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治国之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1章治国之道

 

书房内。

檀木熏香与龙井茶香交织缭绕。

楚云与王之荣相对而坐,桌上青瓷茶盏氤氲着袅袅热气。

王之荣端起茶盏轻抿一口,目光打量着对面的年轻帝王。

他的内心不由得感慨。

其实他早就己经关注到了楚云,那时楚云还只是一个落魄皇子。

谁能料到,短短数年,那个锋芒初露的少年竟一路披荆斩棘,夺皇位、立新朝,将大秦版图扩张数倍。

“陛下,您来找老夫,所谓何事?”

楚云微微前倾身子,眼中满是诚恳。

“王先生,今日朕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

大秦如今版图骤扩,新得百座城池,正需教化万民、整顿文风。

朝廷上下,急缺如先生这般博古通今、德高望重的大才。”

他抬手示意曹化淳展开一卷文书。

“你看,这是新设立的崇文院规划,若由先生主持,定能为大秦培养出万千栋梁。”

王之荣抚着雪白长须,沉吟片刻。

“陛下厚爱,老夫心领。只是朝堂风云变幻,老夫闲散惯了,恐难适应。”

虽言辞婉拒,目光却不自觉被桌上文书吸引,那上面关于广开书院、编撰典籍的提议,正是他多年来的夙愿。

楚云笑了笑,忽然话锋一转。

“先生,在您看来,这天下该是何模样?

江山社稷与百姓,又当如何权衡?

而文人,究竟该在这世道中扮演何种角色?”

王之荣握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顿,浑浊的眼瞳里忽然泛起微光。

他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缓缓道。

“天下者,非一姓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江山社稷若为虚壳,百姓便是根基——根基不固,壳再华美,终是危楼。”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楚云,“至于文人不是躲在书斋里空谈圣贤,也不是拿着笔墨迎合权贵。

真正的文人,该是社稷的明镜,百姓的喉舌。

若陛下愿开言路、重教化,让笔墨不只为歌功颂德,更为民生疾苦发声……”

“那这文人的笔,方能担起‘载道’二字。”

楚云闻言,开口道。

“先生所言极是,但在这天玄大陆,空谈仁义不过是书生的一厢情愿。

你看这天下,哪一寸土地不是白骨垒成?

哪一方势力不是踩着敌人的尸首崛起?”

“百姓要安居乐业,江山要长治久安,靠的从来不是道德文章。

大秦能坐拥如今版图,靠的是虎狼之师的铁骑,是令行禁止的法度!”

“弱肉强食,这才是生存法则!”

“若大秦不能以雷霆之势荡平诸国,他日便会被他人踏碎国门。

到那时,百姓的‘根基’何在?

文人的‘载道’又有何用?”

见王之荣神色微动,楚云语气稍缓,却依旧字字千钧。

“朕并非否定教化的力量,但文治需以武功为盾。”

“还请先生看清这乱世的本质:唯有铁与血铸就的强权,才能为百姓撑起一片真正的安宁!”

王之荣听完这番话,捻着胡须陷入沉思。

他何尝不知乱世中弱肉强食的道理?

楚云说的“铁与血”虽听起来残酷,却是眼下最实在的法子——就像农人要先拿锄头劈开硬土,才能播下种子。

他望着眼前这个年轻帝王,忽然觉得“霸道之主”并非全是贬义。

若没有强硬手腕扫平障碍,哪来的太平日子让文人安心著书?

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坚固的地基,才能往上砌文雅的砖墙。

“陛下说得在理。”

王之荣忽然叹了口气,语气里少了几分固执。

“老夫总想着以文化人,却忘了乱世里拳头才是道理。”

楚云接着说:“先生,朕今日来请您,正是要让这铁与血的天下,也能开出文治的花。”

“大秦的军队能征服天下,但先生的笔墨,要为这天下定下规矩——让征战的将士知道为何而战,让治世的官吏明白以民为本。”

“朕己下令在皇城外建‘崇文阁’,收天下典籍;在百座新城设‘劝学署’,凡识字者免徭役。

先生若肯出山,不必入朝堂纷争,只消做这崇文院首座,替朕握着这杆教化之笔。”

半晌,王之荣一声长叹。

“陛下若信得过老夫这把老骨头……也罢,老夫愿意出山相助陛下。”

楚云满意地颔首,眼中笑意难掩。

“好!先生肯助朕一臂之力,真是大秦的福气!”

他抬手亲自为王之荣续上热茶。

“明日朕便下旨昭告天下,拜先生为崇文院首座,总领天下文治教化。

所需人手、银钱,先生尽管开口,朕必全力支持!”

“待先生将崇文阁的规矩定下,第一批书院就要在新得的城池里落地。

让那些刚并入大秦的百姓看看,大秦不仅有能征善战的军队,更有传续千年的文脉!”

王之荣望着楚云眼中闪烁的光芒,忽然觉得这半世坚守的文心,竟在这一刻有了真正的归宿。

王之荣猛地起身,对着楚云深深一揖到地。

“陛下放心,老夫必定倾尽所学,为大秦立文庙、编典籍、开书院!”

随后楚云与王之荣继续深入交流。

从边疆军屯聊到太学改制,从田亩税法论及文字统一。

他望着眼前这位帝王,忽然发现楚云并非只懂杀伐的莽夫。

他说“律法需如刀刃般锋利,亦需如丝帛般贴合民生”,谈及农耕时能随口说出三种改良农具的法子。

这哪里是帝王,分明是将天下事揣在心里反复研磨的治世能者。

“陛下胸中丘壑,远超老夫想象。”

“先生,朕要在大秦推行两场变革——科举制革新与全民武者计划。”

“往后选官,不再看世家族谱,只凭真才实学。朕要设‘武举’,‘文举’,让寒门士子与布衣武者都能靠本事入仕,断了世家大族垄断朝堂的根!”

“至于全民武者,并非人人都要上战场。而是要在各郡县设‘武馆’,教百姓强身健体、研习基础格斗。

战时可为预备兵源,平时能保一方安宁。若真能做到人人如龙,大秦何愁不强?”

“先生,这才是朕想要的天下——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每个大秦子民,都有青云首上的路!”


    (http://www.u9xsw.com/book/jafbih-12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