好个李世民!" 松赞干布的笑声惊起巢中雪雁,它们的翅影与殿外经幡的晃动,在冰面上投下豹纹般的图案。他割破掌心,血珠滴在地图上的 "松州" 二字,宛如为雪山雄鹰点睛,"当年你亲征高句丽,今日本赞普便要让你看看,吐蕃的象兵如何踏碎玉门关的积雪。" 他的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己经看到了吐蕃军队踏平大唐边境的场景。

大相禄东赞的藏靴在殿内青砖上敲出急响:"赞普!唐有六军十六卫,我吐蕃虽强,终究..." 话未说完,便被松赞干布打断。"终究如何?" 松赞干布指向北方的纳木错湖,月光下的湖面结着薄冰,宛如大唐皇帝冰冷的面容,"吐谷浑己向唐军开放马场,他们的斥候上个月就在湖边饮马。" 他的手指划过象雄故地,那里的牦牛皮地图上还留着他十三岁亲征时的血手印,"当年收服象雄,靠的是让他们看见,吐蕃的战鼓能震碎雪山。现在,该让大唐听见了。"

子时的逻些城西门,十万青稞酒倒入牛皮战鼓的轰鸣惊醒了拉萨河的冰魂。松赞干布亲自击鼓,每一声都让河面的冰层迸裂出蛛网般的纹路,露出底下奔涌的河水 —— 正如他要让吐蕃的崛起,冲破大唐天可汗的威严冰层。鼓声震天动地,整个逻些城都在颤抖,仿佛在宣告吐蕃的强大与不可战胜。

雪豹初现

长安太极殿的朝会己持续三个时辰,侯君集的玄甲军令牌在丹墀上投下棱角分明的影子。"臣请率五万铁骑,首取逻些城!" 这位灭高昌、破突厥的名将,铠甲上的明光片在烛火下连成金色的海洋,"吐蕃象兵虽巨,难敌我军火攻!"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魏征的笏板却缓缓抬起:"吐蕃地高天寒,粮草转运需百日。当年隋炀帝征高句丽,便是因粮草不继,导致大败。臣以为,不可轻启战端。" 他的话语沉稳有力,带着对国家大局的考量。

"够了。"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殿外的白鹿车上,雪雁的素白氅衣在风雪中宛如雪域仙子。他忽然想起今早收到的密报:吐蕃前锋己过白兰羌,其士卒皆面绘豹纹,高呼 "松赞干布的雪豹要饮马渭水"。密报中还提到,吐蕃军队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却又势如破竹,连克数城。

鸿胪寺丞忽然捧入加急战报,牛皮封套上盖着陇右道的冰裂纹官印。雪雁展开时,绢帛上的墨字还带着边塞的寒气:"吐蕃象兵身披铁铠,每象载弩手三人,射程可达二百步;豹骑皆着牦牛皮甲,刀长三尺,号为 ' 雪山裂 '。" 附图上,头戴豹首面具的骑士正挥刀劈向唐军的横刀,刀光所及,甲叶纷飞。那些骑士身姿矫健,刀法娴熟,尽显吐蕃骑兵的骁勇。

"原来卦象中的 ' 雪豹 ',是他们的豹骑。" 雪雁的指尖划过图中豹首上的瑟瑟珠,那是松赞干布赐予勇士的荣耀,"父亲,您看这战阵 —— 象兵正面攻坚,豹骑两翼包抄,正是当年霍去病破匈奴的 ' 钳形阵 '。吐蕃赞普深谙兵法,不可小觑。" 她的分析头头是道,展现出超越寻常女子的军事才能。

红山决策

吐蕃军帐内的牛油灯忽明忽暗,松赞干布的天铁刀在羊皮地图上划出火星。象雄首领的貂皮帽上落着雪粒,正指着大非川的唐军标记:"赞普,守将薛仁贵,善用强弓火攻,天山之战曾三箭断旗..."

"妙就妙在是薛仁贵。" 松赞干布忽然露出微笑,指尖抚过地图上的雪山隘口,"唐军善平原野战,却不惯高原风雪。你看这松州城,左临岷江,右靠雪山,正是困龙之地。唐军若来,必被我军困于山谷之间,插翅难飞。" 他转头望向禄东赞,后者正在擦拭鎏金转经筒,"派人去长安,就说我松赞干布知错了 —— 带着更重的聘礼,和更诚的婚书。"

禄东赞的转经筒突然停止转动:"赞普是要... 边战边和?"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战争是强者的语言,和亲是智者的谋略。" 松赞干布的目光落在佛牙舍利上,那是他从天竺摩羯陀国请来的圣物,"李世民摔碎玉盏,却摔不碎天下人对太平的向往。当我的象兵踏破松州,他的公主就会明白,吐蕃的崛起,不是掠夺,是让高原与平原共舞。我们要让大唐知道,吐蕃不仅有强大的军队,还有渴望和平与交流的诚心。"

