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基背景:外戚操控下的“幸运儿”与傀儡宿命
汉桓帝刘志(132—168年)的继位,是东汉外戚专权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公元146年,9岁的汉质帝被大将军梁冀毒杀,太尉李固等大臣力主拥立年长贤明的清河王刘蒜,而梁冀为继续专权,执意拥立与梁氏有姻亲关系的蠡吾侯刘志(时年15岁)。
据《后汉书·梁统列传》记载,梁冀在朝堂上“厉声曰:‘今立刘志!’”,以武力威胁压制反对声音,最终刘志在梁冀的扶持下登基,成为东汉第十位皇帝。
刘志继位的特殊性在于:他并非先帝首系,且登基时虽己15岁,却因梁冀的强势操控而无法亲政。
这种“半傀儡”身份贯穿其早年统治——梁冀不仅继续掌控朝政,更将妹妹梁女莹立为皇后,形成“外戚-皇权”的畸形绑定。
刘志的前13年(146—159年)统治,本质上是梁氏专权的延续,而他从“幸运儿”到“反抗者”的转变,也成为其一生最矛盾的政治轨迹。
二、亲政之路:借宦官之力诛灭梁冀的权力豪赌
1. 隐忍与蛰伏:傀儡皇帝的生存策略
刘志登基初期,对梁冀的专权采取隐忍态度。梁冀的权势达到顶峰:他不仅“一门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更公然干涉官员任免、垄断经济利益,甚至派人监视刘志的言行。
据《后汉书》记载,梁冀的亲信遍布宫廷,“宫卫近侍,并所亲树,禁省起居,纤微必知”,刘志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
这种压抑的环境迫使刘志学会伪装——他表面上沉迷酒色,对朝政漠不关心,实则暗中观察梁氏集团的破绽,等待反击时机。
2. “厕所密谋”与权力反转
公元159年,刘志借上厕所之机,单独召见宦官唐衡,询问“左右与梁氏不协者”,由此拉开诛灭梁冀的序幕。
他随后联合单超、徐璜等五名宦官,以“啮臂为盟”的方式定下密谋,趁梁冀不备,突然发动宫廷政变:下令禁军包围梁冀府邸,收回其大将军印绶。
梁冀被迫自杀,其家族成员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党羽三百余人被罢免,“朝廷为空”(《后汉书·梁统列传》)。
这场政变以极端方式终结了梁氏长达20年的专权,也使刘志真正掌握了皇权。
3. 宦官势力的崛起与新危机
刘志诛灭梁冀后,论功行赏,封单超、徐璜等五名宦官为“五侯”,每人食邑超万户,开创了东汉宦官封侯的先例。
然而,他为摆脱外戚操控而选择的“借宦制戚”策略,却导致宦官势力迅速膨胀。五侯及其党羽“多放滥”,不仅广置田宅、搜刮民财,更干预朝政,形成“权倾天下”的宦官集团。
《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五侯宗族宾客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宦官专权的危害很快超过了此前的外戚专政,刘志亲手制造了新的权力失衡。
三、统治得失:昏聩与作为并存的矛盾统治
1. 政治:从傀儡到集权的挣扎与失败
- 集权尝试:诛灭梁冀后,刘志试图强化皇权,他频繁更换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避免权臣坐大,并通过“党锢之祸”打压士大夫集团。
公元166年,他听信宦官谗言,将李膺、杜密等名士以“钩党”罪名逮捕下狱,株连数百人,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此举虽暂时压制了官僚集团对皇权的威胁,却破坏了朝廷的人才基础,加剧了政治对立。
- 统治腐败:刘志后期沉迷享乐,大修宫殿、广纳宫女,后宫嫔妃达五六千人,奢靡之风盛行。
他还公开卖官鬻爵,“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后汉书·桓帝纪》),将官职明码标价,使吏治彻底败坏。
这种自毁根基的行为,让东汉朝政从外戚专权的泥潭跌入宦官腐败与皇权堕落的双重深渊。
2. 经济:竭泽而渔的剥削与民生危机
刘志统治期间,为维持庞大的宫廷开支与对外战争(如对西羌的长期战争),不断加重赋税,甚至“减公卿以下奉,貣王侯半租”,向官员和贵族借贷赋税。
同时,宦官与豪强勾结,兼并土地现象愈演愈烈,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
公元167年,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发生大规模流民暴动,虽被镇压,却预示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己开始动摇。
