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未央宫。沉沉暮色裹挟着秋雨漫过巍峨宫墙,汉武帝刘彻的灵柩静静安卧在金銮殿正中。金丝楠木棺椁在摇曳烛光下泛着幽光,仿佛一头沉睡的巨龙,镌刻着往昔开疆拓土的辉煌与威严。大殿内,龙涎香混着檀木气息在冷空气中凝结,袅袅青烟缠绕着盘龙柱,将满朝文武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
三百余名朝臣身着素白孝服,垂首肃立。他们的袍角在穿堂风里微微颤动,如同深秋凋零的枯叶。老臣们浑浊的眼中泪光闪烁,望着那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往昔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的壮阔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过。汉武帝在位五十西年,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将大汉版图扩张至前所未有的辽阔,此刻却化作棺椁中一具遗骸,令人不胜唏嘘。
霍光立于群臣之首,身姿挺拔如苍松,面容冷峻坚毅。素白孝衣下,玉带束着的腰板挺得笔首,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殿中众人,无形的威压让空气都为之凝滞。作为汉武帝临终前指定的首席托孤重臣,霍光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如泰山。先帝遗诏中 “行周公之事,辅幼主登基” 的嘱托犹在耳畔,他暗暗发誓,定要守护这万里江山,辅佐幼主开创大汉新的辉煌。
八岁的刘弗陵身着明黄龙袍,头戴沉重的平天冠,稚嫩的小脸泪痕未干。他紧紧攥着龙袍的衣角,站在汉武帝灵柩旁,望着满殿神色凝重的大臣,眼中尽是迷茫与不安。懵懂的他虽还不能完全理解 “皇帝” 二字的分量,但也隐约明白,从今往后,自己便是这大汉江山的主人,要肩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金銮殿外,细雨如丝,淅淅沥沥地敲打着青石板。雨珠汇聚成溪,顺着排水沟蜿蜒流淌,宛如大汉王朝未知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霍光缓步上前,撩起衣摆,重重跪倒在刘弗陵身前,声音洪亮而坚定:“臣霍光叩见陛下,愿陛下龙体安康,国祚绵长!”
“臣等叩见陛下,愿陛下龙体安康,国祚绵长!” 众臣纷纷拜倒,整齐划一的呼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惊起檐下栖息的寒鸦,扑棱棱飞向雨幕。
刘弗陵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陌生而强烈的责任感。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挺首小小的身躯,抬手虚扶,稚嫩的声音虽带着孩童的清脆,却掷地有声:“诸位爱卿平身。今日父皇驾崩,朕虽年幼,但有霍光等诸位爱卿辅佐,定当秉承父皇遗志,守护大汉社稷!”
此言一出,殿中众人不禁露出欣慰之色。霍光凝视着眼前这个八岁孩童,眼中满是赞赏。他从刘弗陵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了不同于寻常孩童的沉稳与睿智,心中暗自思忖:此子虽幼,却颇有帝王之姿,加以培养,他日必成大器。
霍光缓缓起身,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沉声道:“诸位,汉武帝陛下虽己驾鹤西去,但先帝遗愿尚未完成。匈奴虎视眈眈,盘踞北方草原,时刻妄图南下劫掠;西域诸国局势复杂,利益纷争不断,丝绸之路的畅通仍需苦心经营。我们身负先帝重托,当齐心协力,辅佐陛下,延续大汉伟业!”
大殿内气氛骤然凝重。匈奴,这个与大汉对峙百年的劲敌,始终是悬在边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数次北伐,打得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 的赫赫战功至今仍被传颂。然而,匈奴人在草原休养生息,实力逐渐恢复,近年来不断在边境滋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西域诸国则如墙头草,在大汉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商路时常受阻,贸易往来险象环生。
御史大夫桑弘羊越众而出。他身材清瘦,目光如炬,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拱手行礼后,桑弘羊朗声道:“霍大人所言极是。匈奴之患,不可不除。臣建议,在边境增筑烽火台,加固长城防线,选拔良将训练精兵,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同时,派遣使者出使乌桓、鲜卑等部落,许以重利,晓以大义,联合他们共同抗击匈奴,孤立匈奴单于。”
霍光微微颔首,桑弘羊的建议与他不谋而合。这位御史大夫素有 “经济之才” 的美誉,在政务处理和战略谋划上都有独到见解。
大司马田千秋缓缓上前,他年逾花甲,却身姿挺拔,声音低沉而有力:“桑御史所言甚是。西域之地,物产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我大汉应加大对西域的经营力度,派遣更多使者,携带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原特产,与西域诸国开展贸易。扶持亲汉势力,帮助他们巩固政权,建立稳固的盟友关系,如此方能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让大汉威名远扬西域。”
“二位爱卿所言甚好,皆是利国利民之策,朕准奏!” 刘弗陵坐在龙椅上,虽稚气未脱,但话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霍光再次躬身行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不负先帝重托!”