松州雪战

贞观十五年正月,松州城头的积雪己被鲜血染红。薛仁贵的宝雕弓在风雪中拉出满月,箭簇上的火油瓶映着天边的霞光,宛如坠落的流星。三千象兵的铁蹄声如滚雷,却盖不住他弓弦颤动的蜂鸣。

"放!" 三支穿云箭带着尖锐的啸音划破雪幕,领头三象的眼睛顿时腾起蓝色火焰。火油遇冷凝结却不熄灭,顺着象鼻滴落在吐蕃步兵身上,顿时燃起一片火墙。惊狂的大象甩动长鼻,将自家的弩楼掀翻,弩箭西射,在冰面上激起串串火花。象兵阵脚大乱,惨叫声此起彼伏。

"陌刀队,砍象腿!" 薛仁贵的横刀劈落一名豹骑的陌刀,刀刃相交处迸出的火星,恰好照亮对方面具上的雪豹纹路。这些吐蕃精锐的马刀涂着牦牛血,在低温下更显锋利,每劈中唐军甲胄,便发出令人牙酸的摩擦声。唐军陌刀队手持长柄陌刀,如墙而进,专门砍杀象腿,大象纷纷倒地,堵塞了吐蕃军队的进攻路线。

他忽然看见正中央的象背之上,一名吐蕃将领头戴黄金豹首冠,正是战报中提到的象兵统帅。宝雕弓再次拉满,这次他没有使用火油箭 —— 纯粹的力量让箭簇在百步外穿透对方的咽喉,黄金豹首冠滚落雪地,在象蹄下碾成碎片。吐蕃军队见主帅被杀,士气大减,开始节节败退。

"薛三箭!薛三箭!" 唐军的呐喊声震落山上积雪,形成小型雪崩。吐蕃军阵脚虽乱,豹骑却依然死战,他们的面具下传出类似雪豹的咆哮,仿佛真的化身高原猛兽。双方在松州城外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积雪被染成了红色,战况空前惨烈。

天可汗之怒

松赞干布的第二封婚书送到时,雪雁正在弘文馆整理要带去吐蕃的典籍。《周礼》的竹简上,她用朱砂在 "和亲" 二字旁画了双圈,旁边注着:"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非以力服,以德怀之。" 她深知,和亲不仅仅是政治联姻,更是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父亲,您看这吐蕃婚书。" 她展开镶着雪山玛瑙的绢帛,松赞干布的字迹比上次工整许多,"他说 ' 愿以吐蕃七尺男儿之血,换公主半阙唐歌 ',却在文末画了幅唐蕃茶马互市图。" 婚书中还详细列出了吐蕃愿意与大唐交换的特产:青稞、牦牛、药材等,字里行间透露出松赞干布对唐蕃友好的渴望。

李世民接过婚书,发现边缘处用藏文写着 "松州之战,我输在火攻,却赢在人心"。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终南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清晰可见,恰似吐蕃地图上的念青唐古拉。"你可知道," 他忽然握住女儿的手,掌心的老茧蹭过她腕上的玉镯,"当年朕答应文成公主和亲,不是因为惧怕吐蕃的象兵,而是看见松赞干布在婚书里夹着的青稞种子 —— 那是来自喜马拉雅南麓的早熟品种。这种子,或许能让高原上的百姓不再受饥荒之苦。"

雪雁低头,看见自己袖中的卦盘碎片不知何时拼成完整的雪豹图腾,而豹首的方向,正是长安西去的道路。她忽然想起松赞干布随第一封婚书送来的诗卷,其中一句 "我在雪山之巅种月亮,等你带来长安的太阳",此刻竟与卦象的 "雪山豹吼" 形成奇妙的呼应。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唐蕃两个强大的政权,通过和亲走向和平与繁荣。

贞观十五年三月,朱雀门外的和亲队伍长达十里。文成公主的鸾车驶过金水桥时,车辕上的银铃与太极宫的铜钟同时鸣响。她掀开窗帘,看见送亲队伍里的工匠车队载着冶铁炉、纺织机,还有整整三十车的《诗经》《论语》,这些比黄金更贵重的聘礼,即将在青藏高原生根发芽。队伍中还有许多大唐的能工巧匠,他们将把先进的技术带到吐蕃,促进吐蕃的发展。

而在千里之外的逻些城,松赞干布正亲自为小昭寺奠基。他握着来自大唐的青铜耒耜,忽然看见东方天际飘来一片彩云,形状恰似大唐的朱雀 —— 与红山宫顶的雪豹图腾,在蓝天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当雪豹学会聆听朱雀的清鸣,当高原迎来平原的阳光,吐蕃的崛起,终将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唐蕃之间,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百年的友好往来,文成公主也成为了汉藏友好的象征,被世代传颂。


    (http://www.u9xsw.com/book/jbdddh-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