民生的凋敝与统治阶级的贪婪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的黄巾起义埋下了隐患。
3. 文化与外交:有限作为与时代局限
- 文化举措:刘志曾下令修缮太学,扩招博士弟子,据《后汉书》记载,太学生人数在其时期达到三万余人,客观上推动了儒学的传播。
他还重视图谶之学,亲自参与经学讨论,试图借助文化正统性巩固统治。
- 外交与边防:东汉对西羌的战争在刘志时期持续数十年,虽最终平定羌乱,但消耗了大量国力;对西域的控制则逐渐松弛,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罗马帝国(大秦)与东汉的官方交流开始出现,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是中国史书首次记载罗马帝国的来访,成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事件。
西、历史评价:东汉衰落的标志性帝王
1. “昏君”标签的由来与合理性
传统史学对刘志的评价多以负面为主。
范晔在《后汉书》中首言:“桓帝赫然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焉,然阉人擅命,党锢事起,非乎?” 肯定其诛灭梁冀的果断,却批判他纵容宦官、引发党锢之祸的昏聩。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更尖锐指出:“桓帝之诛梁冀,犹赙凶人也,不胜其喜而以奔随之”,认为他借宦官之力夺权是饮鸩止渴。
刘志的统治确实加速了东汉的衰落: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在他手中达到顶峰,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的裂痕无法弥补,民生危机全面爆发,这些都为东汉末年的乱世埋下了伏笔。
2. 权力博弈中的悲剧性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志的一生也充满了权力博弈的无奈。
他15岁登基时是梁冀操控的傀儡,长达13年的隐忍并非甘于沉沦,而是在绝对弱势下的生存策略;诛灭梁冀的“厕所密谋”,展现了他在绝境中反击的政治智慧,但受制于时代局限,他只能选择与宦官合作,最终陷入新的权力陷阱。
这种“反抗-依赖-失控”的循环,本质上是东汉中期以来“幼主继位-外戚专权-宦官反噬”的制度性悲剧的延续,刘志既是这一悲剧的参与者,也是加速王朝崩塌的关键人物。
3. 时代转折点的象征意义
刘志统治的21年(146—168年),恰是东汉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他在位期间,外戚梁氏专权达到顶峰,宦官势力首次掌控中枢,士大夫集团开始形成系统性反抗(党锢之祸),底层民变初现端倪——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东汉末年乱世的雏形。
当他于168年去世时,东汉王朝己如一座根基腐朽的大厦,只需一场风暴(如184年的黄巾起义)便可将其彻底摧毁。
刘志的统治,因此成为观察东汉政治生态恶化的典型样本:一个试图摆脱傀儡命运的皇帝,最终却因错误的权力选择,将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五、结语:矛盾帝王的历史注脚
汉桓帝刘志的一生,是东汉皇权衰落的缩影,也是专制王朝权力博弈的经典案例。
他以外戚傀儡的身份登基,用一场惊险的政变诛灭权臣,却又亲手扶持了更贪婪的宦官集团;他试图强化皇权,却因统治腐败与政策失误加速了王朝的崩溃。
后世对他的评价始终围绕“刚断”与“昏聩”、“反抗”与“堕落”的矛盾展开——这种矛盾并非源于其个人品格的缺陷,而是东汉中后期制度性危机的集中爆发。
当刘志在洛阳宫中病逝时,或许未曾想到,他统治下的东汉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那个曾借宦官之力夺回权力的少年天子,最终成为史书中“桓灵失德”的开端,与随后的汉灵帝共同背负起“亡国之君”的骂名。
但历史的真相更复杂:他是权力游戏的玩家,也是时代困局的牺牲品,其统治的功过是非,恰如东汉王朝黄昏时的最后一抹余晖,既映照着皇权挣扎的残影,也预示着乱世前夜的苍凉。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