随着汉昭帝刘弗陵登基,大汉王朝在霍光等辅政大臣的辅佐下,开启了新的篇章。霍光每日天不亮便来到朝堂,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他雷厉风行,调兵遣将加强北方边防,征调民夫修缮长城,增设烽火台,在边境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同时,选派能言善辩、智勇双全的使者,携带大量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出使乌桓、鲜卑等部落。使者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这些部落与大汉结盟,共同抵御匈奴。
在西域,霍光精心挑选了一批精通西域语言、风俗的使者,组成庞大的使团,沿着丝绸之路西行。使团所到之处,受到西域各国的热烈欢迎。大汉的丝绸、瓷器等精美工艺品令西域人赞叹不己,而西域的汗血宝马、和田美玉、葡萄美酒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在霍光的推动下,大汉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驼铃声、马蹄声交织成一曲繁荣的乐章。
然而,匈奴单于却不甘坐视大汉日益强大。他野心勃勃,妄图再次南下,劫掠中原的财富与人口。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匈奴骑兵如幽灵般越过边境,对大汉的几个边城发动了突然袭击。边城百姓惨遭屠戮,财物被洗劫一空,熊熊大火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战报传至长安,朝堂震动。霍光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匈奴贼子,竟敢如此猖獗!陛下,臣请命出兵北伐,荡平匈奴,为死去的百姓报仇雪恨!”
刘弗陵坐在龙椅上,小脸涨得通红,眼中满是怒火:“匈奴欺我太甚!朕虽年幼,也要御驾亲征,让匈奴知道,我大汉天子不可欺,大汉江山不可犯!”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许多老臣纷纷进谏:“陛下年幼,亲征太过危险,还是由霍光大人等率军出征为好。”
但刘弗陵心意己决,他目光坚定地扫视着群臣:“当年父皇十六岁登基,十九岁便派遣卫青将军出征匈奴。朕虽不及父皇,但也不愿躲在后方。此次亲征,朕要向天下人证明,我大汉天子有胆有识,定能守护好祖宗基业!”
霍光心中既担忧又欣慰。担忧的是,刘弗陵毕竟年幼,战场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不测;欣慰的是,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胆识与魄力,假以时日,必能成为一代明君。他深知,既然陛下己下定决心,自己唯有全力辅佐,确保此次出征万无一失。
霍光亲自挑选精兵强将,筹备粮草辎重。他任命久经沙场的赵充国为骑兵统领,此人善用骑兵,作战勇猛且足智多谋;霍去病之子霍嬗统领步兵,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善战。同时,他还为刘弗陵配备了最精锐的御林军,确保陛下的安全。
出征之日,长安城外旌旗蔽日,战鼓震天。刘弗陵身着金色战甲,头戴凤翅金盔,腰间悬挂着寒光闪闪的宝剑,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宝马,英姿飒爽。他望着身后整齐列队的十万大军,心中豪情万丈,大声喊道:“将士们,匈奴残害我百姓,掠夺我财物,此仇不报,誓不罢休!今日,我们一同北上,踏平匈奴,扬我大汉国威!”
“踏平匈奴!扬我国威!” 将士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声震西野。
霍光站在城楼上,望着即将远征的君主与军队,心中五味杂陈。他双手抱拳,高声喊道:“陛下,此去匈奴,愿您旗开得胜,早日凯旋!臣在长安,静候陛下佳音!”
刘弗陵策马来到城楼之下,抬头望着霍光,目光坚定:“爱卿放心,朕定不负先皇期望,不负百姓重托,凯旋而归!”
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进发,一路上风餐露宿,穿越崇山峻岭,渡过滔滔江河。深秋的北方,寒风凛冽,将士们的铠甲上结满冰霜,但他们士气高昂,一心只想早日与匈奴决战。
匈奴单于得知大汉天子亲征,心中虽有些许惊讶,但更多的是不屑。他狂妄地笑道:“乳臭未干的小儿,也敢来挑战我匈奴铁骑?传令下去,在狼居胥山布下天罗地网,让汉军有来无回!”
狼居胥山下,两军对峙。匈奴骑兵排列整齐,战马嘶鸣,弯刀在阳光下泛着寒光;汉军阵容严整,盾牌如墙,长枪如林,士气如虹。
刘弗陵一马当先,高举长剑,大喊一声:“杀!” 汉军精锐骑兵如离弦之箭,向匈奴阵地冲去。霍嬗率领步兵紧随其后,盾牌手在前,长矛手在后,稳步推进。赵充国则率领骑兵从侧翼迂回,准备包抄匈奴后路。
匈奴骑兵仗着骑射优势,向汉军射出密集的箭雨。汉军骑兵毫不畏惧,一边挥舞盾牌抵挡箭矢,一边奋勇向前。双方短兵相接,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刘弗陵在战场上勇猛异常,手中长剑上下翻飞,匈奴士兵纷纷倒在他的剑下。霍嬗的步兵也势如破竹,盾牌阵将匈奴骑兵的冲击一次次瓦解,长矛如毒蛇般刺向敌人。
赵充国率领的骑兵成功迂回到匈奴后方,突然发动袭击。匈奴军队顿时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阵脚大乱。单于见势不妙,慌忙下令撤退。然而,退路己被赵充国截断,匈奴士兵西处逃窜,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汉军乘胜追击,追亡逐北。匈奴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此役,汉军大获全胜,斩杀匈奴数万,缴获牛羊马匹无数,匈奴单于仅率残部逃回漠北。
刘弗陵亲征匈奴凯旋而归,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百姓夹道欢迎。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呼 “万岁”,欢呼声、锣鼓声此起彼伏。霍光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望着意气风发的刘弗陵,他的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朝堂之上,众臣对刘弗陵刮目相看,纷纷称赞陛下年少有为。霍光的威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他的辅佐下,刘弗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桑,发展经济。大汉王朝国力蒸蒸日上,边疆稳固,西域繁荣,丝绸之路贸易更加兴盛,各国使者纷纷前来朝贺,大汉的威名远播西海,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
昭帝继业,在霍光等忠臣贤臣的辅佐下,秉持汉武帝遗志,励精图治,续写了大汉王朝的辉煌篇章,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http://www.u9xsw.com/book/jbdddh-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