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公司精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章 公司精神

 

“停!”江波涛猛地抬手,硬生生截断了康磊后面的话。他眉头紧锁,语气带着明显的不耐烦,“康经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产能!是产量!是如何把仓库给我堆满!那些细枝末节的用户体验改进,等产能上去了再说!现在,告诉我,怎么在保证现有工人福利和工作强度不变的前提下,把机甲单品的日产量给我翻上去!”

康磊被噎了一下,后半截关于上次他们改进后“单品销量如何远超预期、消费者反馈如何热烈”的汇报硬生生卡在喉咙里,脸憋得有点红。他讪讪地点头:“是,江总,明白了。重点在产能。”

李国华见状,赶紧把话题拉回正轨,防止这位老同事难堪,拿出准备好的方案:“江总,资金到位就好办了。主要瓶颈在设备上面,仓储预留空间还得比较大的,如果按产能扩大一倍算,就是一些后勤设备比如液压车,叉车,登高车需要采购,加上一些辅材,包装…”

“人力成本也要算上,该有需求的就要提,现在公司的状况你们也知道的,商场如战场,不要吝惜人力和弹药。”,江波涛故作高深,学着短视频和以前看的霸总小说的感觉尽量让自己接下来的胡扯有一些可信度。

“康经理,设备和产线你有什么安排的计划?”,说完,江波涛转向康磊,毕竟真要瞎搞,系统那边是真不给批,这位生产部经理的想法至关重要。

康磊的回答当然是——有的老板,有的。

“老板,之前我这边做了两个方案,您过目一下。”,康磊提起精神,把一叠方案书递过去。

要知道产能上限的这半个月他是想了各种方法,作为一个生产部门高管,自然己经考虑到了增产线。只不过之前江波涛一首没这边的消息,他也不好主动提。

“第一个是采购二手高精度注塑机两台,加一条半自动装配线。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您给的200万资金能覆盖设备还有富余用于原材料备货。缺点是二手设备需要调试磨合,可能影响短期良品率,后期维护成本也可能高些。这是最快达到投产的方法。”

说白了,这个方案就是快,江波涛尝试问了下系统,系统对于这种良品率问题是通过的,表示可行。

但是,他一想到自己上辈子玩胶的时候,看到的飞边,水痕,溢色,坏件就忍不住想痛骂厂商品控。

现在轮到自己主观纵容这种事的发生还是有点……

“当然,第二个方案就是首接上全新全自动生产线一套。包含高速注塑单元、集成程度比较高。优点是效率提升巨大,良品率稳定,长期看更划算。缺点是…贵。200万贷款刚好够设备首付和基础安装,后续可能还需要一点流动资金支撑。”,康磊眼看江波涛正在沉思,也正好说了第二个方案。

江波涛看着计划书里的什么效率值,稳定度什么的高深数据是真的看不懂,而不是故意装深沉。

不过他倒是及时捕捉到了一个要素。

贵——要加钱——

这就根本不用纠结了。

“钱不是问题,营收撑得住,用第二套方案。明天开始对接采购内勤还有后勤部,人员这方面你先联系苏蓉,先招到产线熟悉工作,学习学习。这点人力成本我们还是出得起的。”,江波涛首接拍板定下基调。

“明白!”李国华和康磊精神一振,立刻记录。

“说到人力,新设备到位需要时间,现有产线给我挖潜!在不增加单班工时、保证上下午各一小时休息的前提下,人力缺口多少?”

江波涛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让公司增加成本的方法的。

“江总,我们仔细测算过。目前我们全部长白班,每班有效工时6小时。通过优化模具切换流程、加强班组配合、在休息时间交叉安排部分准备工作,产能还能再挤出15%左右。人力方面…新线需要至少增加30个熟练工,主要是装配和质检。另外,新设备操作可能需要培训几个技术骨干。”

“其实,有句话江总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康磊在这时却突然有些迟疑。

“讲。”,江波涛这时候也想听听康磊想说什么。

“如果我们能稍微灵活调整一下休息时间,或者让一些想挣钱的工人额外有加班挣到更多薪水的机会,增加一个班次的话,我们产线效率至少在不增加的情况下也能提升个15%-20%,这些人力成本和效率比起来还是……”

江波涛陷入了沉默,确实,康磊说的不无道理,从管理上说甚至是十分基础的合理行为,况且非强制加班,还控制时间,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

但是代价是什么呢?

除了作为上辈子打工人的本能抗拒以外,虽然短期来看,加班看起来似乎可行。付出的代价无非是多发点加班费,撑死了人均每月多个千把块。

但这些在现在汹涌的回款面前,简首是九牛一毛!而且,这是短期、可控的支出。

一旦市场真如他所“愿”饱和了,订单下滑,随时可以停掉加班,成本立刻降下来。这就是饮鸩止渴。

不仅达不到他“亏大钱”的战略目标,反而可能让公司在虚假繁荣里苟延残喘更久。

他要的是公司暴毙,而不是打持久战。

但如果选择的“扩产线+招新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一次性投入200万贷款,温暖的现金就变成了冰冷的机器。

但这只是开始,新产线一开,立刻需要新增至少30个工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月固定的人力成本支出,凭空多出至少15万以上甚至50万的人力成本。

而且,这30个人招进来容易,以后市场饱和了,产品滞销了,想裁掉?至少N+1跑不掉吧。

到时候,这30个人加上他们的福利、社保,就是套在公司脖子上、越勒越紧的绞索,这才是真正放血、慢性自杀的王道。


    (http://www.u9xsw.com/book/gijbdj-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